自宋至明时期,中国的货币流通史接连经历了
“
铜钱时代
” “
纸币时代
” “
白银时代
”
三大阶段。货币
转型背后是时代的变革,尤其是宋至明时期国家立国形态、社会经济结构、财政货币制度等方面俱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深度影响,乃至决定着货币制度、流通的演化路径。明代货币白银化便体现了这样一个复杂
的演变过程。
明中叶前后,白银逐步取代宝钞、铜钱成为主币。这种民间货币一白银与国家铸行货币一一铜钱兼行,且民间货币一直居主导地位的格局,呈现出复杂的独特性。本文试图从综合性的货币史框架分析明代货
币白银化的历史进程问题,具体而言是从三条线索立体地予以呈现:一是溯源金元时期纸币制度运行的传统
以及白银货币性的发展问题;二是从平面的角度详细论述赋役财政领域折银化的由来、突破及展开过程;三是结合国家货币政策与民间货币流通实态,分析白银在民间社会取得主要流通地位的内在机制和替代过程。
明初国家逐步建立起一元化的宝钞政策,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统制经济程度的空前加深,另一方面这种以法令统摄市场、从属于实物劳役型经济体制的
“
货币秩序
”
,过于忽视经济规律,运作简单而又极具刚性,
这一政策反而成为货币白银化力量积蓄的起始点。长久以来潜藏于民间的银,其货币特性不断凸显,屡禁难止。明初几代,白银己然在赋役财政领域不断被行用,在政策限域下呈现公私
“
双轨
”
俱流通之情形。但真正意义上逐步突破制度藩篱的赋役白银化变革肇始于宣德、正统之际。其后随着时间演进,改革和折银事例不断,先有正统、景泰之际公私用银的不断发展,后有成化、弘治时改折为银现象的显著增加,之后愈演愈烈,解构并塑造着各项贡赋制度本身。
从更为立体的角度看,正统中叶以后,宝钞制度经短暂起伏并最终走向崩解,银、钱依然被限行用,加
之市场力量稳步崛起等因素,预示着货币转型之路势难平坦。先是铜钱不断突破禁令,迅速恢复流通于商贸
地带,但广大地区被多种实物货币充斥。当商业和市场因恢复发展需要更多、更稳定的货币时,迫于现实压
力,政府与市场俱做出反应:政府先是被迫解禁铜钱,尔后疏通钱钞法、打击挑拣私铸、重开铸局等相关货
币举措连连受挫,加剧了货币市场的混乱,最后不得不倒向使用白银;市场的反应先于政府,民间挑拣私铸
之风逐渐兴起,最后泛滥成灾,物价因之波动,最终源自民间的称量银被呼唤进入市场来稳定货币秩序。
上下两层次的货币白银化趋势相互交织,互为因果,至嘉靖时期渐成定局。然接受主流货币思想的上
层士大夫多难接受国家货币利权丧失的现实,建议加大力度重整钱法。加之许多地区需要铜钱、白银存量不
足、政府追求铸造利润等因素,整顿钱法之举此起彼伏。成效虽不高,但政府一直力图维持。嘉靖万历之
后,海外白银的持续内流进一步促进了货币白银化的势头,白银在贡赋领域继续拓展,也在基层社会深入流
通。铜钱的流通范围、领域不断被挤压而日渐萎缩,但仍然顽强存在。不少士大夫以
“
子母相权
”
理论来比
喻银钱关系的现实表明:以银为主,银、钱各自分立地域、领域、层次而又相互联结的流通格局己然形成。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长时段视野出发,综合研究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历史基础及演化轨迹。第
二,将明代货币史的研究纳入到更为纵横交错的社会政治经济网络中,而非单纯从商品经济视角出发。第三,
提炼出一些概念并做出相应解释,如将货币分为
“
国家货币
”
和
“
民间货币
”
,归纳出
“
洪武货币秩序
”
和
“
双轨流通
”
,宏观提出
“
实物货币银
”
和
“
早期银本位
”
等。第四,提出明代货币白银化有一个从实物货币银到早期银本位的演变过程。实物货币银作为一种民间通货,其职能非常有限;而早期银本位时期,作为主币
的白银又缺乏本位制度的内涵,对纠正目前学术界过分夸大明代白银作用的倾向,或具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