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天气好,冬景似春华。2024年12月27日,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联盟常务理事会(2024)扩大会议在上海成功召开,其间也举行了长三角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械发展政策及2024'长三角第二届医药产业链关键技术研讨会。
(会议现场)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以下简称“国经中心”)
理事长
毕井泉
,联盟名誉理事长、上海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药创中心”)
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凯先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原主任
许嘉齐
,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教授
鲁白
,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兰青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张忠
伟
,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
付晨
,上海市医保局副局长
曹俊山
,上海市药监局副局长
郭术廷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
王育
,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
朱超平
等主管部门领导;福建省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福建省医保局原局长
赖诗卿
,复旦大学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邵黎明
,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
王越
,江苏省卫健委规划信息处原处长
王爱年
,南京天印山医院院长
秦叔逵
,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院长、首席科学家
李进
等医药政策与技术专家;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
李佳
,先声药业创始人、董事长
任晋生
,中国药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杨勇
,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人民医院原院长
赵俊
,再鼎医药全球研发首席运营官
阎水忠
等联盟发起单位与常务理事会领导,以及联盟理事单位代表,会议特邀高校院所主要领导和相关智库政策专家、医药企业和产业链企业代表,药创中心监事、顾问及工作团队等6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由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药创中心主任,天汇资本创始人、董事长
袁安根
主持。
(袁安根主持会议)
联盟名誉理事长、药创中心理事长
陈凯先院士
致辞时表示,自2015年中国医药创新启航以来,中国医药从仿制迈向创新,目前已处于全球第二梯队前列。我国已经构建医药创新体系,解决了创新药械“有没有”的问题,而解决创新药械“好不好”的问题,则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支付和定价、持续完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行业生态建设。长三角医药创新基础深厚,贡献了全国60%左右的1类新药,全国约35%的医药上市企业来自长三角,肩负着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两大重要任务。由 “产、学、研、医、用、商、金、服”等单位发起成立的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联盟,致力于推动医药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及其国际化,积极为国家医药创新改革发展先行探索,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相信在各方齐心努力下,长三角医药创新“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陈凯先院士致辞)
联盟常务理事会(2024)扩大会议增选先声药业创始人、董事长
任晋生
,中国药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杨勇
,再鼎医药全球研发首席运营官
阎水忠
为联盟副理事长;增聘福建省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福建省医保局原局长
赖诗卿
,南京天印山医院院长
秦叔逵
,东富龙董事长
郑效东
,威尔药业董事长
吴仁荣
为联盟产业战略研究专委会专家。陈凯先院士为联盟增选副理事长、增聘专家颁发证书与聘书。
(陈凯先院士为联盟产业战略研究专委会增聘专家颁发聘书)
为加快推进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合作推动医药行业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研究型医院建设与临床转化,会议举行了
药创中心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天印山医院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联盟及上海市卫健委、医保局、药监局等单位主要领导见证了三方的战略合作签约。
(药创中心分别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天印山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联盟副秘书长、天汇资本合伙人
田继康
代表联盟秘书处和药创中心向联盟常务理事会汇报了联盟2024年工作情况和2025年工作初步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研究与产业链关键技术调研情况。
联盟及药创中心2024年坚持“做好存量、拓展增量、加快落地、适度延展”的工作思路,完成了创新药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生物医药园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2项成果的闭环与呈报;在2023年课题研究与行业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创新药入院“最后一公里”的政策研究成果深化与落实,完成《关于江苏省加快创新药入院使用的几点建议》,并获江苏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开展医药产业链关键技术(2024)调研,助力我国医药产业链相关行业关键技术突破;与国经中心联合推进长三角区域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械发展、提升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水平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25年,联盟及药创中心将以“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械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开展有关行业调研与政策研究,积极推动长三角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械发展政策的落地执行;以全球新与全球化的领先策略进行投资孵化与并购整合为手段,积极推动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并推动培育行业巨头企业。同时,在生态合作交流、人才发展、内部治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并积极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精准诊疗等专委会的设立和运行。
(田继康汇报联盟2024年工作情况和2025年初步规划)
围绕
研究型医院建设、精准诊疗行业发展
等话题,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院长、首席科学家
李进教授
表示,高质量的临床服务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基础,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是研究型医院工作的重点。真正的研究型医院应达到三个标准:营业收入方面,来自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应达到20%-30%以上;激励机制方面,应建立鼓励医生从事临床研究的评价机制和晋升机制;论文成果方面,应重视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占比和论文质量。
南京天印山医院院长
秦叔逵教授
分享了医院在研究型医院建设规划、研究型医院的数智化建设、研究型医院赋能新药研发三个方面的有益经验,并表示当前研究型医院建设面临政策支持、考评体系、分配制度等方面痛点,国家政策持续鼓励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产权保护、充分利用医疗大数据分析、推进数智化建设、药审监管部门深度参与将成为研究型医院发展方向。
世和基因CMO
张宪
表示,我国精准诊疗行业在技术层面已经初步实现国产替代,但仍然面临着行业低水平重复竞争,另外监管部门对创新医疗器械审评相对保守。我国精准诊疗行业应树立研发自信、审评自信、监管自信,促进行业整体发展。
泰格医药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
闻增玉
表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在资源配置方面,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设专职从事临床研究队伍,加强基础研究设施建设,并提供稳定充裕的研究经费支持。应该瞄准前沿领域开展临床研究。在激励机制方面,重视医学教育培训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平台建设,实现院内外资源整合,加强数字化建设。
围绕
医药产业链行业、技术及发展建议等
话题,东富龙副总裁
郑金旺
表示,目前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面临着上游企业盈利压力大,设备变更复杂导致国产替代存在阻力,上下游联动不足、信息不对称,合作机制不完善,上下游技术创新对接难等问题,并提出了以下建议: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上游产业链企业与下游药企建立长期稳定合作伙伴,实现互利共赢;与国内药企联合出海;推广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在制药设备方面应用;推动技术标准制定,规范行业发展等。
威尔药业董事长
吴仁荣
表示,在制剂、原料药、辅料、设备等四个环节中,辅料是医药行业“卡脖子”的短板,应加快提高中国药典标准,增加药典收录辅料种类,尽快实施辅料生产GMP管理,避免“一致性评价”演变为“一次性评价”,积极推动行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研究型医院建设、精准诊疗行业发展、医药产业链关键技术等主旨发言)
长三角区域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械发展政策研讨会围绕
“条-医药产业”、“链-全产业链和创新链”、“块-长三角区域”、“面-国家经济结构、质量、规模与新质生产力”
四个方面展开。
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兰青
介绍了江苏省创新药入院使用政策研究及推进情况,目前创新药面临“进得了医保、进不了医院,进得了医院、进不了临床”的困境,建议区分真正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支持真创新,提出了从创新药临床再评价、医疗机构考核机制、支付体系等7个方面建议。
(兰青书记主题分享)
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教授
鲁白
介绍了上海市推动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的多项举措,尚思研究院正在通过多种项目支持科学家开展前沿性、颠覆性、开创性、突破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推动产生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推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并围绕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中的概念验证环节、研究型医院建设、生物医药数据整合开放等方面提出建议。
(鲁白教授主题分享)
上海市医保局、药监局、申康中心等主管部门与会领导
介绍并分享了上海市在“三医”方面的改革措施、成果经验与建议。上海医保政策改革,重点在多元支付、支持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并探索推动医保数据与商保公司、创新药研发等打通。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不断推进医保、药监一体化协作,统一将12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长三角地区医保支付范围,召开长三角药品监管一体化协作会议,未来将持续深化改革探索,共同助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医保局、药监局、申康中心等主管部门与会领导主题分享)
福建省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福建省医保局原局长
赖诗卿
介绍了优化医保支付机制,赋能医药机构健康发展;强化医保战略性购买,赋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探索创新药的多元支付机制的创新支付体系建设趋势,并提出商业保险发展面临的医疗保障体系层次不分明、衔接不通畅、商保产品创新性不足等问题。
在研讨环节,创新药企业代表反映了当前行业面临信心不足、药品进入医保后大幅度降价、新药入院难、主管部门支持政策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