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进入2024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企业对外的BD交易日益频繁,无论是首付款金额还是交易总金额,都在屡屡打破历史记录,甚至中国Biotech企业整体被并购的案例也时有出现。
毫无疑问,在上一轮繁荣周期的泡沫逐渐出清之际,在内卷的浮华陆续褪尽之时,国际头部药企和跨国资本,正在用手中厚厚的支票簿,对中国创新药的核心资产进行认真的鉴别和认证。
由此,市场也始终存在一种声音,认为这种核心管线的转让,意味着中国创新药的宏图大志与滚滚未来,正在被企业自己一点一滴地卖掉,言语间充满了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痛心疾首。
考虑到最近几年的一级市场融资形势,以及医药行业IPO接近于停摆的现状,管线BD换取的现金流,是很多创新药企业唯一的生存机会。
公开市场数据显示,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创新药企业卖出药物权益的首付款总额,已经超过了IPO募资总额,成为中国创新药企主要的资金渠道。
如果不是大额的管线对外BD,很多创新药企业,可能已经撑不下去了。
即使不考虑这个特殊时期的因素,即使在融资渠道通畅的情况下,对于绝大部分自身体量和资源相对有限的创新药企业来说,把核心管线交给跨国药企去做中后期开发,也是最优的策略。
以科伦博泰为例,这家中国ADC药物领域的明星企业,在过去几年,和跨国药企默沙东达成了多项管线合作,其中包括在研的核心管线Trop-2 ADC药物SKB264。
对于科伦博泰来说,除了不菲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之外,最核心的合作点在于:默沙东对于这款药物的开发力度,是科伦博泰凭借自身的实力,在短期内绝不可能达到的。
截至2024年6月14日,默沙东已经发布了
SKB264
的第10个全球三期临床试验,这标志着默沙东对于该款药物的极度重视,临床开发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
如果没有和默沙东达成的深度合作,不要说仅仅凭借科伦博泰的自身实力,即使大股东科伦药业把全部身家押上,也不敢说就够一口气开10个全球三期临床试验。
但是唯有这种大开大阖的打法,才有可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
Trop-2 ADC研发大战中占得先机。
科伦博泰不是个案,在整个中国创新药行业中,除了极少数的头部企业之外,大部分都不具备独立开展大规模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资金实力和资源。
这种情况下,和跨国药企合作,无疑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如果在跨国药企的加持之下,最终管线得以成功在全球范围实现成功的商业化,这对于很多成立时间只不过10多年、资金实力捉襟见肘的中国创新药企业来说,才是成功的“第一桶金”。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回顾中国诸多先进制造业巨头的发展历程,其起步阶段也都是艰辛而卑微的,很多甚至只是跨国企业的低端代工厂或者边角料的供应商。
但是这不妨碍其中很多企业,在20~30年的时间内,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全球主要企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