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大明
如果小明不见了,就到这里来找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金主大大只想抄作业呀  ·  一个最简单的投资方法 ·  1小时前  
金主大大只想抄作业呀  ·  一个最简单的投资方法 ·  1小时前  
硅谷王川  ·  耐心等待 (股市中) ... ·  11 小时前  
聪明投资者  ·  3342亿美元现金!巴菲特股东信“辩护”:伯 ... ·  12 小时前  
资本时差  ·  牛市初期的味道 ·  13 小时前  
EarlETF  ·  申万一级行业相对强弱一览 2025-02-21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秦大明

为什么越保守越穷?保守的数学本质

秦大明  · 公众号  ·  · 2019-10-28 22:23

正文

注:今天的文章轻度烧脑,请聚精会神地看,否则可能“浪费”你更多时间。


如果没有看过之前文章的同学,可以点下面的链接阅读:


财富自由的拐点:对风险的深刻理解


今天的文章主要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为什么风险厌恶者财富积累会更慢?也就是越保守越穷?


不要担心,虽然看起来这题目挺唬人的,但是老读者一定已经领略到小明讲东西的深入浅出的风格,并不会出现你看不懂的情况,我也不会假设你拥有金融财务系的背景知识。


1


效用函数


先普及一个基本概念,效用函数的意思是,你做一件事情,取得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带给你的满足感的一种量化表达。


事件的结果,传递成主观感受,最后被处理成一个可比较的变量,这个过程的刻画就是通过效用函数来完成。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效用函数的提出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在此之前,古典经济学以及大家熟知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都主张「客观价值论」,也即是认为价值是一个客观尺度。比如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两大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支柱都认为价值是没有个体差异的,是个客观尺度。


然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和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很简单,一个流浪汉和一个富人同样吃下一个包子,企业家和工人付出的同样劳动时间,其产生的结果,是决然不同的。


后来一批经济学家(最著名的当属奥地利学派的开山鼻祖门格尔)提出了「主观价值论」,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也意味着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被彻底否定)。


而主观价值论的表达,是通过效用函数来完成。对效用函数的分析,又集中体现为边际分析,这在经济学史上通常被认为是第二次经济学革命,又叫「边际革命」。


顺便补充一点经济学史的常识:


第一次经济学革命即亚当斯密发布《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这时的经济学叫做古典经济学。


后来第二次经济学革命提出主观价值论和边际分析后,实际上构建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又被叫做新古典经济学阶段。


第三次革命则是大家熟知的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首次提出宏观经济学,把新古典经济学从微观推到宏观总量的发展阶段。


回头继续说主观价值论和效用函数。


举个例子,小明对于工资的效用函数是Y=X^2,意味着,我赚1块钱,我的效用是1个单位;我赚2块钱,我的效用是4个单位;我赚3块钱,我的效用是9个单位。


超简单的例子,超容易理解是不是?


先别着急,我们继续做一点简单的工作:


小明每多赚一块钱,他的效用增加值是多少?


从1块到2块,效用增加了3个单位;从2块到3块,效用增加了5个单位。


工资每增加一块,效用会增加得更多。


这个结论非常重要,让我们先记住它。聪明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对效用函数求导就可以很方便地看出这个结论,即二阶导为正。


2


风险效用函数


风险效用函数刻画的是这样一种情况:


人们在承担风险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他的主观感受满足程度如何变化。


让我们回到小明的那个例子,我的效用函数还是:U(X)=X^2。


现在小明面临两个选择方案。


方案1:


假设小明预期年初和年末分别可以赚到1块和3块钱的工资收入,请注意哦,我特地加了一个“预期”,说明这是一个概率事件。换句话说,它是不确定的。那么在小明的预期下,他年初的效用会是1个单位,年末的效用会是9个单位,平均的预期效用是5个单位。


方案2:


同样是小明做决策的思维过程,他预期年中可以获得2块钱的工资收入,即是选择1当中年初和年尾的预期收入的平均值,那么,这个预期年中获得工资带给他的预期的效用满足感就变成了4个单位。


上面看着有点绕是吗?没关系,你就简单这样理解:


方案1面临的是两处不确定性 (年初和年末的工资的预期),得到平均的一个满足感,是5个单位。


方案2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性 ,得到的同样是一个平均的预期满足感,是4个单位。


这样结论就非常清晰了:


对小明来说,方案 1 的效用高出了方案 2 的效用 1 个单位,小明会选择第一个方案。


但是我们也看到,方案1面临着两个不确定性,而方案2只面临一个不确定性,换句话说, 方案 1的风险要大于方案2。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


小明是一个风险偏好者。


以下部分,数学不好的同学请直接忽略。


以E()表示对随机变量取期望,那么在理论上,风险偏好者严格满足以下条件:


E(U(X))> U(E(X))


风险厌恶者则相反:


E(U(X))< U(E(X))


风险中性即两种情况无差:


E(U(X))= U(E(X))

虽然上面的例子是以小 是风险爱好者为基本前提推演,但如果我们把小明设定成一个风险厌恶者,逻辑完全一致,只是结论会变成,小明会选择方案2,使得他的效用单位更大。


3


结论的解释


风险效用函数理论的思想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


对于风险厌恶者而言,他的主观感受,即他的效用增加,会随着预期财富的增长而边际递减。


换句话说,随着你预期自己可以赚越来越多的收入,比如你加薪之后,比如你升了职级(意味着你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或者你做小生意赚了一笔钱,再或者,你从父辈积累了一定财富,无论哪种方式,


你都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变得更加保守。


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这些边际新增的预期财富,会让你主观满足感的增速不断下降。


比如,你一个月工资从1万涨到5万,你主观满足感增加非常大,比如1000个单位;从5万涨到10万,可能你的主观满足感就只增加800个单位,甚至更少了。


这个过程再继续,可能你并不会因为财富的边际增长,而出现主观满足感的增长了,就是边际财富增长带来的效用变成了0!


试想,这样的心理机制下,你怎么会努力追求财富呢?


对于风险爱好者来说呢,逻辑完全一致,只是结论完全相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