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指数的走势和消息面的情况都比较平淡,所以今天先不讲财经信息了,和大家简单聊一下关于减仓的一些常识和技巧,解决一下大家对减仓的一些疑问和困惑。
减仓的两种模式
一般情况下,标准的减仓操作有两种模式,
一种我们称之为“主动减仓”,也就是在指数或者股价在相对高位的时候主动选择卖出。
一种我们称之为“被动减仓”,也就是在指数或者股价在跌破关键支撑时被动选择卖出。
画个简单的示意图,大概是下面这样的
在A点或者B点这种相对高位选择减仓的情况,大多数属于“主动减仓”。
在C点或者D点这种跌破支撑线时减仓的情况,大多数属于“被动减仓”。
那么从尽可能多的保住盈利的角度来看,在A点或者B点进行“主动减仓”的操作显然更有优势,但是指数或者股价也会出现,目前看起来很像是一个A点或者B点,但是实际走出来之后,发现并不是的情况,因为对当下的指数或者股价到底处于什么情况的判断都是预判,预判就有正确率问题,如果每次都追求刚好在A点或者B点“主动减仓”的话,又可能会出现“卖飞了”的情况。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执行“主动减仓”,什么时候执行“被动减仓”更合理,需要先理解判断是否需要减仓时,依据的几个重要技术指标。
减仓时重要的几个技术指标依据
判断指数或者股价是否处于高位,而且即将下跌,是否需要减仓要用的技术指标主要有三项,1,支撑线和压力线。2,MACD。3,成交量。
这三个技术指标发出的信号需要互相印证,互相配合。
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减仓时到底以哪个技术指标的信号为重点?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一个标准每次都是的A指标比B指标更重要的情况,而是根据行情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当前这波行情中,判断卖出时间点时,哪个指标更关键。
举两个典型的例子,大家会比较容易理解
情况一,在指数或者股价接近关键压力线之前,MACD已经在高位徘徊,随时可能出现衰竭状态,这种情况下,一般以压力线为主要判断依据,基本上可以在高位“主动减仓”。
如果把指数和股价比喻成一辆车,MACD的形态比喻成车的油量表,压力线比喻为路上的大障碍物的话,就非常好理解了。
也就是说,指数或者股价在运行过程中,MACD先出现高位徘徊和衰竭,之后指数和股价运行到压力线附近=开车在路上,油量表显示车即将没油了,而前方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障碍物。
那只能选择先停车了,因为动力不够翻越障碍物了。
一般情况下,这种走势是我最喜欢看到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出现,基本上可以提前预判到高点或者次高点的位置出现在哪里,很容易准确的完成高位“主动减仓”。保护住尽可能大的前期盈利。
情况二,在指数或者股价接近关键压力线之前,MACD并没有出现高位徘徊,状态还不错,并没有衰竭迹象,这种情况下,一般以MACD为主要判断依据,需要在跌破关键线时进行“被动减仓”。
如果还是把指数和股价比喻成一辆车,MACD的形态比喻成车的油量表,压力线比喻为路上的大障碍物的话。
也就是说,指数或者股价在运行过程中,MACD暂时处于强势状态,之后指数和股价翻越了压力线=开车在路上,前方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障碍物,但是油量表显示油量还比较充足。
那就没有必要马上停车,而是可以先翻越障碍物,之后继续往前开,什么时候油量表显示即将没油了,车子失去前进动力,开始倒退时,并且路上的障碍都不能阻挡车的倒退时,要赶紧把车停下来。
一般情况下,这种走势是我不太喜欢看到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出现时,只能判断出指数或者股价在翻越压力线的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动能,很难走得更高更远。但是动能又没有完全被消耗掉,随时还可能创造出一个中短期的高点。很难准确的找到最合理的“主动减仓”位置,非常容易出现一不小心就“下车太早”的情况。
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会紧盯着MACD的状态,同时根据成交密集区或者支撑线所在位置,划定两条关键性,一条作为减仓线,一条作为离场线。随着行情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两条线所在的位置。最终在MACD衰竭+指数或者股价跌破关键线时“被动减仓”。
其中,因为“被动减仓”而放弃的减仓点和最高点之间的差价,就是为了博取指数惯性冲高可能带来收益而必须花费的“风险支出”。
至于成交量,是另外一个辅助判断指标,配合MACD和压力线来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