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朔朋友圈
秦朔朋友圈是由中国著名媒体人、财经观察家秦朔牵头创立的一个新媒体与专业服务品牌,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节目、音频节目等。内容聚焦于经济、金融和商业领域,关注重点为全球和中国财经商业热点、企业家精神、创新与发明创造、商业文明探索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突然大批涌现!有人几天收入超5万元,事关De ...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刚刚!《哪吒2》,中国影史票房第一! ·  昨天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赵初一007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秦朔朋友圈

人生陷阱知多少?

秦朔朋友圈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2-08 00:00

正文

看着这个题目让我们想起了25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来的人生终极三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问题直指人心,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始终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苏格拉底的问题一经提出,便让无数人陷入思考,哪怕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朝代更迭,世纪更替,人类始终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尽管如此,苏格拉底的终极三问,仍在启发着人类不断地探索自我认知、生命起源和终点的哲学命题。

我是谁? 追问的是人生根基,这是生命之本,我们只有在不断地追问下才能构建我们整体的世界观;

我从哪里来? 追问的是人生课题,这是生命之惑,我们只有在不断地追问下才能确立我们的价值观;

我要到哪里去? 追问的是人生陷阱,这是生命之苦,我们只有在不断地追问下,才能在客观与主观之间找寻到属于我们各自的人生观。

构建世界观需要根基和高度,确立价值观需要课题和角度,找寻人生观需要陷阱和态度。

当我们懵懵懂懂地经历过生命的每一个课题和陷阱的时候,我们的人生算是丰满了,也无憾了!

当我写下《蛇年说蛇,锲而不舍》新春文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们的人生真的是需要在天地信仰的指引下,锲而不舍地筑牢根基,勇敢地面对不断出现的新课题,因为我们的认知在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中总会不断遭遇新的陷阱。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则寓言小故事,这里分享给秦圈的朋友们,看看对你有没有启发。

一个农夫进城卖驴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

另一个小偷说:“我要从农夫手里把驴偷走。”

第三个小偷说:“这都不难,我能把农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来。”

第一个小偷在道路的转弯处悄悄地走近山羊,把铃铛解了下来,拴到了驴尾巴上,然后把羊牵走了。农夫四处环顾了一下,发现山羊不见了,就开始寻找。

这时第二个小偷走到农夫面前,问他在找什么,农夫说他丢了一只山羊。小偷说:“我见到你的山羊了,刚才有一个人牵着一只山羊向这片树林里走去了,现在还能抓住他。”

农夫恳求小偷帮他牵着驴,自己去追山羊。第二个小偷趁机把驴牵走了。

农夫从树林里回来一看,驴子也不见了,就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哭。

走着走着,他看见池塘边坐着一个人,也在哭。农夫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那人说:“人家让我把一口袋金子送到城里去,实在是太累了,我在池塘边坐着休息,睡着了,睡梦中把那口袋丢到水里去了。”

农夫问他为什么不下去把口袋捞上来。

那人说:“我怕水,因为我不会游泳,谁要把这一口袋金子捞上来,我就送他二十锭金子。”

农夫大喜,心想:“正因为别人偷走了我的山羊和驴子,上天才赐给我幸福。”于是,他脱下衣服,潜到水里,可是他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一口袋金子。当他从水里爬上来时,发现衣服不见了。原来是第三个小偷把他的衣服偷走了。

这则寓言故事,说的都是我们生活可能会遇到的人生陷阱,农夫的大意让他丢失了山羊,农夫的轻信让他丢失了驴子,农夫的贪婪让丢失了衣服。

一天,听王德峰老师讲的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有三个核心观点或者说是三个哲学支柱:第一是心即理,第二是知行合一,第三是致良知。

王阳明的这三个核心哲学观点,我觉得是王阳明对大学之道三纲领的“述而不作”,是新的洞见,很精彩,很独到。心即理,是为明明德;知行合一,是为亲民;致良知,是为止于至善。

人行世间,到底是“知”重要还是“行”更重要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都很重要。

我们人生中的所有陷阱,基本都是对知行合一的认知偏颇所致。譬如,寓言中所提到的大意、轻信和贪婪,都是人生陷阱。

如今的互联网世界,缤纷妖娆,信息迸发,很多人以为可以无所不能,一切的“我知道”似乎成了一句口头禅。你真的是“知道”吗?自以为的“我知道”有时隐藏着我们的人生认知陷阱。

爱思考,但不爱读书,是陷阱;想自由,但不想独立,亦是陷阱;谈真爱,但是没物质基础,是陷阱;想成功,但缺乏执行力,亦是陷阱。

如今的知识爆炸时代,再加上人工智能的悄然来临,这些陷阱对我们的人生来说,一旦陷进去那可都是要命的。

先说第一个,爱思考,但不爱读书。杨绛说:“你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叔本华说:“没有独立思考的人,读书再多也只是两脚书橱。”读书与思考是提升认知的一体两面,读书是客观的,思考是主观的。

思考是个好习惯,这个大家其实都知道,按照王德峰的说法,任何人对精神世界过度地探索,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这就是中国文化常说的那个“度”,凡事都要讲究这个“度”。

我们很多人非常在乎所谓的真相,说句实话,读书真不能把为了探索真相作为终极目标,更不能仅仅是为了获取某些特定的技能,孔子说的那句“君子不器”很有参考价值。

读书一定是要读的,并且一定要读经典,尤其是能传世的经典。古今中外皆是如此,那些记录和流传下来的经典,都是不同时代背景下,来自不同人的视角和观点。正可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读书的意义是让你能够意识到你的任何想法,在这之前都曾经有人想过,你的任何遭遇,在这之前都有人碰到过,说到底,人生的路上你并不孤单。

当你在没有生活阅历作为支撑的前提下,你不能沉浸在过度的思考之中。一旦跨过那条界限,随之而来的那可是无尽的内耗,在你自己的信息茧房和自洽逻辑中,你会看谁都不顺眼,感觉整个社会都是在针对你。

所以说,那种所谓思考中的顿悟一定是骗人的,至少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或至少你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悟性,大多数人只有实践里的渐行渐远和渐行渐悟。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王阳明说,事上炼,心上磨;毛泽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看圣贤们的观点是多么出奇的一致。

再说第二个,想自由,但不想独立。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行使权基础上的,越早一点意识到越好,那说明你真的开始成熟了。

一个人不是越有钱越自由,更不是越有权越自由,恰恰相反,大多数时候是你拥有的财富和权力越多,越受其所累,反而越不自由。

你希望用权力去获得特殊待遇的时候,当你不把这个权力用于服务集体利益,而是拿它来谋取私利的时候,必将被这个权力反噬,因为你忘了你的权力是被某一个群体所赋予的。

这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因为权力的使用不当锒铛入狱的人。

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庄子说,无待;儒家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道家说,物我两忘;佛家说,缘起性空。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自由的前提是定力,定力从何来?“知止而后有定”,所谓的“知止”,是你具有拒绝的能力和资格。

其实所谓的钱和权都不是最优的前提条件。真正的自由是不入局,不被周围的环境所裹挟,不因别人的行为所分心,不被其他人的欲望所带动,那才叫真正的自由。

再说说第三个,谈真爱,但没物质基础。想获得真爱首先要自爱,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只有尽心尽力地爱自己,才懂得适可而止地爱别人。只有把自尊、自重、自爱、自信、自立、自强、自警、自省等一切属于自我美好的东西,放到自己的灵魂深处,这时候你的根基才算筑牢。这也是孔子常说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有人问,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是不是真爱?回答这样的问题你还真得先搞清楚爱与喜欢到底有什么区别。

喜欢是拿得起,爱需要放得下;喜欢是想拥有,爱是能呵护;喜欢可以放纵,但爱必须懂得克制;喜欢谈的是感觉,爱则谈的都是责任。

所以说,爱从来不能脱离物质基础的。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大部分的爱都是有前提的,一切的责任都是有代价的。

物质基础虽然不是爱的前提,但一定是维护爱的必备条件,所以说不要动不动地打着爱的幌子,肆无忌惮地去表达。说句实话,那种“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轻飘飘的爱,不值一提。

真正的爱都是沉重的,需要你厚实的肩膀,来扛得住的。所以我们经常说,四十岁之前要用太阳晒心,给你一个充实阳光的心,因为年轻时最容易受伤就是我们的心;四十岁之后多晒背,给你一个坚实的肩膀,因为人到中年你要懂得忍辱负重。

最后说说第四个,想成功,但缺乏执行力。世上聪明人很多,真知灼见的思考者也很多,但你去观察一下你身边那些真正能发财且能持续有钱的人,哪个是那些所谓的小聪明者?虽然他们看起来都差不多,为人谦和,做事厚道,不怕吃亏,但很少上当,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最最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拥有非常强的执行力。这就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真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