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在幼升小择校面前,虽然家长们希望孩子能经历快乐教育,却又无比担忧。幼升小阶段,我们该怎么培养孩子?外滩君与先后担任多家国际幼儿园以及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的郑淼女士聊了聊。在她看来,幼升小阶段家长们更要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在兴趣班的选择上“荤素搭配”,陪伴孩子,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文章最后,郑园长也提供了一些方法,帮助缓解孩子的入学焦虑。
现在教育界有一个共识,幼儿教育要
“去小学化”,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但是这种提倡,却无法打消家长的焦虑。
以下是两位亲历过“幼升小”的家长。
家长A:
有着很好的留学背景,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奉行快乐教育,坚决不给孩子补习小学知识。没想到,孩子升入小学以后,其他孩子已经开始拼读了,他还分不清字母,自信心备受打击。
如今,家长A十分懊悔,没有在幼小衔接阶段,让孩子提前储备基础知识,导致幼升小的“断档”。
家长B:
比较有先见之明。为了打好“幼升小”这一战,她在孩子4岁时,辞掉了外企高管的工作,帮助娃利用好空余时间。
“幼儿园3点半到四点就放学了,每天起码还有两小时可以学点什么。”
因此,孩子5岁时,她带孩子投奔了一家考试才能进的培训机构。尽管花了这么多心血,孩子依然没能被心仪的小学录取,家长B几近奔溃。
这两位家长,都可以从我们身边找到原型。
在“幼升小”的竞争压力下,有的家长奉行
“
快乐教育
”
理念,却在入学后发现知识技能跟不上,后悔不及;有的家长让孩子加入“超前学习”的大军,依然可能遭遇“滑铁卢”,毁了孩子的童年,也没能进入心仪的小学。
那么,我们究竟要不要让孩子提前学习?想让孩子以更好的状态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在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
这一次,外滩君和先后担任多家国际幼儿园与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的郑淼女士,聊一聊关于“幼小衔接”那些事。
郑淼园长 Mandy
拥有26年学前教育经验的郑淼,不仅是资深学术管理专家,也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注册家长讲师(CPDPE)、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如今正担任蒙特梭利会员学校、蒙世学堂上海徐汇园的中方园长。
在郑淼看来,家长的“幼升小”焦虑可以理解,但是,
灌输式的超前学习,最大的弊病在于:容易让学龄前儿童对未来的小学生活,不再抱有期待,甚至感到厌倦。
这种情况下,不要说什么“赢在起点”,很多人直接“倒在起点”。
因此,她建议家长,不妨做一个智慧的陪伴者,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兴趣和技能的培养、以及缓解儿童入学焦虑方面,帮孩子更好地迎接小学生活!
比起知识补习,
更重要的是能力培养
从幼儿园到小学,无论是课堂授课模式、学习环境,还是师生关系,都将发生改变。
为了让孩子在短时间内,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阶段,转变到以“学”为主的小学模式,家长往往让孩子,通过背诵、记忆、抄写等机械的灌输式学习,来突击强化某些知识和技能。
郑淼园长表示,其实很多知识技能的学习,完全可以尊重儿童心理和认知的发展规律,寓教于乐。
以数学运算为例,
与其机械地进行学习,不如借助实物道具动手操作。
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抽象逻辑思维大约在孩子5-6岁开始萌芽。
因此,孩子的数学学习需要建立在实物、教具、或学具操作上,从而理解数字的抽象概念,培养运算的能力,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同样,还有书写能力的习得。幼儿园阶段,可以让孩子尝试自由涂鸦、在沙盘上书写、金属嵌板的勾画、小黑板书写等多种形式,更有趣味的书写工具,让孩子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等能力。
到最后,用笔书写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幼小衔接”,一些幼儿园也会通过学习模式的改变,帮助学龄前儿童提前适应小学环境。
比如,蒙世学堂会为即将升入小学的孩子,开辟一个模拟小学的课堂环境,有针对性地教授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学习基本能力,比如教授孩子们如何整理书包,如何做一些入学前的准备。同时,老师们也会帮助孩子对以往习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梳理和串联。
如果一定要参与知识类的补习,郑淼建议家长,不妨提前了解校方的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灌输。
“
不同学校对入学儿童知识点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小学的确是零起点,拼音、运算都在入学后正式学习;当然也不排除有的私立学校,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开学第一课就能拼读、认读。
”
不过,相比较特定的知识掌握,更重要的依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郑淼看来,
这种学习能力,首先表现为孩子的专注力。
专家曾提出,孩子的专注力至多能持续15到20分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专注力时长更短,甚至是“三分钟热度”。而小学课堂,却需要孩子有较好的专注力,能较长时间投入到某一项任务或课堂的学习当中。
怎样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郑淼认为,
不论是幼儿园环境,还是家庭环境,都不妨为孩子提供一些需要长时间专注操作的项目。
郑淼在讲座上给家长做分享
其中,有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就是让孩子承担家务。
简单的家务活,却蕴含着一系列连续的动手操作,让孩子思考“每一步该做什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和要求?怎么做可以加快速完成?”
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专注力、思考能力,还有安全意识、责任意识。
“干活越多,越聪明”这句话不无道理。
家长不妨放手,让孩子更多地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比如餐前准备,让孩子独立完成端菜、发筷子、餐桌杂物清理等一系列工作。
兴趣班选择不妨“荤素搭配”
幼升小期间,该为孩子报哪些兴趣班,也常常让家长感到苦恼。
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从4岁起学习特长技能,报各类兴趣班,练好“童子功”。可是,舞蹈、钢琴、体育、绘画… ... 琳琅满目的兴趣班,究竟该怎么选择?
对此,郑淼有一个别出心裁的提法,
在兴趣课程的选择上不妨“荤素搭配”, 注意时间和精力的协调。
怎么个“荤素搭配”法?
举例来说:钢琴、小提琴这类艺术课程,因为要占用大量课外时间来练习,压力比较重;而游泳、舞蹈、冰球等课程,往往只需要随堂练习,负担则会小很多。为了协调好时间、精力,我们可以综合选择这两类课程。
还有很多家长有这样的困惑:孩子一开始什么都喜欢,什么都想学,报班学了一段时间,却又不感兴趣了,该怎么办?
郑淼强调,
这其实是家长对孩子兴趣表现的一种误解。
“因为孩子天然地会对一些没接触过的东西感兴趣,这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并不代表真的爱好。我们不能仅凭这样的表现,就断定这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对各类培训班‘来者不拒’。”
相反,比“多多益善”式报班更重要的
是
,
家长要为孩子进行“少而精”的选择。
不管开始哪一项技能学习,在孩子准备好之前,
家长要先扪心自问:“我有没有时间和耐心,陪孩子坚持下去?”
如果家长还没有想好,就不要让孩子开始。
当家长经过慎重的考虑,也和孩子沟通好,接下来,是“半途而废”还是“坚持
不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
比如,最常见的钢琴学习,就是一项艰苦卓绝的“战斗”,你是花很多时间、精力去督促孩子和陪练?还是仅仅报个兴趣班,全程甩手交给钢琴老师?这将给孩子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暗示。
“再怎么枯燥繁复的训练,如果能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郑淼建议,家长可以营造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去燃起孩子内在的激情。比如,精心安排的一些“特长展示”的机会;或者参加一些音乐会,给孩子提供更多来自榜样的熏陶;家庭中也可以营造一些艺术的氛围。
当然,还要注重方法。可以将一个大目标(比如,每天练习1小时),细分成几个小的目标(每次练习20分钟),逐一攻破。
“虽然任何事情都没有成功的捷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将这一过程,变得更轻松有趣。”
在细节上缓解孩子的入学焦虑
幼小衔接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内心的焦虑,他们可能会担心:老师是否会喜欢我?我不能很快找到好朋友?
郑淼表示,“站在成人的角度,如果换了一份新工作,我们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拘谨和紧张,需要一段时间来融入陌生环境,何况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