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心理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两中心日常信息推送,活动宣传,风采展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心理人

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倒计时3天(内附日程安排)

北大心理人  · 公众号  ·  · 2020-01-02 18:21

正文

小贴士

本届北京大学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仍在 火热报名 中,心动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哦!





本届论坛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陈子江、谭蔚泓、雷富民、严超赣、颉伟、徐安龙、张泽民、储成才、周专、向华(按报告顺序)共10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希望能为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搭建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实现交叉合作、思维碰撞、合作前行的目标。


小伙伴们还等什么?

心动不如行动,

扫描下面二维码报名吧!

(本次论坛为外校同学提供邀请函,

为前200名到场签到的校外同学提供午餐券)

报名成功的同学

将于 2020年1月4日 收到邮件邀请函,


请大家耐心等待, 切勿重复报名


会议议程安排



时间 :1月5日(周日全天)

地点 :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

会议注册 :1月5日早上8:00入场,参会同学凭打印版邀请函(报名成功后发送电子档)注册签到。

特邀嘉宾介绍



(按报告顺序)


陈子江  院士

中国生殖医学发展与展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博导。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齐鲁医学院院长、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首席专家、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生殖内分泌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辅助生殖与优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生殖学会联盟(IFFS)常务理事和秘书长、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副主编等。

从事妇产科学、生殖医学和医学遗传学领域的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以通讯作者在N Engl J Med、Lancet、Nature、Cell Nature Genetics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谭蔚泓  院士

分子医学助力健康中国

现任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纳米研究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等。

谭蔚泓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和分子医学。他在国际国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50余篇,H-index 136,引用近64,000多次。2014-2019连续六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研究人员名单。研究成果获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被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雷富民  研究员

鸟类对高原极端环境的适应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高层次人才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现任国际鸟类学家联盟副主席,中国鸟类学会理事长。

雷富民研究员从事鸟类适应极端环境适应性进化机制、物种多样性及生物地理格局形成机制、鸟类谱系分化与新种形成机制,以及禽流感溯源与病源生态等方面研究。目前主持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际重大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课题以及领域前沿项目等,联合负责推动B10K全球鸟类基因组计划。



严超赣  研究员

抑郁症脑影像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心理所抑郁症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心理所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副主任。2015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严超赣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方法学、数据分析软件平台、脑自发活动机制及其在抑郁症中的应用。他为一系列困扰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学问题提出了广受领域认可和引用的解决方案。他还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规范化,并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应用于抑郁症研究。牵头建立了抑郁症脑成像大数据联盟(REST-meta-MDD),创建了抑郁症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



颉伟  研究员

Chromatin regulation during mammalian early lineage specification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学者。曾入选中国青年千人计划,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研究学者、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

颉伟应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生命起始时期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观遗传信息的传递、建立和调控;开发和建立了一系列微量细胞高灵敏染色质分析技术;在分子水平阐明了哺乳动物亲代表观基因组如何建立,亲代-子代如何转换,子代表观基因组如何重建等一系列问题。



徐安龙  教授

How the human immune system evolved: evidence from RAGs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徐安龙团队主要研究人免疫系统的起源与进化,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了在脊椎动物出现之前有一个“天然免疫大爆发”现象;二是揭示了适应性免疫的关键分子和细胞起源,阐明适应性免疫起源于无脊椎动物文昌鱼,发现了完整功能的 RAG  转座子,并证明该转座子具有免疫球蛋白(抗体或T细胞受体)重排激活酶活性,并从结构与功能的演化角度揭示其如何进化到人的RAG重排酶。



张泽民  研究员

单细胞组学在肿瘤免疫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研究员、副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终身讲席教授、国家特聘教授,长江学者。

他实验室目前致力于用前沿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来解决癌症生物学中的核心问题,包括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来研究肿瘤微环境,特别是浸润肿瘤免疫细胞的精确组成和功能状态,在单细胞水平研究肿瘤免疫以及各种细胞成分对肿瘤功能和药敏的影响。担任了国家卫计委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现任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指导组专家成员。



储成才  研究员

如何让中国人既吃饱又吃好?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骨干”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2008年杰出青年基金。

课题组在水稻营养高效吸收利用、水稻源-库关系及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等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建立起“种质资源收集及创制-关键基因克隆及功能鉴定-品种的分子设计与改良”这一理论和应用紧密结合的研究体系,为新一代“绿色超级稻”(少施化肥、少打农药、提高产量)及其它作物育种改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周专  教授

单个神经囊泡分泌:量子化还是亚量子化?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美国“李氏基金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要从事分泌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的研究。在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JCB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曾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神经生物物理专委会主任;担任《Journal of Physiology-London》、《Cell Calcium》、《Synapse》等国际专业期刊编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