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同事送给我女儿一本童书,名字叫做《爸爸去上班》。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图画书,它以小孩子的视角描绘了对「爸爸上班」这件事情的理解:
爸爸去上班。
下雨了,爸爸从云上走。
遇到一条大河,爸爸从水底穿过。
堵车了,爸爸从车顶飞快地走过。
......
(天黑了)
爸爸下班回来了。
(借此机会,再次感谢一下送书的「女王」同学。没有你的书,就没有这篇文章^-^)
在一个小孩子的眼中,爸爸上班去工作这件事是抽象而神秘的。爸爸总是一大早就拎着包出门去,不管外面刮风还是下雨。虽然不知道爸爸上班时到底在干些什么,反正在小孩子的想象中,一整天可能爸爸都是在外面又飞又跳又游,直到太阳西沉的时候,终于「爸爸下班回来了」。
随着女儿年龄的增大,大人的工作,在她的眼中,就逐渐等同于坐在电脑前面,噼里啪啦地敲打键盘。而一个「程序员父亲」整日所做的事情,更是如此。每当我在家里工作的时候,女儿会把我做的事情戏称为「打电脑」,并对此表示深恶痛绝。
「哼!爸爸就会噼里啪啦地打电脑!」她会愤愤不平地去找妈妈告状。
实际上,「编程」的确是个抽象的概念,不光小孩子难以理解,就算是没做过编程工作的成年人,也同样难以理解。想想我们的家人,我们周围的朋友和同事,他们对你从事的「编程」工作真的理解吗?
对于我们父辈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计算机始终是个难以驯服的东西,很多人甚至对它完全没有一点概念,更不要说对我们的工作和未来进行指导或者提出建议。而对于我们周围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的同事们来说,技术通常只是一件工具。如果存在可以不使用技术手段的更简单的方式,他们宁愿选择别的方式。
先不论外行人对技术的看法,就算是对于技术人员本身来说,也包括曾经的我自己在内,我们在潜意识里恐怕也没有觉得技术有多重要,甚至没有尝试过真的去理解它。甚至在我们大学毕业以前,就在我们攻读专业课程,写作技术论文的同时,对于技术,我们内心里同时也在轻视它。你会觉得,终有一天我们会抛弃它,抛弃它的繁琐和细节,抛弃它的晦涩和难以理解。我们早晚会转向管理,或者其它「更好的」工作。
但是今天我要说,我们应该探寻技术真正的价值,还给它应有的尊严。因为,这涉及到我们的未来,以及未来我们怎么向自己的子女定义我们今天的工作。
我对Vito(微爱CEO)说,我其实没有你对自己要求那么高啦,只要我能参与到最新的技术浪潮中去,我就满足了。而你呢,可能希望真正地把握其中的一环。
不,我也只是能参与进去就好了。Vito谦虚地回答。
我知道,Vito的抱负很大,在他内心中是希望能完成埃隆·马斯克那样的成就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目标是大致一样的:找准最新的技术浪潮,然后参与到其中去。虽然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
人类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现在已经有人在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了),每一次革命又可以分为很多次小的技术浪潮。拿距离我们的时代最近的来说,计算机硬件、软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有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在每一次技术浪潮中,初期都是以技术为驱动,后期则是产品和运营。而技术始终处于先行者的位置,总是跑在时代的前沿。
从大处着眼,我们都是在见证历史,参与历史。
在获得雨果奖的小说《北京折叠》中,主人公老刀的父亲,本来是个建筑工。那座「宏伟」的折叠城市就是老刀的父亲那一代人用双手建造出来的。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创造的,是一个怪胎,一个牢笼。三个空间中生活了三个等级森严的「阶级」,而以技术为基础的折叠城市,在不同等级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壁垒。
老刀的父亲,就是见证了历史的那批人,甚至亲手参与创造了历史。但结局却是悲哀的。利用技术手段,完全可以构建起一个警察社会,这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可见,技术发展的方向性很重要,我们参与历史的方式也很重要。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技术的发展浪潮中对于历史的走向施加一点自己的影响,使之尽量沿着正确的方向?
现实中值得庆幸的是,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和普及都带来了更加开放的局面。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统治阶层能够想象和控制的方式发生的。相反,新技术天生就具有冲破旧有框架的能力,新事物也总是以近乎「失控」的方式出现。科技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人们意想不到的东西,也带来众多的可能性。但这也正是技术的真正价值所在。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我们应该拥有这样的胸怀:我们努力工作的目的,除了赚够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所需之外,还应该为这个社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为了比现在更美好一点的未来,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最近读了傅盛发表的《认知三部曲》,其中的核心观点就是强调认知,强调格局。这确实非常重要。
还记得在电影《社交网络》中,在Facebook初期用户还不多的时候,扎克伯格和肖恩·帕克看到的是一个10亿市值的未来,而Facebook的早期投资者爱德华多·萨维林就看不到这一点。这就是认知和格局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