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
宣扬个人至上、 财产至上、 法治至上、 市场至上之理念,传播经济学及伦理学观念,用正确观念战胜愚昧、弱智和邪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

自行车都需要上牌照的年代——不要嘲笑

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  · 公众号  ·  · 2020-04-19 00:00

正文

   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这种小事既不会写进历史学的教科书,也不会在家族的故事中出现,但小历史大逻辑,你可以从中管窥一二。


自行车都需要上牌照的年代

❦文:张是之



则微博勾起一段往事,简单分享一下。

80 后及以前的人应该都非常熟悉,90 后也许有人还知道,但到了 00 后,这段历史基本上就尘封了。


每辆自行车都有自己的名字,这是真的。就像今天的车牌号,都有一个编号。
我也有,下面的是我刚拍的。
注意,这个小绿本的名称是「自行车执照」,没有这个执照,你上路是很危险的
倒不是骑行有多危险,主要是被抓住、罚款和没收的危险。


自行车大梁和车把上要钢印打码、还有一个金属的号码牌、以及这个上面这个自行车执照,「三小件」缺一不可。
而且这些东西你一买车就要办理,「三小件」办齐,号码统一,上路才踏实。
否则,上路提心吊胆那是必须的,随时都会遇到协查人员拦路查你。
不光办证,还要年审、验车,这茬差点给忘了。
拦路查你,如果没有年审,当场交一下罚款就能走人。但如果是没有证的话,要么扣车没收,要么多交点钱私了。
扣车的理由也很充分,没有办证就按「有罪推定」处理,怀疑你这车来路不明,是黑车。
后期还出过一种塑料牌牌,也是一组数字。
不过这个数字被一个插卡式的东西分开,固定在车上的是插槽,你拿着另外一半的插卡则是「密钥」。
插上数字对起来,这车就是你的。对不起来,那就对不起了,罚款。
密钥式管理自行车,现在想想还挺会创新的。
执照、钢印、车牌「三小件」的组合管理方式,初衷都是「好」的,理由也很充分。
比如,「加强对非机动车辆的管理,以减轻其社会危害性。」
再比如,「为了有效遏制丢车偷车现象,既便于警察在追查偷车贼时掌握线索,也便于在缴获赃车后准确地送还失主。」
丢过自行车的人,大概都知道上面的理由是不是靠谱,而一辆自行车的社会危害性还真不知该从何说起。
当然了,这么好的「好心」,这么贴心和严密的管理方式,不收点费用都有点不好意思。
砸钢印、办证这一套下来,有朋友说是一块钱,我记得十块八块应该是有的。
而且这是没算上「自行车税」,而且注意,这个自行车税是每年的。
下面这个图是网上的,自行车税 1996 年和 1997 年纳税两次,每次 8 元。


以中国当年自行车每年的销售量和保有量,你大概可以知道上牌费和使用税能带来多少收入。
直到 2003 年,全国各地才逐渐取消了自行车必须上牌才能上路的规定。
就这样一个取消管制的动作,当年还是作为一个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存在,放在今天肯定会上热搜。
而一直到了 2007 年实施的《车船税暂行条例》,把机动车车船税将随交强险一同缴纳,才停止了对自行车税的征收。
为什么「不」了呢?因为不合算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2002 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井喷,全年产量和销量分别为 325 万辆和 324 万辆,同比增长 38% 和 37%。
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的普及,逐渐开始进入各个家庭,「服务好」这些产品带来的收入远远超过自行车。
于是,我们看到管理自行车积累起来的经验,执照、钢印、车牌,这「三小件」的组合,迅速转移推广到机动车领域。
当然,还有机动车购置税和年审。
而众所周知,取消原来不管新车旧车都必须每年年审的规定,不过才是 2018 年的事。
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这种小事既不会写进历史学的教科书,也不会在家族的故事中出现,但小历史大逻辑,你可以从中管窥一二。
发牌照这事,可不仅仅是自行车的历史。
今天的我们回看历史,那仅仅都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些素材和片段。
对于自行车的管理,管理者可以找出很多基于当时的局限条件来支持自己。
但我们今天再看呢?这些理由是否还能够成立?
同样,对于今天的各种管制,如果你想为管制找原因,总还是能找得到的。
但是,若干年后再看这些管制,会不会有我们今天看自行车管理的即视感?
历史仅仅是历史,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逻辑,但历史并不是逻辑本身。
如果没有扎实的逻辑支撑,我们今天的繁荣就常常会遇到「归因错误」,「以史为鉴」很多时候只会沦为一句空谈。


推荐



欢迎读者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加入经济学课程——“零基础 无数学 你也可以学好的经济学”,尤其是逻辑彻底,让人折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助你打通经济学思维的任督二脉,享受三观重建的快感。多一个人了解经济学,繁荣就多一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