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交建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官微。中国交建是特大型中央企业,主要从事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以及装备制造、房地产开发。中国交建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业务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城建集团国际事业部  ·  援喀麦隆国民议会大楼项目,验收优良! ·  2 天前  
中工国际  ·  张晓仑出席中白工业园展台开馆仪式 ·  5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读城 | 考察湖北,为何重点关注这两个县?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交建

中国记者节丨今天,把版面留给自己

中国交建  · 公众号  · 基建  · 2024-11-08 21:33

正文

一张照片,一个故事

一段回忆,一份感动

在工程建设一线

有许多新闻通讯员

他们同样奔波在现场

辛勤工作,用自己的方式

记录下项目的进展

和建设者奋斗的印记

用初心和坚守诠释职业担当

今天是中国第25个记者节

让我们通过一组照片

看通讯员工作的日常

感受这份职业的辛劳与荣光



看着这张采风留念的照片,我仿佛重返那180米高的索塔,耳畔再度回响着呼啸而过的风声,眼前是那深邃的张铁沟谷底。那是我参加一航局城交公司宣传培训,组织项目部的通讯员代表走进甘肃G244线庆阳过境段公路项目张铁沟特大桥施工现场。历经10分钟的高速电梯攀升与8层脚手架的攀爬,我终至张铁沟特大桥180米高的5号索塔之上。置身于此,唯有风声相伴,四周山峦起伏,远处城市轮廓若隐若现。此刻,我对中交人劈山筑路、架桥通途的壮志与坚守,满怀敬意与自豪。(作者:一航局 张仲男)


在广东枫江二期一阶段项目,我最难忘的是今年7月台风“格美”来袭时,我们集结队伍奔赴现场抢险的经历。一到现场,多处位置积水已没过膝盖,抽水作业面临严峻考验。暴雨仍在下,队员视线模糊,抢险难度倍增,我依稀记得队员小张奋力操作着设备,一步步向积水走去。那一刻的画面深深触动了我,我及时按下快门,记录下了他“逆行”的瞬间。那天除了拍下队员“战风斗雨”的时刻,我也力所能及地参与到抢险工作中。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回来后我把照片一一发送给了队员们。看到他们收到照片后高兴、感动的样子,我也感受到作为通讯员的满满成就感。(作者:四航局 杨晓昕)


这张照片是我今年9月拍摄于湖南郴州市桂新项目党支部图书募捐活动。当天细雨蒙蒙,与我一同前往的志愿者身着蓝色马甲,细心打包着爱心书籍,启程前往古楼中心学校。抵达时,我看到一群孩子远远观望,略显羞涩。忽有孩子好奇地问:“姐姐,你们来做什么?”我含笑回应:“为你们送书,快来瞧瞧!”孩子们瞬间围拢,参与搬书,时不时惊叹连连,氛围由拘谨转为欢畅。临别前,孩子们看见我带着相机,希望我帮他们一起合影,我痛快地答应了。看着一张张洋溢的笑脸,我感觉自己作为通讯员特别幸福,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作者:中交建筑 欧阳婉玲)


这张照片,我记忆深刻。在8月开展的中交疏浚“中交助梦 天天向上”暑期研学活动中,我陪着来自云南怒江横断山区的19名优秀师生代表,完成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爱国主义与人文科技教育之旅。在成都参观博物馆时,孩子们亮闪闪的眼睛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我记得九年级学生张张对我说,他是带着任务来的,“这几天晚上,我都会和弟弟打电话,把学习到的知识一句一句讲给弟弟听。”我的内心深处一下子仿佛被什么东西触碰到了,张张的懂事让我十分感动。那几天,我自己也跟着一起学到了很多。我用镜头记录下了孩子们参观学习的画面,将来这是他们的成长记忆,也是我珍贵的回忆。(作者:中交疏浚 袁梦佳)


今年9月,在重庆水电设计院“金罗盘”技能竞赛中,我作为现场的通讯员,亲历了地质工作者在农坝水库的艰难探索。水库选址于强岩溶区,水文地质错综复杂,成库条件恶劣,挑战重重。早上8点,勘察组携罗盘沿河启程,一路测绘岩层,记录泉洞。随着山路愈发崎岖,烈日炙烤,汗水浸透了衣衫。组员们慷慨地分享着稀缺的饼干与半瓶甘泉,我第一次感觉到水是那么甜入心扉。补给完毕,队伍士气高昂,终在上游峡谷陡壁之上寻得泉点,疲惫瞬间化为无尽喜悦。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过程,深切体会到他们的坚韧与团队的力量。(作者:长江建投 陈科宇)


凝视这张照片,我仿佛回到了2年前广东珠海管网施工现场。炎炎夏日,安全员老李身着醒目的安全服,头戴安全帽,手中的安全记录本略显泥泞,却记录着每一个细节。这张照片是我拍下老李和同事的背影,他们穿梭工地,为项目建设辛勤付出,“豆大”的汗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浸湿了衣衫,脚步却未曾停歇。实际上,我们身边有很多像老李一样努力工作的人,他们的肩膀上是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对工作的热爱与对安全的执着。作为一名通讯员,我希望以后用更多的照片和笔墨,记录下奋斗的故事,把中交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作者:上航局 李兆威)


这张照片拍摄于去年年底的青海地震砂涌现场,那是我第一次直面灾难,现场的惨烈带给我极大震撼。没时间感慨和犹豫,所有人下车后没有半分停顿地投入到救援中。彼时青海的气温已至零下,在凛冽如刀的西北风里,我看到两个人坐在土坷垃上,向手上哈着热气,又搓了搓手,端起米饭,就着烩菜大口地吃着。看到他们,我有一种言语无法形容的感觉,疲惫却火热,朴实而赤诚,我对着他们按下了快门,记录下现场救援队的一个缩影。后来了解到,他们是第一批赶赴现场的救援人员,三天只睡了八个小时。救援现场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逆行者,夜以继日,没有人喊过一声苦和累,只有一句句“我来”。(作者:一公局集团 王田露)


近一年过去,我仍清晰记得“全球首例水下多锤联动振沉大直径钢圆筒”的壮举。渤海中央,五小时航程外,手机信号渺无。深蓝四周,唯有施工热火朝天。两天一夜筹备,历经风浪,“起重27”精准振沉钢圆筒。而我,急迫传递消息,半小时内数次尝试,终在驾驶台边,微弱信号中,成功发送了首张图片。那一刻,我激动又兴奋。作为通讯员,我想第一时间把作业成功的消息传递给岸上的单位和同事,把建设团队在大海上奋斗数日,克服困难创造“世界首例”的故事,用我的照片、文字,讲给更多人听。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追求。(作者:一航局 韩铭来)

来源


策划

党委工作部丨一航局


来源

一航局 | 四航局 | 中交建筑 | 中交疏浚

长江建投 | 上航局 | 一公局集团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七载共赴进博之约!中交集团取得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