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学家告诉你B
用经济学:重叙历史真相,分析财经问题,解释现实热点。你,和经济学,密不可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为什么要搞信创,看看tiktok就知道了,这 ... ·  2 天前  
经济参考报  ·  微信最新公告 ·  3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今天翻译巴菲特投资美国运通一章居然整出了两万 ... ·  3 天前  
钱币圈  ·  开始预约!2025年3克铂金熊猫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学家告诉你B

京东11万蓝领和1万白领,折射的是整个中国互联网

经济学家告诉你B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2-27 11:03

正文


你,和经济学

密不可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转载自公号:梁宁-闲花照水录(ID:Astory4u)


注:我们可能从来没有这样思考过中国互联网的现实世界可以用京东的11万快递员和1万白领的比例构成来诠释得如此生动。本文作者、辰德资本合伙人梁宁在春节读完《创京东》一书后,举一反三地把现实中很多看似复杂的现象用“11万蓝领和1万白领”的结构化拆解了,并将之用在了当下的一些互联网产品的现状中去,从罗辑思维、豆瓣、快手,到华为、OPPO、vivo、小米,似乎都能用“11万蓝领和1万白领”解释得一清二楚——找到你想服务的目标用户。



这个春节,读了安兰德的《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和李志刚的《创京东》。过完春节到现在的时间里,基本上逢人就推荐《创京东》(本书介绍文末详见)。


说几个《创京东》里,让我震撼小故事。不分次序,想到一个说一个,与书中的描述也许有偏差。


故事1


京东扩张到深圳,需要在深圳建站。于是找当地韵达快递站,和站长谈京东的条件。

韵达站长说:好。


第二天,他带着韵达深圳站的全体兄弟,把衣服一换,韵达消失,京东深圳站成立。

怎么谈成的?


京东说:我们给装空调。


韵达站连电风扇都没有。



故事2

京东北京站,有个71年出生的快递员叫老徐。他的弟弟、连襟、儿子都在京东做快递员。

老徐月薪6000块,每个月留下2000块自己用,剩下的全部寄回安徽老家。他住在配送站里,兼做守门人。每天吃两顿饭,早晨一顿,晚上六点一顿。他已经7年没有回过家,7年里只靠视频每周一次看看老婆和女儿。

他儿子,93年出生,17岁就跟着他出来,在京东做快递。

他说:我爸妈有8个孩子,就我混得好。我是我们家的骄傲。

故事3

京东绵竹站,一个80年出生的老刘,做过11年理发师。每天早晨8点半到晚上9点,每给一个男士理发能提成7.5元,女士则是25元,月收入2000多。但整天被关在屋子里,看不到阳光。他受够了。

当上京东的快递员,“简直像飞出笼子的小鸟,好久没见到太阳了。”

故事4

快递员怎么管?不能罚钱。100块都是天大的事。

每天的晨会,昨天谁出错了?上来给大家表演个节目。

做错的既能强烈感受到做错事的难堪,大家又不会伤感情。

更大一点的错怎么办?还是不能罚款。

让快递员写检查。500字。

快递员写不出来干着急,耽误送件赚钱的时间,其实是罚了款,但体验又有所不同。

如果罚款,其他人容易和被罚者同仇敌忾。而演节目、写检查,其他人容易支持管理者,并且还帮着起起哄。

故事5

京东培训配送员。培训后做满意度调查,发现对培训不满意。

不满意原因?没有吃的喝的。

京东培训负责人才知道,蓝领和白领对培训的理解不一样。白领认为培训是学习,老师讲的好,能学到东西是最重要的。蓝领则把它视为福利,培训的形式,安排吃的喝的,形式上的尊重更重要。

于是,2014年,京东对蓝领的培训,单独增加了点心饮料预算。

1万白领+11万蓝领,这就是中国市场

这些场景是什么?

这就是中国啊!这,才是中国啊!

城市与乡村,白领与蓝领,二元对立又二元互赖的当代中国。

京东有12万人。1万白领。11万蓝领(配送、仓储、客服)。

这就是中国市场。

过去对市场的说法,什么线上线下,一级二级城市、三级四级城市,Blabla。这些说法都太抽象和笼统,太没画面感了。

比起来,《创京东》里的小故事,是不是超有画面感?

一边看《创京东》,一边想:书中描写的那些在绵竹、锦州的快递、库管,老刘、老徐,这些占中国人的大多数的人们,他们休闲的时候干什么,他们会看什么电影,他们会买什么手机?

这样想来,发现一些曾经很概念化的困惑,一时分明了。

当我们要推一个产品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更直率地想,目标是京东的1万白领,还是11万蓝领?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这真是完全不同的影响力路径。

为什么划白领、蓝领分界?因为巴别塔真实存在。

我的朋友Stella,做教育公益项目。

她学习过一个教育理论——学习知识能力等同于抽象能力。

最早的抽象能力一般从8岁阅读大段的文字并理解中心思想开始。

然后到了初中,就开始接触更为抽象的东西:代数、几何、物理、化学。

所以,初中升高中,是一次抽象能力的筛选。

此后路径是高中、大学的孩子,有机会学习更为抽象的东西,或者说持续发展抽象能力。

能力用进废退。

经常要抽象思考的人,他们会有“思维的乐趣”“认知的乐趣”,而抽象的东西,对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比如:理想、爱情,都是非常抽象的东西。

不论是什么原因,在初中之后,进入中专、技校等路径的孩子,他们用于抽象思考的时间会变少,而大量的时间,用在具象事物里。

继续用进废退理论。抽象的东西对他们影响力会少,他们注意力的重心是“具象的东西”。

人总是从自己熟悉的东西中持续获得乐趣,而畏惧不熟悉的东西。

知识分子普遍缺乏具象能力。体力劳动者不爱阅读。

所以,这里的“蓝领”与“白领”只是两个代词,描述对信息获取的习惯,信息依赖,对知识的乐趣、抽象事物的偏好不同的两类人。

好像被巴别塔分开的人群。

1万白领+11万蓝领之罗辑思维、喜马拉雅、快手

比如,罗辑思维、喜马拉雅、快手视频的用户定位。

《罗辑思维》的用户是京东的1万白领——全垒打。

因为罗辑思维的内容是泛成功学科普教育,同时形式是音频。

文字最抽象,视频最具象。

音频的用户难度在文字与视频之间。

罗辑思维能实现一万白领的全垒打,音频形式功不可没,1万白领的教育履历虽然让他们有习惯从认知中获得乐趣,但大多人依然惧怕读书。

当然同样音频,如果是插画、艺术的美学内容,那么目标用户群也就只能是京东一万白领中的几百人而已。

快手视频,毫不犹豫地接了京东11万蓝领。

一个有趣的状况是:所有人气旺的社区,页面设计感都非常粗糙简陋。比如:天涯、豆瓣。比如快手。

我的体验是,在比较粗糙简陋的页面环境里,让人感觉松弛:

可以随便说话,打错别字,词不达意,没说明白再说一次,好像都没关系

去年,去YY玩,第一次看他们准备推的高颜值直播ME,看了一眼,我就觉得没戏——因为页面太精美了。

历史上,我看到的所有视觉精美的论坛,从没有一个火爆过——看到自己随便说句带错别字的废话,好像被杂志排版印刷一样精美地呈现出来——这个压力太大了,真是受不了。

而此刻喜马拉雅对自己的定位,还骑在墙上。

从内容看喜马拉雅想服务京东的白领+蓝领的全部12万人。

其实,喜马拉雅最应该服务好1万白领。

因为,其实,只有白领,才想着利用碎片时间。

而蓝领一旦有空闲,在Wi-Fi已经成了生活标配的今天,可以看视频,可以和直播的大胸妹互动,可以玩游戏。为什么听音频?

建立了1万白领和11万蓝领的场景,我就理解了《一代宗师》的票房只有2.8亿、而《泰囧》的票房12.7亿。

《一代宗师》的受众是京东的1万白领。我们念念叨叨觉得雪中打拳画面好美,“念念不忘,终有回响”的台词好美。其实这些都是小知识分子的抽象的乐趣。

《罗曼蒂克消亡史》票房是《一代宗师》的一半,也就不冤了,因为基本上同是一个美学体系,而难度加倍。

因此,也明白了徐皓峰的《师父》票房确实只能到5000万。因为,想想京东的一万白领,也确实只会有几百人,会喜欢唱失败者之歌的徐皓峰。

因此,黄渤和王宝强是国民票房。他们连接的,是那11万蓝领。

如果想取悦具象爱好者,就要把具象的东西给足。

比如:《小时代》的物质消费,男生肉体。《杀破狼》的从头打到尾、拳拳到肉、血肉横飞。《泰囧》的夸张表情,肢体动作笑料。

如果导演,希望用克制的,内敛的,含蓄的,智识的、思考的获得观众,那么他最多最多是为京东的1万白领拍片,票房的上线,应该就是3亿。如果满足于此,找到生存之道,中间也会出大师。

所以,为陈凯歌可惜。他其实,就应该只为知识分子拍片。守住成本,不存高票房的念头。

而既想传递知识分子的洞察,又想取悦11万具象爱好者。于是就成了《道士下山》的疯疯癫癫。同理《我不是潘金莲》。

1万白领+11万蓝领之于手机品牌

依然用京东的1万白领和11万蓝领的场景,琢磨一下华为、OPPO与小米。

华为、荣耀,目标明确,切的是京东的1万白领。在此之前,苹果iPhone是白领的宗教,此外唯有三星在此发力。

想想,争夺这1万白领的,真的没有别人了。

OPPO 、vivo目标明确,切11万蓝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覆盖了影响这些人的路径。稍后阐述。

两下一夹,发现小米掉缝儿里了。

小米从来没运营过在自己白领中的形象。

当然,它也绝不认为自己是蓝领手机。

定位如此纠结的小米,有个看上去自洽的电商逻辑。

我是在去看电影的时候,突然觉得小米电商逻辑有问题。

《摆渡人》上映,口碑扑街,但是票房接近5亿。成为王家卫历史最成功的电影。2倍于《一代宗师》。

我请人在10家影院做了200个用户随机访问。发现,不到10%的人,会先看过影评,才选择电影。90%的用户,是直接走到电影院,看看排片有什么,然后,看看谁演的,海报怎么样。现场选一个去看。

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的朋友圈,总有人发电影评价什么的。所以,我们认为主动获取信息,建立自己预判,自主选择,这个用户流程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微信用户平均好友数是30人。90%以上的人,在自己的朋友圈,或者熟悉的信息链路里,是没有电影评论的。

大家是在消费场景里,被意见裹挟,然后随机选择的。

所以,OPPO、vivo的路径,是覆盖“具象爱好者”的信息链路:正当红的鲜肉明星代言、当红综艺节目植入、大量视频广告。全量覆盖11万蓝领的空闲时间。


有丰厚的毛利空间,给终端渠道店,让他们有足够的终端动力,对消费者进行最后一米的意见裹挟。



然后,根据影响力中的镜相原理,别人如何,你也会如何。

如同2013年,小米手机在互联网上没有对手。

2016年,OPPO在京东的11万蓝领里,也堪称没对手。


所以,这样一想,如果阿里为了推广云OS,再重磅支持魅族一把。


《创京东》---刘强东亲述创业之路


1998年,刘强东创业,在中关村经销光磁产品。2004年,因为非典,京东偶然之下转向线上销售。2014年,京东市值已超400亿美元,跻身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之列。


这是一个听起来很传奇的创业故事,但只有当事人了解创业维艰。


本书亮点:


“少年强东历险记”有哪些奇遇?


“土得掉渣的公司”如何蜕变为“世界的京东”?


【鼎力推荐】


认识老刘9年了,这些年老刘带领团队,一路舍命狂奔,从五千万打到两千多亿,是什么造就了京东?是我们这个时代?是品类机会的来临?还是创始人特别牛?我们的创业者能从中学到什么? 我感触特别深的是老刘的企业家精神,那是一种杀手的直觉,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第二是他的专注与执着,心无旁骛,勇于孤独,勇于伟大,第三是超强的学习能力,我时常惊喜今天的老刘与9年前比进步太大了!本书详细地描写了这些年来老刘和他的伙伴们是怎样一路走来的。 


——徐新(今日资本集团创始人兼总裁)


2010年老虎基金开会时,当时销售不到100亿的刘强东,用中文演讲说6年后京东会到1000亿,结尾用英文说:it willcome, it is coming,震翻全场。5年后,刘强东的千亿梦想has come。有时候做什么事情,就是信念。这本书写了刘强东和京东人这十几年的拼搏历程,相信凭着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能走得更远。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现在是用户体验的时代,消费者有越来越高的期望,产品、物流、服务,丝毫不能马虎,所以我们都得不断创新创造和尝试探索。评论和指点很容易,以成败论英雄也很容易,面对创业之艰难,坚持下去就不那么容易。这本书里面除了成功与荣耀,也有失败和教训,我们都要读一读,要对像刘强东这样的有梦想肯实干的创业者致敬。


——周鸿祎(360公司董事长)




《创京东》序言:回归零售的本质


最近连续为两本书作序:一本是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自传,一本就是《创京东》。说实话,我更喜欢分享阅读沃尔顿自传后的感悟,因为沃尔玛是传统零售业的标尺,高山仰止,读沃尔顿的自传,仿佛跟一位业内前辈促膝交谈,总能得到很多启发和激励。我也希望将这些感悟记录下来,跟团队分享或用以自省。


而对于后者,虽然今天我也可以自信地说,京东模式创造了一种业内标杆,但显然还远不到树碑立传的时候,我们还在路上,未来还有无限可能。而且,识人易,观己难,尽管因为投资、合作等关系,我常常不得不在不同的场合介绍京东,但为自己点赞的事,还真的不符合我的性格。




因此,在志刚提出要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把京东行进至今的成败得失都写出来,不避讳,不粉饰。还好,最终在这本类似“京东群英传”的书中,不仅有一众兄弟一路走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激动与喜悦,也有面对外界质疑与突破瓶颈前的彷徨与焦虑,还有处处碰壁时的尴尬与窘迫。但我也担心,这本书过于庞杂繁复的细节描述,有可能会分散读者对京东整体的认知。所以,我们不妨循着记忆,去介绍京东模式的本源。



共同记忆往往是最好的下酒菜。早年间,晚上加班之后,京东的兄弟们常常聚首在小酒馆、大排档,几口酒下肚,一天工作积累的疲劳和郁闷化解大半,杯子碰在一起,工作上产生的摩擦也就此过去。更重要的是,在那样放松的场合,大家可以一起言无不尽地讨论近来业务上的得失:解决了顾客哪些难题,又搞定了哪些难缠的客户。酒酣耳热间,很多细节问题被及时发现并解决,很多销售目标被拍着胸脯立下。第二天,兄弟们继续满血冲杀,而京东也在这样的节奏中突飞猛进。如今,兄弟越聚越多,回忆越积越厚,酒却越喝越少了。


今天的京东已经飞速地壮大,大到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容纳我们开一次全体员工会议。而且,随着我们的组织架构日臻完备,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内部沟通协调也变得更加规范,人力考核激励机制也更加完善,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我们不能再以草莽创业时期那样的风格行事。而我最近思考和关注更多的是,组织严丝合缝,制度顺畅有序,京东早期那种兄弟齐心的创业激情不应被稀释,对顾客需求的迅速反应不能丢。我要求自己和我的团队始终保持一家创业型企业的状态:对市场变化要有最高的敏感度,仍然像早年的京东那样具备快速和强大的执行力。


因为这就是京东的立身之本,也是我们出发的原点。




2004 年,在更多人的记忆里,也许跟飞人刘翔的横空出世联系得更为紧密,没人会注意到在中关村一群鼓捣光磁刻录的家伙,忽然决定把自己的柜台全部搬到网上。虽然当时,我们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光磁销售商,继续布局实体店,仍然有看得见的不错增长。但在彼时层层代理的传统零售体系下,零售商为上游压力掣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空间相当逼仄,及时回应顾客需求进行商业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而最终为这种低效率、高成本的零售渠道埋单的就是消费者。


今天,我们不敢说京东是为解决消费者痛点应运而生的,但当时线上渠道的兴起,的确让我们看到了摆脱传统牵绊、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的巨大空间。这也是为何“京东全面转型电商的2004 年”,成为我睡得最踏实的一年,因为我们终于可以真正直面消费者,大路朝天,施展抱负了。




借此机会,我想感谢在京东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我们的投资人、股东、员工、合作伙伴以及我们的顾客给予我和京东公司的支持。没有你们,就没有我和京东的今天。当然,遗憾的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多在书中出现的熟悉面孔已经离开了京东,无论他们身在何处,我都要送上祝福,希望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经济学家告诉你」小秘书微信号

 启蒙 解惑 实践  

微信号:E_secretary1

未免再次失联,请各位经粉们长按识别二维码,
添加经你小秘书微信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