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享
智库灯塔旗下微杂志,主要分享强有力的设计作品、产品咨询、动态,是设计师及产品经理的智慧分享平台。设计是信仰,产品是追求,请将您想推送的图私信发给我们。智库灯塔专注于产品经理和UI设计培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网  ·  云南玉昆中超首秀0:2不敌北京国安 ·  11 小时前  
青塔  ·  985,成立4个新学院 ·  昨天  
云南新闻广播  ·  这笔钱别忘了领!今起预约→ ·  昨天  
云南广播电视台  ·  迪庆州1名干部接受审查调查 ·  昨天  
掌上春城  ·  演员胡歌肺癌住院?工作室深夜回应!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智享

产品经理如何洞察用户痛点?

智享  · 公众号  ·  · 2019-04-24 16:12

正文


本文来源:产品那些年

作者:HQ(ID:hanqingguoji)



用户痛点是产品的原动力,只有用户有需求才会有产品的出现,但并不是每个产品都能真正能解决用户问题,用户需求是整个产品的起跑线,如果需求把握不好,那么只能会越跑越偏。


大家都听过屠龙之术的故事,从前有个人叫朱泙漫,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擅长屠龙之术,便拜其为师,他倾家荡产,苦学三年,他的屠龙之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辞别老师,开始闯荡江湖,希望祭尽天下所有的害龙,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他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起到任何用武之地。


现在市面上很多产品都是这样的,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用户的痛点,团队废寝忘食、排除万难做出来的一款产品最后却没人用,其实最本质的还是押错了用户的需求,或者把自己的需求当做是用户的需求。


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把共享经济模式推到了峰点,一时间各种共享产品纷纷问世,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共享卫生纸等等。


以篮球共享“猪了个球”为例,每小时收费2元,押金为29元,共享篮球柜共有8个小柜子,每个小柜子里各放一个篮球,并且柜子上印着二维码还有租借篮球的操作方式,旁边的一根细铁链绑着一根打气筒,柜子上方会安装一个摄像头。


至于为什么选择共享篮球这个项目,项目方阐述到:一个朋友,经常抱怨打球的时候带球不方便,于是提出了自动租赁篮球的想法,同时篮球爱好者多多少少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走在篮球场边上,一时技痒想投个篮,不好意思跟人家蹭球,自己又没有带,共享篮球的出现就会解决这个需求。当时这个项目还拿到了马笛儿投资的千万Pre-A融资,但是大家觉得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需求吗?


最后的结局是仅仅只有半年的时间,“猪了个球”公众号停更、机器无人维护、押金余额未退。


就像周鸿祎在《我的互联网观》一书中讲到:“大多做产品的人有三个假设:第一是假设某个功能用户一定需要;第二是假设用户一定知道某个功能的存在;第三是假设用户一定会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使用。”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对用户痛点的洞察力呢?


做一个有心人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人并不能一开始就一直从事一个行业,从你开始工作到你最后找到自己的行业中间还会有时间差,所以更多的人要远远超过5年。


因此要想缩短这个的学习时间,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做头脑体操,来锻炼自己的产品思维,同时如果你能真正的发现一个痛点并尝试去解决他,也有可能会让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的人他会去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去想办法解决,而有的人可能就只会抱怨一下,然后这件事情就过去了。


拿饿了么举例,2008年的一个夜晚,几个男生在一起打游戏,游戏打得激动人心,但是却饿的饥肠辘辘。于是打算外卖。但打电话到餐馆,要么打不通,要么不送。大家很无奈,这时其中之一的张旭豪说:“如果能网上订外卖就好了。”因此张旭豪的外卖服务开始了。


其实最后做大的企业,一开始灵感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不方便,包括像程维做滴滴,当时的程维还在阿里工作,杭州北京两边跑,经常因为打不到车误机,这样的经历一多,让程维产生了创业的想法,并且在后来做出了滴滴打车的产品。


多看市面上产品


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互联网产品,我们可以每周选取一两个产品,仔细思考一下他解决的是用户的什么需求与痛点,是通过什么手段来解决的,从你的角度思考,你认为这个需求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刚需,而不是一个开发者yy的一个需求,通过这种不断的思考锻炼,提升你自己对需求的把握能力。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推荐应用的地方,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去应用商店看产品的排名,也有一些产品的排行榜:比如说在七麦数据,你可以看到国内的iOS跟安卓各个渠道的产品排名;在App Annie,你可以看到全球产品的一个排行榜以及受欢迎的产品;在阿拉丁指数平台可以看到各类小程序的排名。


还有就是一些创投资讯媒体:像36kr、铅笔道等等,他们也会报道一些最近新出的或者是刚刚拿到融资的一些产品,这也是很好的分析对象。通过这样一次次的产品模拟,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你对需求的把握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多跟用户接触


我们都知道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包括在360的时候,产品经理要去运营中心当3个月的客服,处理用户反馈。这样做其实就为了产品经理能够更好的了解用户,发掘用户真正的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做产品。如果脱离用户做产品,那么最终产品或功能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最后肯定没有用户买单,因此要找到你的目标用户,多跟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


再有其实就是换位思考,产品经理不要老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专家,自己什么都懂,也认为用户什么都懂,但事实恰好相反。产品经理要有一个大我跟小我,大我就是我在做产品的时候是一个行业专家,无所不知,能很好的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小我就是我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真正的把自己当成一个用户。


张小龙也说过,产品经理要有傻瓜心态。“我要经过5~10分钟的酝酿才能达到傻瓜状态,马化腾需要1分钟,功力最深的是乔布斯,传说他能在专家和傻瓜之间随意切换,来去自如,即所谓的Stay Foolish”


当然发现需求痛点之后,如果真正开发成一款产品,周期会比较长,而且成本很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手段来测试市场中用户的一些反应,看看用户是否对这个产品的热情:比如说做一张宣传海报,做一段小视频等等。


在Dropbox产品上线之前,他们的创始团队首先在 Hacker News 上发了一个帖子,询问论坛内用户:如果有这样一个产品,你愿意试用吗?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留下你的邮箱,我们上线之后会通知你。


收到了大量反馈之后,他们接着上线了一个样本 Landing Page。再到 2008 年,他们做了那个非常著名的 4 分 38 秒的产品介绍视频。一夜之间,Dropbox 试用版的用户人数从 5000 人增长到 75000 人。最后成长为一家估值 140 亿美金的明星公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