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贫困村信用意识不强。扶贫贷款被个别贫困户误解为救济到户,存在赖债、违约等失信现象;对扶贫政策认识不足。个别贫困户文化教育程度低,仍存在“等、靠、要”思想,脱贫积极性不高,是村民对驻村工作有错位认识。对贫困户的帮扶和保障措施滋生了部分村民的“攀比”思想,使一部分非贫困户弱化对驻村工作支持,增加了金融驻村扶贫工作的难度和压力。对此,《中国农村金融》杂志发表金融驻村扶贫的实践、难点与对策——以河南信阳珠江村镇银行为例的文章。《文章》指出,贫困村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影响商业银行尤其是村镇银行对贫困村产业和贷款的授信。一是基础薄弱。由于贫困村先天基础设施建设较差,没有条件支撑产业链形成,很难培植成规模效应。
二是结构单一
。
脱贫主要方式高度依赖农业经济,在资源禀赋相同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结构趋同或产业跟风,致使农业产品供过于求,加剧市场风险。
三是准入难度大。农村产权抵押变现能力差,抵押担保率低,
经营出
现风险时债权难以保全。
金融部门驻村虽然开启了扶贫工作新模式、新思路,但在实践中也反映出银政、银企及社会各界横向联动、多级配合不足的问题,驻村的金融部门对分散于发改委、扶贫、财政、农业、水利、医疗等多个部门的项目协调、扶贫资金匹配等方面统筹能力有局限。与此同时,在个别贫困村对帮扶金融部门依赖过重的情况下,帮扶形式多采用慰问济困等“输血式”扶贫,在帮助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自身能力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后期返贫风险高。
配套机制覆盖不全,金融扶贫动力弱。目前,地方财政资金均设立有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通过“政府增信”机制撬动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助推扶贫攻坚,但该套风险补偿体系覆盖面窄,中小商业银行获得财政风险补偿金担保等方面的政策少。
如
部分县级财政未全部与各家银行签订风险补偿协议,合作范围只在个别国有大型银行开展。在农村担保体系建设落后的环境下,影响了其他金融机构对金融扶贫的扶贫动力。
(一)强化智力扶贫,扶出精气神。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通过各类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和平台,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及金融知识,弘扬新农村新风尚,着力提升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推进诚信工程建设。借助小额贷款入户调查、授信等环节,开展信用户评选活动,营造诚信光荣、赖债可耻的氛围。三是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在扶贫村布放宣传栏,在村两委定期开办金融知识讲堂,帮助农户增长金融知识,拓宽致富视野,培育新农民。
(二)强化联动机制,形成大合力。
一是加强政银联动。完善建立风险补偿金机制,设立覆盖各家银行金融机构的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对接“政府增信”机制,签订联动合作协议,完善金融扶贫贷款风险控制体系。二是加强银银联动,由政府、人行、银监等部门牵头,构建金融扶贫服务平台,加强政策互动、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提供相关配套政策和服务。三是加强银企联动。以驻村商业银行为主导,通过金融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带动增收致富。
(三)强化精准帮扶,打好“组合拳”。
一是精准入户对接。要按照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大力发扬“背包银行”精神,做好驻村贫困户的入户对接建档,在医疗、教育、房屋改造、家庭增收等方面制订一户一策帮扶措施。二是加大信贷投放。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发挥专业优势为合理申贷需求的贫困户“量体裁衣”,配套“光伏贷、工薪担保贷、联保贷”等信贷产品。通过信贷的杠杆作用,持续加强在产业引导上下功夫,增强“造血”能力。三是规划驻村建设。广泛参与驻村水电路桥、绿化亮化、文化设施等基础投入建设,积极改善驻村村容村貌。
(四)强化示范带动,引入新活力。
一是开展党建融合。金融部门要加强对驻村党支部党建工作的指导,解决村两委班子
“
软涣
”
问题,积极优选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队员,增强所驻贫困村党组织的政治和服务功能,提升党支部扶贫工作战斗力。二是注重榜样引领。积极联络驻村的党员、返乡务工大户及创业人士,发挥金融帮扶和引导作用,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通过示范引领推动驻村扶贫工作见成效。三是提升驻村人员素质。要加大对驻村扶贫队员的教育培训,增强工作能力,建立一支能吃苦、会干事、热爱农村工作的
“
金融村官
”
。
作者:河南信阳银保监分局办公室汪道峰、河南信阳珠江村镇银行王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