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邓铂鋆
► 医疗行业财务专家
说起最近的反转剧,恐怕没有比印度公立医院“断氧门”更令人震惊了。
先说这件事情造成的严重后果:因为断氧,从8月7日到11日,至少60名患者死于这家医院,全部发生于儿科病房。其中,仅10日一天就有23名儿童死亡。死亡的儿童患者从新生儿到12岁儿童不等,其中部分儿童罹患脑炎,入院时病情就较严重。
事故发生后,官方初步公布的事故原因是由于医院拖欠氧气供应商货款680万卢比(70.6万元人民币),导致医疗用氧供应中断。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断氧事故发生后,医院一位多方奔走为病人寻找氧气的“英雄医生”竟然是罪魁祸首。该医生是医院的脑炎病房负责人,同时兼管医院的氧气供应部门。他在履职中多次将医院的氧气瓶偷回自家开办的诊所,收取供应商回扣并和医院负责人分赃。
就是旁边这位“悲痛的”卡夫尔·汗(Kafeel Khan)医生
虽然当地政府极力否认大量儿童死亡与“缺氧”有直接联系,但很难说服舆论,当地群众纷纷反思“体制问题”,有人甚至将矛头指向总理莫迪。印度儿童运动家凯拉什在社交网站上表示,北方邦医院的事故“不是悲剧,而是屠杀”。
这次“断氧门”事件也揭露了印度医疗条件低下的现实。看似溜光水滑、架构充实的印度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和社保制度,为许多生活并不富裕的印度底层民众提供了“安慰剂免费医疗”,但这服“安慰剂”的味道却很苦涩。而印度在国际上“物美价廉”很有竞争力的民营医疗机构,由于许多需要医疗服务的印度民众根本支付不起,对他们也没有任何意义。
印度自独立以来,看似努力地构建了一个广覆盖的三级医疗保障网。这一网络包括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和社区保健中心三部分,免费向穷人提供医疗服务。这可能就是“印度医疗免费”的出处。
保健站一般有两名工作人员,负责临近三五个村庄约3000-5000个村民;初级保健中心由一名地方政府卫生官员和14名职员组成,负责2万到3万名村民的医疗保健,同时还负责对6个保健站的监管工作。根据规划,每10万名农村居民配备1个社区保健中心,一般约有30张病房和4名专科医生,另外配备21名辅助医疗人员或其他职员。
然而根据2001年的印度官方统计,印度各类保健站、保健中心的数量远低于按照人口比例应该设置的数量,三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缺口分别为68%、31%和29%。
已有的基层公共医疗服务设施普遍面临业务用房不足、水电供应及道路等基础设施不足的影响,并且普遍存在人员缺编,医生、助理护士和助产士、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药剂师、医技人员的缺口分别为39%、17%、47%、22%和18%。
除了缺少必要的物资和人员,保健机构更缺少医疗质量控制。种种资源缺口,让印度的保健网成为了纸面成就。
这是一张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截图。剧中一位退休的邮局局长,身患慢性病长年瘫痪,由曾经当过小学老师的妻子照料。说好的“全民免费医疗”呢?印度有组织系统的就业人口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7%,双职工家庭妥妥的“上中产阶层”啊!
在社区保健中心之上,是印度的公立医院体系,分为国家级医院、邦(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级医院。但印度的公立医疗机构同英国一样,也是“大体上免费”,就是说不完全免费。
医生看诊治病是免费的,但是做检查并不免费,而且价格不菲。而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通常“量入为出”,印度政府常年用于医疗服务的财政拨款约占GDP的0.9%,约为印度卫生总支出的18%。这样的财政投入,能带来怎样的医疗条件呢?
2016年,我国政府医疗卫生决算1.3万亿人民币,接近GDP的1.8%,政府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为居民支付了三分之一的卫生总费用,我国私人卫生支出仅占28%。尽管如此,居民个人医疗负担过重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印度当下的人均GDP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中国的一半,印度政府用于公立医疗服务资源的财力,大概就是中国水平除以五再减半的水平……是中国的十分之一。
量入为出,印度公立医疗服务的水平可想而之。想像中国公立医院里每个病人获得的资源除以十,就是印度病人能够得到的。
以“断氧门”为例,戈勒克布尔县人口足有400万。这样一个相当于中国地级市的人口大县,最大的公立医院医疗供氧居然依赖氧气瓶!
这是最原始的医疗供氧,就是这样在病床前放一个氧气瓶。气瓶很重,紧急病人抢救的时候搬运不便,尤其是在病人发病时只有一位夜班女护士在场的情况下。目前这类供氧方式大概仅见于乡镇医疗机构和临时设施中。
中央供氧系统可以把氧气输送到每位病人的床头,再也不怕抢救病人的时候还要搬气瓶了。医用气体厂把气瓶运到医院,医院有专门的供氧室,用一个个并联的气瓶向中央供氧管道供气。但这种供氧方式也在逐步被淘汰,“断氧门”的印度医院就是用的该手段。
变压吸附制氧设备(也称PSA制氧设备),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利用PSA专用分子筛选择性吸附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等杂质,从而取得纯度较高的氧气。这是目前我国医疗供氧的主力技术,条件好一些的县医院都有装备。
以下两组照片,一组来自印度拥有400万人口的戈勒克布尔县最大的公立医院,一组来自中国拥有16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开放床位仅为200张的县人民医院。或许,图片比文字能够更加直观的描述印度公立医院的落后。
保亭县人民医院外观
“断氧门”印度公立医院外观
保亭县人民医院,两位医生各自主刀一台民政部门资助的免费白内障手术
“断氧门”印度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忙碌工作
保亭县人民医院的就诊环境
“断氧门”印度公立医院的就诊环境
由于缺少投入,药品和诊断化验缺乏、病人长期侯诊、医务人员态度恶劣、医院环境恶劣是印度公立医院的常态。因此,许多印度居民宁可不享受政府提供的低价医疗服务,也要前往私立医院“保命”。
由于公立医院水平过低,印度私立医院占全国医院总数的58%,提供了全国29%的病床,雇佣了全国81%的医生……没错,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资源差距就是如此悬殊。
印度私立医疗机构尽管只提供了全国56%的住院治疗和40%的分娩服务,但是消耗了全国80%的医疗支出。
因为印度公立医疗资源实在缺乏,尽管印度有“免费的”医疗保健网,私立医疗机构仍然完成了全国80%的门诊量。看头痛脑热这样的小毛病,居民也会舍弃免费的保健站,直奔收费的私立医院。
另外,公立医院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的待遇,大批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在私立医疗机构兼职或者自己担任私立医疗机构的老板,挖公家墙角的内容不仅限于挖病人,“断氧门”的罪魁祸首就属于此例。
那么,印度居民的医疗支出负担又是怎样的情况呢?2004年,国家卫生部时任副部长黄洁夫率团考察印度。
经调查,发现印度普通家庭每次住院的平均费用约合全年收入的58%,属于灾害性疾病,给家庭生活带来巨大负担。由于89%的印度居民没有医疗保险,45%的私立医院住院病人和40%的公立医院住院病人需要变卖财产或借贷才能看病。
在较贫困的印度东北部,这一比例更高达75%和50%。24%的印度家庭因住院而陷入贫困。
印度居民自付了70%的医疗卫生支出,中国的这一数据仅为28%。由于基层公立医疗服务缺乏,印度越是贫困地区的居民就医自付比例越高。
印度医院床位数和病患数的比例示意图,平均来说,一个床位需要服务1,833个病人,图片来源:印度时报
在印度普通民众就医负担过重的情况下,鼓吹印度面向西方国家的私立医院相对西方国家如何的“物美价廉”,基本上可以用中国的历史典故“何不食肉糜”评价。
印度涉外私立医院的光鲜,不过是剥削印度本国劳动者、补贴海外市场的换汇经济,粉饰了印度人均预期寿命仅67岁的恶劣医疗卫生条件。
最近,印度政府雄心勃勃,计划在原有的免费医疗基础上,制定一项全民免费拿药的医改计划。在2012-2017的五年计划里,印度政府将投入54亿美元到印度的公立医院,实现看病后基本免费拿药,改变印度人目前到公立医院只开药单走人的现状。
然而接连爆发的医院丑闻让计划变得只是看起来很美好。比起雄伟的计划,或许莫迪首先应该回应的是印度网友的愤怒:“打败中国?我们连孩子的氧气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