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都追求高级的时代,
唯有爱,
越低级(本能)才越有品质。
人们着意强调爱,创造了一些关于爱的幻想。
人们也着意寻找有爱的关系,想爱一个人,更想被一个人爱。
有时候人们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不被一个人爱着,活着就没什么意义。如果不进入一个有爱的关系,就会成为一个弃儿。
爱不是什么高级东西,跟吃饭和性一样,它是本能。
婴儿出生,全然仰赖妈妈的照顾,本能地爱着妈妈。妈妈也一样,随着婴儿的到来,母爱被全部激活。没有什么原因,只因为她是婴儿的妈妈,她也全然地爱着她的孩子。
所有跟爱有关的情感,最初的源发都来自婴儿时期,经验过本能的对妈妈的爱。
既然所有人都曾经是婴儿,都有母亲,应该都经验过被爱,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寻找爱、验证爱,又或者无法得到爱、被爱伤害、被爱毁灭呢。
如果每个婴儿都拥有过妈妈的本能的爱,长大后,就能安心、独立地创造性地存在着。
爱谁,被谁爱,怎么爱,不会成为这个人活着唯一重要的事情。这个人不会把生活乃至生命,押宝在一个叫做“爱”的东西上。
只谈爱的人生,太沉重也无趣。
除非一个人爱全人类,爱天使同时爱魔鬼,成为爱本身。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爱本身,在还是婴儿的时候。
一个婴儿整天整天地沐浴在母亲的本能的爱里,用足足一年的时间吸收着爱,成为妈妈的中心,爱这个东西被满满地灌注到婴儿的身体里。长大后,TA就是一个有爱的人,不会是一个爱的乞丐。
糟糕的是,本能总是被破坏。
温尼科特说,妈妈要信赖自己的本能。这句话只能孤立地理解,放到现实的状况里,恐怕会引起很大的误会,因为妈妈们的本能早已被破坏。
当本能像废墟一些样残存着,废墟是无法为小生命遮风挡雨的,带去安全的。
没有妈妈的本能的爱,婴儿就会置身于危险中。那些理智的爱、科学的爱、恰当的爱、成熟的爱,都穿着爱的衣服,只为做个完美的妈妈,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一个本能爱TA的妈妈。
本能应该很强大,却变得很脆弱。失去了本能的爱,就会变成伤害。
当母亲对孩子的本能的爱,被破坏掉,伤害的继承就会取代爱的继承。
孩子无法从妈妈身上经验到本能的爱,当孩子长大成为了妈妈,伤害就会被她的孩子继承。本能的爱就这样逐渐消退,而“进化过的爱”,掌控着母亲和孩子的命运。
在城市的地铁站或者某个小路口呆一天,就会碰上这样的母亲和孩子,母亲喋喋不休地否定孩子、气急败坏地指责孩子、轻慢聒噪地羞辱孩子。这是本能的母爱被破坏得非常糟糕的样子,却不少见。
孩子越小,对妈妈的爱越本能,无论妈妈表现得多么糟糕,孩子虽然被伤着却依然爱着妈妈。
然而这样的孩子却将中毒一辈子。
自然界里的母爱是最容易被看到的。猴宝宝挂在猴妈妈身上,鲨鱼宝宝贴着鲨鱼妈妈在海里游着,象宝宝在象妈妈身下嬉戏着,这些动物宝宝从出生起到一定的时间里,分分钟都和妈妈待在一起,被母亲呵护和保护着。
到了一定的时候,动物妈妈对动物宝宝说放手就能放手。
这就是大自然赋予的母性本能。
母性的本能如果被破坏,会给孩子的未来世界制造无尽的黑暗。孩子一生在黑暗中踉跄前行,什么别的都干不好,只是想找到本来应该为他存在着的光。
有时候也正因为这样,滋养了很强大的愤怒、敌意、攻击、仇恨。本来可爱鲜美的花骨朵变成了裹着毒浆的花儿。
如果本能的爱都不可靠,还有什么样的爱是可靠的。不过,偏偏有些妈妈的体内就像被植入了“去本能”的芯片一样。还是婴儿的孩子,就被妈妈用各种期待来养育,而不是爱的养育。
最典型的是,婴儿哭的时候,不要抱也不要安慰,这样孩子以后就不哭了。尽管很多心理学家对这种残忍的育儿经提出抗议,但依然有很多妈妈被这种方式打动。
不少妈妈的确是带着满目疮痍的早年伤痛面对自己的孩子。这就注定了,妈妈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基本完整有力的母亲的形象。
如果妈妈想在情感上拥抱孩子,这些过去生长的,一直存在着的脓包就会因为紧抱而疼痛。妈妈只好离孩子远远的,虽然内心非常渴望能好好地爱孩子。
如果妈妈们的这些脓包能够被处理一些,或者被包扎起来,本能的母爱才会被允许释放出来。
温尼科特说的那句话,妈妈要信赖自己的本能。在这个时代需要改一改:妈妈需要寻找到自己的本能。
在什么都追求高级的时代,唯有爱,越低级(本能)才越有品质。
-作者简介-
付丽娟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zqfxl2013 )
你可能还喜欢
《我要走了,你要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