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东田
“看得见你的地方,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看不见你的地方,我的心和你在一起。”这是作家李初初的作品《寂静空山远》中对西藏的描述,在众多有关西藏的书籍里,吴萍最喜欢这一段话。
作为一名“老西藏”第二代,童年时期的吴萍对西藏的记忆是带着孩童对父母的思念和眷恋的温度,并滋养出她独特的“西藏情节”。1979年,9岁的她第一次入藏,面对艰苦生存环境和迥异于内陆的自然特色,她似乎理解了父母把青春抛洒在这片雪域高原的意义。父辈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犹如一颗种子静待发芽,成就了吴萍与西藏的不解之缘。
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吴萍申请来到拉萨工作,并在我国这片海拔最高的土地上一待就是26年。从最初在旅行社从事外联工作,到一手将西藏天康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成前年正式挂牌的新三板,吴萍不仅成为西藏发展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奉献者,遵循着父辈的奋斗痕迹,在西藏这张壮美的画卷上,绽放出西藏旅游人的“雪域之花”。
中国改革开发40年,勾勒出西藏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繁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段辉煌的历史。
在大时代发展背景下,老西藏精神是一种内在力量,涌现出一批标杆人物、标杆企业、标杆品牌成为西藏精神的外化,也是继往开来,孜孜以求的文明所向。
吴萍 图/受访者提供
在吴萍看来,实现“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除了要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设施,更需要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1997年起,吴萍开始在西藏率先开发国内市场,2002年开始创办自己的品牌“情系西藏”,并陆续在客源地市场建立自身渠道,发展自己的核心代理商。2009年成立自己的旅行社,在这20多年的从业经历中,本着严谨专业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的理念,把握市场动向。将更新的理念注入到管理团队,并进行不间断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服务意识,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行业发展趋势里更好的完善自己。
坚持精品特色,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人才培育是吴萍旅业发展“三板斧”。
在西藏旅游大发展中,她抓住机遇,实现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转变。而更多像吴萍一样的旅游人在这片高原大地上释放创新之力,为西藏旅游业带来了“升级换代”的欣喜。随着旅游业成为西藏自治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让大家品出了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
如今,吴萍也如父母一样成为大家眼中的“老西藏”。由于工作的原因,这位“藏二代”曾走遍西藏30余个区县的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了这方她热爱的土地。她说,自己把最好的青春岁月都留在了这里。以青春的梦想书写人生,以父辈的精神镌刻理想,一代一代援藏人,以生命的烙印结结实实的在辽阔的雪域高原上缔造了时代丰碑。
东田
图/受访者提供
“三”,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纽扣,“三,天地人之道也”体现的是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道家的“三生万物”,则追述了世界的本源;佛教中的“三宝”、“三世”、“三尊”,使“三”成为了无可替代的文化符号。而在神圣之境西藏,“三”是一种承诺,每三年就有一批援藏干部从全国各地奔赴西藏,兑现着自己对于国家的责任。
同是广东援藏干部,东田早在2013年就来到了林芝。
爱好旅行和摄影的她,充分发挥资深优势,以情真意切的图文为线索,将西藏旅游的市场营销和艺术审美相结合,为各地游客打开了一扇西藏旅游的“任意门”。
作为一个摄影家,东田的作品成为摄影爱好者赴藏旅游的吸引力。在林芝市旅游局党组任职副书记、副局长期间,她在各大平台发表林芝旅游专题文章达到100多篇,在百度搜索“林芝旅游+东田”的词条达到20多万条,作为林芝旅游局的新闻发言人,接受各大媒体采访达到200多次。
作为旅游调研的实践者,东田受尽了西藏的“苦”,也享受到了极致的乐。在徒步过程中,她为了实现对于身体和意志力的挑战,遭遇过暴雨泥石流、车祸、蚂蟥等考验;为了追逐并拍摄原生态的牦牛群,她一路狂奔而上,一路用药物克服高反引起的剧烈头痛;为了定格星空最美的瞬间,她在五千米以上的高原山顶苦苦等待几个小时,浑身冻透、双脚麻木......
这一切值得么?她的回答是肯定的,她认为这是生命中最幸福的三年,也是最有“厚度”和“宽度”的时光。
为了树立西藏旅游品牌、拓展旅游营销渠道,她和团队操办桃花节巡回推介会,在广东旅游市场打出一手漂亮的“桃花牌”。通过举办林芝桃花节、黄牡丹节和冬游西藏启动仪式等多个综合性旅游节庆活动,开创了西藏“以节兴旅”的新模式。2016林芝桃花节接待的游客增幅达到200%,波密接待的游客增幅达到300%,其中80%的游客来自广东;在东田援藏期间,到林芝的广东游客达到180万人次,旅游消费约80亿元人民币。
东田
图/受访者提供
线上结合线下,流量带动旅游。东田带领团队以林芝旅游公众号为首要战地,紧跟热点话题,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其中“西藏四季风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星空下的桃花源”等线上活动,通过一张张动人心魄的图片和一行行情真意切的文字,点燃了广大游客对于西藏的向往;在广东市场推出的“避暑林芝,清凉一夏”、“金秋童话、醉美林芝”、“冰雪奇缘,冬日林芝”系列营销活动也得到了良好反馈。
西藏文化需要像东田这样的“知心人”,她鼓励本地人树立文化自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帮助当地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加强生态保护、增加旅游收入。她鼓励当地居民不仅要从住宿上创收,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如带领游客去山林采蘑菇,当一天牧牛人、驯马人,打酥油、做糌粑等活动增收,共同打造原汁原味的西藏生活。
援藏期间,东田组织并投身于慈善事业,为藏区群众的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西藏“水太硬”已经不是新鲜事,很多人因此患上胆结石或肾结石。他们走访学校、针对饮用水进行检测,并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捐赠大型净水仪器,为西藏同胞们的生活质量提供基本保障;另外,他们助力西藏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在东田援藏的三年里,其团队通过林芝桃花专列,将旅游和慈善相结合,积极推动“多背一公斤”的活动,发动游客将文具、运动器材、生活用品等爱心物资传递到那曲、阿里等贫困地区学生的手中。
尹为民 图/受访者提供
擦肩而过的西藏时空,独一无二的援藏情怀,融化在林芝的蓝天白云中,万道霞光舒展开来,南迦巴瓦峰在云雾中犹抱琵琶半遮面,鲁朗的林海绿意葱葱,南伊沟的芬芳争奇斗艳。深入腹地,一路向西,独特的地形造就别致的地貌特征。等待人们的是与林芝秀美形成鲜明对比的“藏西秘境、天上阿里”。
2016年7月,素未蒙面的陕西省旅发委援藏干部尹为民、河北省旅发委援藏干部田鹏,先后动身,汇聚在共同的对口帮扶地区——阿里。虽然前期的援藏培训让他们对阿里有一定了解,但一眼望去的荒蛮还是如此地令人意外。
“阿里等待的是真正适合它的人”。作为阿里地区旅发委副主任,尹为民是阿里旅游成长的见证者。田鹏除了是援藏干部,还有一个身份——西藏阿里地区文化旅游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二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为阿里的资源开发和定位为“高端+小众”的旅游事业尽心尽力,也为旅游服务业的完善出谋划策。
在尹为民眼中,
阿里是神圣的,
这份赞誉不仅赋予伟大的自然和文化,更是对于守山固国的干部们,以及淳朴善良的群众们的崇敬。
为了守住阿里的神圣,有一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西藏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如何在旅游开发进程中“独善其身”?
聚焦阿里,放眼西藏,西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神圣辉煌的人文资源,都呈现出脆弱的一面。在加快西藏旅游开发的同时,必须将西藏环境纳入整体保护重点开发,保护西藏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兼顾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
更要传承并弘扬西藏优秀的民族文化,保证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路径。
尹为民 图/受访者提供
尹为民见证了阿里的“复苏”,阿里凭借着独特且唯一的旅游资源,正逐渐摆脱长久以来“不近人情”的荒芜印象。除了高原特有的蓝天白云,阿里还拥有世界瞩目的神山圣湖、景象奇特的札达土林,更有底蕴深厚的古格王朝和象雄文化。2017年阿里旅游人数已突破66万人次。以旅游业为契机,阿里社会经济走上了发展快速道,旅游援藏在这片秘境之上产生了非同小可的意义。同时,阿里的“人情世故”也带给这些援藏干部意外的感动。
在阿里自驾游的大北线是317国道的一段,
因为沿途湖泊众多,这些湖一般都称为“措”,所以大北线沿线被称为“一措再措”。
令尹为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的柏油路有时割断了一些野生动物的生活地域,在大北线那些没有桥的道路上,为了避免影响动物生活,听说藏族同胞会在柏油路上撒上一些土,掩盖道路的气味和形态,默默帮助动物迁徙;如今,随着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逐渐靠近自驾路线,游人在开车途中也会主动停车,随时为动物“让路”。
不管是藏族同胞,还是赴藏游客,
在阿里都能“以自然为镜”,在保护野生动物的过程中,与自然沟通、与自己对话,共同奏响了一曲曲谱写于阿里的和谐乐章。
此外,要以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为导向,精确发展定位,延伸旅游路线。根据尹为民介绍,阿里旅游坚持走“高端+小众”的发展路线,是自驾游和天文爱好者的“打卡”胜地。2017年10月份,被自驾游爱好者誉为顶级路线的大北线,全程贯通了柏油路。如今西藏的自驾游,已经形成了南线进、北线出,一圈三千多公里的大环线。另外,阿里狮泉河镇凭借海拔高、空气通透性好的自然优势,建立世界顶级的天文台,再看山脚下世界上最大的暗夜公园,联合打造成为天文爱好者和普通游客都能乐在其中的星空观测胜地。
田鹏 图/受访者提供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环境的脆弱性是首要问题,但作为旅游发展的后续动力,人才留用难度大,本土化旅游人才缺乏,同样是西藏旅游不能言说的“痛”。这一点,落脚在企业援藏事业中的田鹏最有发言权。
在旅游企业中负责人力资源和党建工作的田鹏,常常遇到“无人可用”的难题,哪怕工资开得高、福利给得多,也难以为空缺职位找到合适的人选,就算找得到,也留不住。
他清晰地看到,西藏本土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智库建设是西藏旅游长足发展的智力支持。
由于历史原因,教育科研水平一直都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反映在旅游学科教育研究中更是如此。因此,西藏本土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西藏旅游发展能力。
以人力援藏为途径,对标内地发展模式,提高旅游服务业的整体水平。田鹏作为河北旅发委援藏干部,积极搭建西藏和河北省旅游从业人员的学习桥梁。
摄影/东田
2018年1月,在河北师范大学举办了为期15天的交流活动,让年轻人将内地旅游产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经验带回西藏,帮助当地旅游企业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尹为民也介绍道,积极培养牧民的孩子做景区讲解员,请木雕、石雕的师傅教他们手艺,投入资金支持藏家乐,引导、培训和指导就业。人力资源援藏方式不仅弥补西藏旅游专业人才短缺,壮大了人才队伍建设,更重要的是在提高西藏旅游业管理水平、旅游队伍素质、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了“人才难”,“怎么玩”同样制约着阿里旅游的高端化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有完善空间。
从旅游产品综合信息体系来看
,西藏旅游信息应注重更新速度和市场贴合度,以便广大游客获取信息,决策旅游产品;
在支撑体系方面
,注重保留差异性的特色文化,在旅游购物中要打造本土特色、营销渠道和特色包装;
在旅游接待和餐饮方面
,积极发挥特色饮食的品牌效应,形成完善的餐饮体系;
在自驾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中,合理开发线路,刺激市场增长;
在保障体系方面
,保证旅游公共安全,完善通信网络和旅游救助体系建设。
距离第八期援藏干部任期结束,还有不满一年的时间,正如四位援藏干部一样,每一位援藏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倾囊相助。各个援藏省市与对口地区渊源深厚、亲如一家,与当地群众心心相印、团结并进,坚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支援工作,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作出贡献。
摄影/东田
坚持真情援藏、科学援藏、持续援藏,努力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聚焦脱贫攻坚,加大各级政府对口支援工作力度,积极引入社会和市场力量,鼓励企业在旅游、清洁能源、特色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藏医药、特色文化等领域在西藏投资,以产业援藏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聚焦教育卫生援藏,加大“组团式”教育援藏、医疗援藏力度;聚焦干部人才援藏,健全双向交流和定向培训机制,加强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稀缺人才培训;聚焦民族团结,加强互帮互助互促,增进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交往交融,不断开创两地共赢发展新局面。
对于国家,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对西藏实现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每一位援藏干部而言,这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宝贵年华,也是一份无可比拟的人生财富;对于西藏这片土地,人来人往之间凝结成一种思念,牵挂着两地无数人的念想;
而对于“援藏人”这一庞大且无限的群体而言,艰苦奋斗、默默付出总是常态,无私奉献、不负众望却是至上追求。
西藏旅游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毋庸置疑的是,这一切才只是刚刚开始。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小荣说”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孙小荣·工作室”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
“小荣说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515战略”系列访谈录》和《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价值时代》,聚焦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变革,以媒体视角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解读,新观点讲述中国旅游转型故事,新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笔法批判中国旅游困境与出路。
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