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周报我们提示,11月底以来市场逐步酝酿新一轮政策预期,连续两周回暖。但是,会议召开在即,政策不及预期或超预期均会带来短期市场震荡加剧,需注意重大会议风险。
本周两大会议落地: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
两大会议落地均使得市场整体波动上升,但市场整体反映有所不同:12月9日(本周一)政治局会议出台后,海外中国资产直线拉升: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当天收涨2.76%/4.30%;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8.54%,次日A股高开。12月12日(本周四)晚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推送后海外资产表现平平,而周五则出现整体回调:上证指数、深证成指跌幅超过2%,恒生科技指数跌幅达到2.63%,整体表现偏弱。本周市场震荡走势反映了当前市场对于政策预期仍未形成统一的共识,短期市场或维持震荡走势。
在上周周报中我们提到,2018年以来市场的“顶”和“底”均与高层及政策变化相关。长期来看,广义赤字率(即财政政策)与经济运行整体强相关,财政政策的力度对于PMI有较高的指引作用。短期来看,明年的总量政策的力度与节奏是市场当前博弈的最关键焦点。
整体而言,本次两大会议显示2025年经济政策总基调将更加自信。政治局会议认为,今年我国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与9月“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相比,当前领导层的政策信心显著增强。
“预期管理”或是未来一年提振信心重要路径。在财政刺激保持定力的基础上,年底政治局会议延续9月“强预期管理”,以提振市场信心为需求侧主要抓手。政治局会议在提及股市、楼市时重点强调“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故政治局会议全文表述上较为积极,出现如:“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等积极说法。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且能一定程度上带动财富效应。强“预期管理”下,股市或将是提升居民信心,进而提振内需的重要抓手。
财政强刺激保持定力下,货币政策是亮点。12月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财政政策是延续了过去多年“更加积极”的定调,亦说明财政不搞“强刺激”框架并未变化。另一方面,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说法则是多年来第一次出现。在此之前的多次会议,一直使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描述。这一变化或说明明年将会使用更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降息力度或有所扩大。
就货币政策而言,“适度宽松”并不意味着政策层完全放松稳定汇率与币值目标。2023年以来我国降息力度不断增强,带动长端利率下行。同时,美国通胀居高不下,且特朗普当选后其财政扩张预期或进一步推高美国实际利率与通胀预期,当前中美利差已处于高位,对于汇率造成较大的压力。
2024年初省部级领导干部座谈会上将“拥有强大的货币”列为关键核心金融要素。预计在维持汇率要求下,美联储降息节奏与美元利率等外部因素或对我国降息路径或造成一定制约。
整体而言,在“特朗普2.0”政策预期下,我们预计25年我国货币政策或整体维持宽松,且后续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容忍程度有所提高,但并非放弃汇率。我们预计汇率的贬值幅度或控制在GDP 5%增速以内,故债市利率下行的幅度将有所限制。结合如前所述的中美两国经济-政策周期,预计二季度或将是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