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瞪羚社」即刻关注并加入社群
聚焦高成长项目,80000+投资菁英共同关注
集采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是每次集采政策出来的时候,相关板块和个股都还是反应比较激烈,一不小心被震下车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都是常有的事,甚至很多人会说以后医药行业完了,但是一旦集采落地后,市场把计算器一按,该涨回去的还是涨回去。而且未来各种集采预计陆续也会来,到底影响多大,我们应该怎么看,这里我说下我对集采对行业影响的看法和大家探讨。我们国家在2017年的时候,仿制药和专利过期的原研药占据了国内化药市场88.2%的市场份额,这一数字是之前国内医药市场发展程度较低的体现。这里主要原因是之前国产创新药较少,必须依靠仿制药来解决人们的需求问题。这点在发展中国家基本都是如此,比如隔壁的印度也是。而根据IQVIA公司的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无品牌仿制药(Unbranded Generics)的处方量在全部处方中的占比为85.5%,但仅占销售额的11.8%。这个数据甚至比2017年更为极端,2017年无品牌仿制药的处方量占比是85.3%,销售额占比是13.2%;如果把时间提前到2011年,无品牌仿制药的处方量和销售额占比分别是69.8%和12.5%。可以说,仿制药以略多于一成的支出,解决了超过八成的临床用药需求。换句话说,发达国家医药生物企业赚取的超额利润绝大部分是创新药的利润,而不是仿制药。然后回过头来再看咱们国内药品批文的情况,2019至今颁发的56张四类仿制药批件平均审批时间742天,而同时期批准的十四个一类新药平均审批时间是550天。日期计算自提交生产申请至发件之日。也就是说药监局现在基本就不怎么批仿制药了,尤其是多的品种,因为改良新药足够多,没有必要继续给予更多仿制药批文。再进一步说就是我们的新药产业开始爆发了,医药产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药不断涌现的时代,仿制药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享受高额的时代红利,必须退回自己本身的价值区间,这是理所应当的。对行业的打击是不存在的,行业需要创新来推动发展。任何一个产品,它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由其稀缺性和终端需求决定,无论是仿制药,还是很多高植耗材,在集采后面临的还是这两个问题,很多仿制药之所以集采被杀的厉害,归根到底的原因还是厂家多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如果长期处于过多的情况下就造成了靠各种销售手段去竞争的局面,从而导致产品的竞争力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销售能力,但这直接导致终端的价值上抬。医疗产品的终端需求角度,目标是解决人们的身体问题,这是一个社会性需求,社会需要的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而非经过反复利益加成后的价格。所以大家也别总说什么医保没钱,医保吝啬,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医保费用每年支出是上涨的。或者换一个角度想想,医保如果长期把大量费用给与了仿制药或者耗材的销售费用,那哪有更多的钱去付给创新产品(如果不是医保从仿制药那边节省开支,pd-1这些创新药也不会这么快进入医保,这无论对患者还是对行业都是具有促进意义的),那整个行业的发展最后也是不利于患者的。因此集采降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相关的企业能否符合产业的发展规律。中国有14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对医药医疗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是非常刚性的。不可能因为集采然后就导致这个行业不行,集采本质上是规范竞争激烈产品的市场,促使行业产业往下一个步骤前进。中国之前医药行业基础薄弱的时候,仿制药时代是必经之路,在仿制药时代,催生了一批那个时代“伟大”的企业,它们抓住了时代的机会和红利,赚取了很多钱。但是现在随着我们国家医药产业基础的多年发展,行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个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那么对于之前的吃仿制药红利的企业来说,他们当初赚了那么多钱,有没有合理的运用来迎接新时代的到来。集采是行业时代转换过程中的催化剂,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那肯定是经不住新时代行业考验的。如果现在才发现,才想办法转型去适应症,实际上已经迟了一步,在这种情况下,想立即适应新的产业环境是很难的。这就好比一群学生马上要面临考试,有人提前针对考试好好复习,有的是考前两小时临时突击,后者想取得好成绩难度肯定是比前者要大。提前布局创新管线,现在就是收获期,可以逐渐弥补集采带来的减量。之前没有布局的,现在拿钱去研发,去买,也可以,但这样同时增加了风险,相当于落后别人一个段位。对于提前规划好,创新药管线足的企业,拉长看,集采实质上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本质上企业是顺时代发展,复合行业的发展规律企业,依旧是高速增长。所以每次集采后,好公司的股价立马回来,而临时抱佛教的考生继续向南。所以集采不可怕,集采削弱的是企业的销售能力,但同时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能力要求变高了,本质也就是企业对产品本身的把控能力要求更高。那些依靠“传统销售能力”为核心的公司在未来的环境中是要打折扣的。器械和仿制药是不一样的,首先第一点,除了一些低端耗材外,大部分的器械目前国产化率比较低,国产产品进入市场是比较困难的,如果真正集采的话,相当于是帮助国产企业省去了市场开拓的过程,对于一些“光脚”的企业来说那是很大的利好。但同时也有第二点不同,器械大部分是不同于药的,一致性以及标准化没有那么高,这样的话对于终端医生的使用是有影响的,医生往往是用最熟悉的产品效率最高,安全性最高,如果集采后突然让其用自己没操作过的产品这是有难度的。同时不同的厂家的产品,质量也有所不同,怎样保证终端的安全性也是问题。但不管怎样,未来去掉中间虚增价格的部分趋势,也就是终端降价的趋势是一定的,这个逻辑和前面说的药是一样的。但会不会伤及出厂价,核心因素还是有三个决定:第一,同类产品的参与者是否越来越多;第二,产品的国产化率是否很高;第三,产品质量是否经得起考验。第一点是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因素,物以稀为贵;第二点国产替代的空间是否足够,够的话以量换价没有关系;第三点决定产品是否能大面积应用(这个后面预计是一定会纳入评判的)。产品质量差的直接排除,这样的话可以分为四类:1.国产化率低竞争厂家多的;2.国产化率高竞争厂家多的;3.国产化率低竞争厂家少的;4.国产化率高竞争厂家少的(很少,基本不存在)。除了国产化率高竞争厂家多的以外,其它的本质上集采是利好国产替代放量的,从趋势上看不会是利空,而对于国产化率高竞争厂家多的主要就看企业产品的迭代能力了。对于优秀的企业之所以目前在行业头部,核心依靠的不是现在的市场份额,而是未来拥有市场市场份额的能力,如果目前的产品竞争激烈,但是在同类产品的迭代能力上行业领先,那么集采对其的长期影响依旧很小。另外对于国产替代逻辑上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企业的产品到底在产业中的质量能否符合终端需求,你不能只是有,而且质量得能满足需求,同时永远不要忽视器械得迭代对市场的影响,如果我们的产品只是刚到老外的水平,但老外又推出更先进并且满足市场得产品,那么是很难替代的,也就是说“拿功能机去替代智能机”的模式在器械行业发展的情况下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对于行业而言,集采不是毒瘤,集采也不可怕,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反复不断改进与修正,逐渐达到相应的目的。发达国家美国、日本都有相应的医保控费政策,虽然控费后医药行业整体增速有一定影响,但在资本市场上,两个国家的制药板块都有不错的表现,因为控费后让增速往创新企业靠近。那些创新型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企业是不会掉队的。而对于那些临时转型,急着赶超的企业,不是说没有翻身的可能,但是反而难度会越来越大。集采只是行业时代发展的一个节点,不会削弱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顺应时代行业发展规律的企业更不会因此被削弱。
作者:森瑞投资 37度雪
瞪羚投研星球:成为优秀的投资人,有一款提升整合效率的工具非常重要。小编将各个渠道的医疗健康领域研究报告、券商及投资机构重点公司调研纪要、第三方机构行研报告整合起来。定期在星球内为信赖咱们瞪羚社的朋友提供精选的珍贵材料,一来节省企业、投资人朋友们投研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二来会就行业内的事件和精选的研报发表一些观点、提醒潜在的投资机会,需要的朋友可以支持一下哦。
- End -
想加入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社群一起学习交流分享的朋友,可扫码添加的小编注明“机构/企业+名称”;
聚焦优质项目&稳健资金的社群资讯平台
↑扫码关注↑
项目干货 | 研报福利 | 投融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