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的自媒体,涵盖视频、专栏和测试。视频部分与爱奇艺合作,每周四推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经杂志  ·  十年间A股市值增长倍数十强公司 ·  昨天  
经济参考报  ·  破90亿元!1.7亿人次!再创新高! ·  2 天前  
重庆之声  ·  关注丨时间定了!都将上涨 ️ ·  2 天前  
重庆之声  ·  关注丨时间定了!都将上涨 ️ ·  2 天前  
e公司官微  ·  突发!这家A股公司董事长怒了:绝不撤档!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晓波频道

要完成全年5%的目标还差什么?

吴晓波频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0-19 08:2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的表现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GDP、消费、工业、房地产、出口和就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重要表态。文章还分析了四季度的经济预期和市场的选择,提出了大头观点以及投资者的应对策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经济第三季度表现

GDP数据、消费数据、工业数据、房地产数据、出口数据和就业数据等表现如何。

关键观点2: 金融街论坛年会信息

央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和证监会主席吴清的表态,以及推出的互换工具和再贷款工具等。

关键观点3: 市场反应与选择

统计局发布会和金融街论坛年会后市场的反应,包括股市和三大指数的走势,以及投资者对论坛的关注度高于对三季度数据的关注。

关键观点4: 未来经济展望与投资者策略

分析了未来经济的展望,包括可能出现的新动能,以及投资者应对策略和梳理牛市逻辑的重要性。


正文

点击图片▲欢迎报名


为了‘努力完成’今年的经济目标,第四季度增速要保证在5%以上。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我们越来越会开会了。

这说的既是数量,近一个月来,从央行、证监会、金融监管局,到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隔三差五就有一次高规格的政策新闻发布会。10月17日刚开完住建部牵头的发布会,第二天就是国民经济数据发布会。

昨日上午10点,包括三季度GDP在内的一系列重磅数据公布,由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坐镇发布,答疑解惑。

同时也说的是“默契”。

昨日,在北京的另一处也在“开会”。央行行长潘功胜、证监会主席吴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出席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并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


据财经评论员刘晓博解释,“金融街论坛年会”是中国规格最高的金融论坛之一,与上海的陆家嘴论坛、外滩峰会齐名,也是国内为数不多能请到“一行一会一局”一把手的会议。

 
两场会议信息交替传播,彼此呼应。


总的而言,盛副部长手里是一份2024年前三季度经济状况的病理报告,而潘行长们拿出的,是一套并不全面但指向未来的诊疗方案。
 

统计局:三季度成绩单

 

 先说统计局这边,三季度各项数据中,有这么几个重点值得关注:
 
▶▷ GDP数据

 
今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6%,数据略超预期。综合财新、彭博等媒体此前的调研,受访经济学家预测均值为4.4%。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949746亿元,同比增长4.8%。
 
▶▷ 消费数据
 
9月社会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超预期反弹至3.2%,限额以上社零同比增速结束了三个月的负增长转正至2.6%,三季度居民消费倾向回升至68.9%,高于2019年同期。

 
超预期背后是汽车、家具两大类商品零售额的反弹。但和过去比较,消费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作为参考,过去两年同期累计同比增幅分别为6.80%,0.70%。

 
此外,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2个百分点。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环比持平。

 
▶▷ 工业数据

 
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5.4%,增速较8月大幅回升0.9个百分点,也是超预期,此前财新调研的预期均值为4.5%。


 
领跑的主要是以下门类: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3.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6.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2%。

 
▶▷ 房地产数据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1%;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7.1%,降幅比1—8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2.7%,降幅比1—8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

 
9月房地产投资同比-9.4%,降幅较上月小幅收窄。房价仍在调整,9月统计局70城口径新建、二手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分别下降6.1%、9.0%,比8月降幅大。
 
▶▷ 出口数据

 
9月份,进出口总额37480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出口增长1.6%;进口下降0.5%。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32325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出口增长6.2%;进口增长4.1%。

 
▶▷ 就业数据


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8月的5.3%降至5.1%,略高于2023年同期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持平于上半年,比2023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河南宜阳专项招聘活动助力就业


对此,盛副部长总结道:“从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以及增量政策的实施效果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推动经济企稳回升的有利条件在增加,实现5%左右预期目标的信心在增强。”

 

金融街论坛年会:市场的选择

 
相较于统计局发布会的信息密集,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三位“一把手”也开始了新一轮喊话,其中这几句较为关键。
 
央行行长潘功胜说:央行将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0.5个百分点,预计21号公布的LPR也会下行0.2—0.25个百分点。另外还有个新表态:信贷资金不能违规进入股市是底线。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新设证券投资基金,目前多家保险公司提出相关申请。

 
证监会主席吴清说要坚决打击违规、绕道减持,并告诉大家,从最近交易数据看,并没有出现扎堆、违规减持现象。

 
与此同时,当天“一行一会一局”兑现了9月24日公布的利好,正式推出了互换工具和再贷款工具。

可以说,宏观经济的“病理报告”是全面的,而“诊疗方案”重申了一部分,透露了新的一小部分。

正如渐近投资研究院院长朱振鑫所言,年底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利率和LPR的调降都是此前提到过的,只有再次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则是额外的信息。

但起到的效果却立竿见影。
 
统计局发布会开始这段时间,A股市场表现出一些小恐慌和小纠结。不久后,当论坛内的发言陆续传出,三大指数开始抬头向上。

最终,指数们一举收复了前六个交易日的失地:上证大涨2.91%回到了3300点,深成指涨了4.71%,创业板指涨7.95%。
 

上证指数的分时线走势

很好体现了市场的纠结与最终选择

 
有不少媒体留意到,投资者对该论坛的热衷程度远高于对三季度数据的关注。正如彭博经济评论所说的那样,“现在需要将重点转向实施已宣布的刺激措施。”

再加上宏观预期管理初见成效。经过多场发布会熏陶,相关部门屡次与大众“对齐”政策和预期,从股民到普罗大众,已逐步形成了“暂且搁置过去,全力展望未来”的思维习惯。
 
由此,大家的眼光给到了四季度,期望也给到了四季度。

而四季度所面临的问题,其实也不复杂,无非就是两个疑问: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经济不仅触底还能反弹?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实现5%的全年目标?
 
按照惯例,我们把这类难题交给几位专业的大头,一起来看看吧。


 

大头的观点

首先,作为今年中国经济“压轴”的出口,开始放缓了,这可能也是国内政策转向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第二,工业“喘了一口气”,但需要警惕出口的拖累。极端天气和工作日等因素的影响退散,9月工业生产进度加快,工业产能利用率也进一步回升至75.1%,但是鉴于工业和出口密切相连,也需要警惕出口放缓的滞后效应。

 
第三,只要有政策支持,居民还是有消费能力的。第三季度以旧换新支撑社零超预期反弹,财政对消费的撬动成效显著,数据的“正反馈”也为未来政策优化方向指明了方向。

 
第四,地产的拖累短期难扭转,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价格。9月70城房价降幅走阔、地产竣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继续下滑,预计短期的政策脉冲难以完全扭转这一局面。政策核心在控量稳“价”,地产方面“量”可能继续拖累,而价格企稳更值得关注。

 
第五,基建的定位可能是“稳”。狭义基建增速从二季度的4.8%进一步回落至三季度的1.9%,背后凸显的是地方财政和债务的约束。

 
总的来说,三季度成绩单表明经济可能已经走过了全年的阶段性低点。

 
不过,仍需关注两大问题:一是,为了“努力完成”今年的经济目标,第四季度增速要保证在5%以上,这需要增量政策短期内高效落地;二是,GDP平减指数为负的情况已经持续了6个季度,离1998年的纪录仅差1个季度,如何逆转背后的预期和信心问题可能更加重要。

 
 

2024年中国经济总体将呈V型走势。前三季度GDP同比分别为5.3%、4.7%和4.6%,四季度或能回升至4.8%—5%,全年增速预计在4.8%—4.9%,基本实现5.0%左右的预期目标。
 
注意,5.0%左右不是一个数据点,而是一个数据区间,需要更多关注的是背后的居民就业、企业盈利和政府收入。


而四季度经济加快恢复的新增动能主要有:


第一,居民房贷等压力下降,消费能力和意愿增强。10月和11月社零消费同比或继续回升;资本市场回暖,居民财产性收入和资产负债表改善,信心和预期增强。


第二,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房企流动性压力缓解。


第三,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推动地方从应急状态回归常态谋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