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很奇怪,会清楚记得很久以前的事情,新近发生的事情,反而印象不深。
很多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直到现在,也留存着当时的记忆,哪个台放的,跟谁一起看的......
这部《
天堂回信
》,就是童年记忆里,狠赚过一波眼泪的荧幕经典。
那个年代的电影,没有太多流于程式的套路,也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包装。
说事儿讲理儿,始于生活,归于温暖朴实的情感。
《天堂回信》,就是这样一部风格清新、情真意切的儿童片。
它的主题是亲情,说的是爷孙之间相处的故事。
亲情本来就是人性中最天然柔软的部分,就算是小孩子,也能感受到这种温暖。
所以《天堂回信》的观影对象并不存在什么局限,任何人都能看,任何人都会有所触动。
跨越年龄,也不分种族国界。
1993 年中国“童牛奖”优秀儿童少年故事片;
德国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青少年儿童影视中心奖;
美国第10届芝加哥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荷兰第7届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伊朗第25届伊斯法罕儿童电电影节最佳导演金蝴蝶奖。
有时候,平凡朴实,比汹涌澎湃更触动人心。
晨晨父母在国外工作打拼,晨晨自小跟着爷爷一起生活。
他们既是爷孙,也是朋友。
爷爷每天蹬着三轮车送晨晨上幼儿园,有时候,晨晨也会坚持换自己在前面蹬。
爷爷退休,始终也没放下邮递员的工作。
碰着电梯停电,就算要爬12楼,晨晨也陪着爷爷一块儿把信送到。
爷爷忙着做饭收拾家,晨晨就穿上小围裙各种帮忙,活像个小大人。
总是不忘记提醒爷爷吃药——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
这一点,饰演爷爷的演员李丁曾经也提到过。
他说,他自己最难忘的也是这部戏,当时在剧组里,演晨晨的小演员也是像片中一样,天天提醒他吃药。
爷爷看上去年纪一大把,也是个老小孩。
看个电视,跟晨晨一起胡闹。
玩个象棋,想悔棋耍赖。
还会偶尔灵机一动玩“装死”,吓得晨晨手忙脚乱找医生,半天缓不过来。
晨晨是真的在乎爷爷,就算是恶作剧,也绝对不能那这种事情开玩笑。
相比于一般的影片,《天堂回信》在表现亲情时,同时也折射出很多层面的问题。
晨晨妈妈忙于赚钱,刚生下晨晨几个月,就出国工作,一去就是好几年。
面对突然回国的妈妈,无异于最熟悉的陌生人。
妈妈跟爷爷一起去接晨晨,别的小朋友都是叫着妈妈,扑向妈妈的怀抱。
晨晨一跑出来,则是叫着爷爷,跑向爷爷身边。
陪伴孩子,见证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珍贵瞬间,是为人父母最欣喜的地方。
只是有时候,工作和亲情,总是免不了一番取舍。
从国外回来的妈妈,实际上也代表着西式生活、教育理念。
晨晨养的荷兰猪,是他和爷爷的“老朋友”,不管是吃饭睡觉,晨晨总是习惯把荷兰猪放在一旁。
而妈妈首先想到的就是不卫生。
妈妈认为教育要从小抓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尤其是在跟十几亿人竞争的中国,更要早早就有危机意识。
学外语,学钢琴,多才多艺,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晨晨的未来才会是光明的。
而相比这种突如其来的,略微急躁的新潮理念,爷爷所代表的,显然更包容柔和一些。
在晨晨妈妈回来之前,深知儿媳妇习惯的他,早就开始了各种洗洗刷刷。
当天晚上,就让晨晨来和妈妈一起睡。
看到
儿媳妇被荷兰猪吓了一大跳,知道她不喜欢这些个动物,
跟晨晨说自己晚上一个人孤单,让老朋友陪着自己睡。
既照顾到晨晨妈妈,又没让晨晨不开心。
第二天一大早,传达着爷爷各种交代的晨晨出现,更是大大暖了一把妈妈的心。
爷爷说让您多睡会儿,爷爷说让您倒时差,爷爷说让您喝了这杯奶,爷爷说一会儿就吃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