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把佛教总判为难与易两种,并非全是难行,还有易行。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像世间的道路,有的困难,有的容易。
“陆道”,在陆地上步行,要到远方去,用脚走路,这就很辛苦了。如果坐在船上,顺风顺水,虽然我们的脚不用动一步,但是很快就可以到达目的地:这样就很安乐。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很能形容“易行道”乘船的法门。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早晨太阳初升的时候,霞光四射,坐上一叶轻舟出发了,兴高采烈。从白帝城到下游江陵,这中间有千里的距离。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千里的路程是很遥远的。不过,乘船顺江而下,虽然是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一日之间就到达了。
后面两句写得更巧妙:沿途的长江两岸有很多猿猴在那里啼叫。耳边猿猴的啼叫声还没有停止,这条小船已经越过了千山万水,一直顺水下去,很快就到了目的地。
“轻”代表轻快,没有任何障碍,很轻松。
念佛法门就是这样。
念着阿弥陀佛,娑婆的种种苦恼声还在耳边,一眨眼,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了
。
善导大师也有两句偈语,说明我们往生很容易。
临终的人,往下低头拜佛,抬头的时候,已经不在娑婆世界了,于一念顷,即得往生十万亿佛土之外的弥陀佛国。“一念之顷越十万亿佛土”,比“轻舟已过万重山”快多了!虽然说的是临终,其实一生的修行也不过是“啊”的一声那么短暂,如同低头举头之间,已经到达极乐。
龙树菩萨就讲了这两条道路、两个方法:
一个是陆地步行,靠自己的脚板走路;一个是水上乘船。
把净土法门比喻为乘船的法门,这种说法的鼻祖就是龙树菩萨。大家耳熟能详的“
六字名号大愿船
”,这个“船”的比喻就是从这里来的。
如果步行的话,就会很苦。年纪大,体力差,眼睛花,不认识路,风霜雨雪,盗贼出没,资粮匮乏,怎么能到达遥远的地方呢?何况还给我们限时,“让你短时间之内,快速到达千里之外!”完了,去不了。
所以,陆地步行有种种因缘的限制。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菩萨道亦如是”:前面是比喻,下面说明菩萨道像世间道,有难有易。
“或有勤行精进”:就是前面讲的“
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
”,要比阿罗汉亿倍精进,要经过无量长时间的艰苦修行,要修行种种难行苦行,中途还会堕落,这个不容易,要“勤行精进”,这是难行道。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信”是方便,首先要相信。
佛法讲信,
净土法门更加强调信心
,《阿弥陀经》里就讲“难信之法”。“以信方便”,你没有信,就没有这个方便;能够相信有这个易行道,能够信顺不疑,你就能“疾至”,很快速地到达不退转地。
“易”,不难;“疾”,不久;“至”,不堕。
这个“以信方便”“易行疾至”的法门是哪个法门呢?龙树菩萨在下面就说出来,
它的核心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
。
就像戏剧表演一样,前面演了很多,都是序幕,主角还没登场。现在登场了,谁是主角?阿弥陀佛。
我们这个法门的主角只有一个
,其他都是配角,一切诸佛、诸大菩萨都是配角。
主角出来了: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弥陀佛本愿是这样的。哪样呢?
“
若人念我称名
”:如果有人念我,怎么念呢?口念,就是“称名”,“称我的名号”。不是观想,也不是观像,也不是实相,而是“念我、称名”。
“
自归
”:口中称名,心中归命。
“
即入必定
”:当下、立即进入必定。“必定”就是不退转。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
龙树菩萨以这段文解释《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若人”,就是只要有人、任何人,是在解释愿文里的“十方众生”,不限任何人。
“
念我、称名
”:是解释愿文里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是念别的,“是念我阿弥陀佛”;“‘念我’不是念我的法身、报身,也不是念我的智慧相好,这些凡夫念不来,
是称念我的名号
”。
“
自归
”:发自内心归命、投诚,是解释愿文里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没有怀疑心,发起愿往生心,这叫“自归”。
如果我们口中称名、心中不归命,怀疑到底能不能往生,万一不能去怎么办?时刻准备更换法门,觉得不保险,这样就是内心没有归命,就是没有信心。
“
即入必定
”:“你只要念我、称名、自归,当下就往生决定了,当下就不退转了!”这是解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样的往生,不是等待多少年之后,不是等你快死的时候,
而是当下就给你保证
。
龙树菩萨接着用偈语表达他的心情: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如果有人能够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具有无量的神通道力和无量的智慧功德,当下,“即时入必定”,“所以,我龙树就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