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早间小米官方宣布推迟发布CDR之后,今日有报道称,按照此前的计划表,阿里巴巴集团将在7月申请CDR(中国存托凭证)发行,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进程需要推后。
此前,证监会发布了《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发布了包括IPO办法、创业板IPO办法在内的8份配套文件,为创新企业在境内发行CDR做好了制度安排。小米、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多家公司有望成为首批入围CDR的试点企业。
但小米、阿里接连两家的推后,也让CDR的发行感觉并未如想象中的顺利。
值得注意的是,沪指今日呈现单边下挫走势,盘中创两年新低。其中,上证50指数大跌近4%,保险、地产、家电、银行等权重股集体杀跌。
截至今天收盘,上证指数跌2.52%,收于2775.56点;深圳成指跌2.13%,收于9179.79点;创业板指跌1.14%,报收1588.37点。
6月29日,证监会召开例行发布会。对于“如果沪指低于3000点,证监会将不会推进CDR”的传言,证监会回应称,不对市场表现做任何评价,但是CDR工作会依然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和一系列规定依法推进。
就此来看,仅凭小米、阿里巴巴两家推后发布就判断CDR会被延迟落地还为之尚早。
事实上,中国证券交易所对主板上市企业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早年间的互联网创业企业是达不到标准的,一些企业只能接受大洋彼岸的橄榄枝,赴美上市。
虽然阿里百度京东等都是中国人开办的中国公司,但它们为了境外上市都注册在海外,本质上属于外企,而且已经在美国上市,要回到A股重新上市在流程上非常复杂。之前360为了回归A股,前后历时将近3年,企业还要承担巨大的政策风险。
而CDR,可以说是打开了中概股回国的绿色通道。回到A股对上市的科技公司而言应该是个利好,比如360在回归之后市值最高上涨了6倍。
在今年两会期间,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等互联网大佬纷纷表示,只要制度允许就愿意回到中国A股上市。针对此次的推后申请CDR发行,阿里巴巴集团也向媒体回应称,我们的态度从来没有改变过,只要条件允许,就回来。
事实上,小米曾为了配合CDR的发行进度,将上市时间推迟了1-2周,计划在2018年7月9日进行CDR和香港IPO的定价,并于2018年7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CDR,然后2018年7月17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行IPO。
在小米宣布暂缓发行CDR之后,一名负责小米IPO的投行人士表示,现在外界过度解读小米暂缓发行CDR的事情。小米并非取消发行CDR,而是暂缓。
对于企业而言,是否回A股,便要考虑到价差和多地上市后的监管问题。而就A股对于盈利的要求,证监会也松了口:“经其认定的试点企业在境内发行上市,可以不适用发行条件关于盈利指标的相关要求。”另外,BATJ等互联网巨头回归,必将提高A股“科技含金量”,势必将冲击在A股上市的其它高科技公司。
对于小米突然推迟CDR,背后透露出的是对于政策和市场不稳定性的担忧这一说法,据媒体报道,近期监管部门先后召集机构召开了两次有关创新企业该如何定价的会议,目的其实也是希望通过合理定价,努力引导市场各方理性投资,维护市场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