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个妈妈六个娃
三个北大妈妈,六个孩子的日常。育儿路上我们跟你一起吐槽、一起学习、一起越变越好。每天晚上,孩子睡了,世界静了,叨叨当妈那些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青藤爸爸  ·  幼儿通识1001夜 | ... ·  2 天前  
常青藤爸爸  ·  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广播剧系列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个妈妈六个娃

教育圈没人敢说的“瓜”,被她一次性全抖出来了

三个妈妈六个娃  · 公众号  · 育儿  · 2024-11-08 21:50

正文


文 | 吉米妈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
ID:pkumum


前阵子,北大教育学院的副教授林小英在《十三邀》中的访谈内容,火了。
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她在节目中说的话,戳到了很多家长的心窝子。

比如,她说现在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生命力逐渐枯萎的过程。

“如果从高一开始就把孩子的学习过程录下来,一直录到高三,然后把它压缩成一小时播放,你就能清晰地看到孩子是怎么由荣变枯的了”。


她还说,现在国内的教育已经深陷无效内卷的泥沼。
“卷的意思就是无效的过度竞争,其实你的学习就是为了赢过别人,至于这个是否有真正的收获,是否心里真正的愉快,你根本来不及关心,这就叫‘卷’”。


“现在的教育系统似乎只为升学做预备”。
这样的教育是否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其实是需要打问号的。


在她看来,合格的基础教育,至少应该满足两个标准。
一个是基础性基础性就是能为孩子的一生做准备。
而为人一生打基础所练就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一个分数来表达的。
“会玩”就是人很重要的一个本领,“玩”无法演化成某一个科目,却可以幻化出某一个领域,比如艺术。
但是现在很多人不会玩,离开手机就不知道怎么和这个世界相处。

另一个就是预备性,预备性在于为孩子的职业发展和升学做好准备。
然而,我们的教育初衷却在中考、普职分流的学生身上出现了偏差,没有为他们提供该有的预备和引导。
基础教育仅仅围绕升学展开,对其他方面全然不顾。
教育过于功利化,唯分数论,将成绩视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在这种“教育”的鼓励闭环里,并没有学生,更没有“人”。

“我们太喜欢把社会的单一标准,当作全部当作一切,当作每个人都应该效仿的东西”。

过于单一的评价体系,遮蔽了孩子们身上多元的价值和个体需求。
而好的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特点,要为孩子们提供多元的出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能开出一朵花来”。

“人一生真的不能只是谋生,你还得干点别的,不直接为谋生而做的事情越多,你的一生其实就是越幸福的,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谋生,你这一生就是个苦役”。


她呼吁教育应该给孩子们留点空间,让孩子决定自己要干什么。
这些炸裂性的发言, 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这绝对是年度最勇发言!”

“小镇做题家表示直接破防了……”

“这也太敢说了,简直就是当代父母的嘴替”。


可能也正因为这一点,她和许知远的那期访谈视频,热度非常高。
但是,对于她的这些观点,网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也有一些人认为,看完林小英的折这期访谈。
会有一种很强的撕裂感。

这种撕裂感,来源于现实和“理想”的拉扯。
其实自从孩子上学以后,老母亲的身边就有两种声音一直在打架。

一种声音告诉说,不要太注重孩子成绩,要给孩子自由和空间,要让TA们快乐成长;

另一种声音却说,如果你不盯着孩子,不抓孩子学习,他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

两种声音听起来都很有道理。
但又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而作为孩子的老母亲,常常站在原地。
不知道是该向左还是向右走。


两种声音掐架,
最难的是夹在中间的老母亲

其实究竟应该让孩子参与内卷,还是应该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有个快乐童年的争论。
这些年就从未停止过。
从小张上小学开始,这种争论就一直存在。
即使现在小张到了初中,我也常常会收到来自两个派别的人的不同建议。

前几天,我在文章:当代中产家庭现状:父母“拼命”,孩子“躺平”里说。
上了初中后,学的知识明显比小学难多了。
但是,小张依旧延续着小学那种吊儿郎当的学习状态。
这让我不禁暗暗起急。

我和身边的一些朋友、过来人都说起过这种忧虑。
很多人都帮我出招,当然,大家给出的招儿也是两个不太一样的方向。

包括老张在内的一波人都劝我说,你不用管,你就让他自己去掉坑,这次摔疼了,下次他自然就知道要努力了。

还有另一波人说,你还是要在初一的时候好好抓一抓,因为初中三年过得特别快,初一底子没打好,初二一出溜滑下来,初三就很难再上去了。

我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我觉得说得都对

当妈最大的难题,有时候不是怎么做,而是当很多条路同时放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不知道到底选哪条路才是正确的。


不过,这段时间,尤其是陪着小张经历了初中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以后。
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我们一直说,教育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家长来说,可能既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
既不能摁着孩子的头,让他一直学习,一直刷题。
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彻底不管,让他放任自流。
而是更应该在这中间找到一种平衡。

孩子第一次初中考试后
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答案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迷茫。
可能还是因为,我们把目光过多地放在整个大环境上面。
当我们看到的东西越多,越嘈杂,就越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而当我们把目光收回来,放到自己和孩子身上。
反而更容易在一片迷雾中。
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所谓的“个性化的道路”。
俗话说,一个猴一个拴法,找到适合自家猴子的拴法。
或许才是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昨天,我刚刚参加完小张的家长会。
大致了解了一下小张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这其中的细节,我之后再单写一篇文章和大家讲。
我今天想说的是,家长会之后,我把小张小学六年一直到现在的初中生活都在脑海里快速地过了一遍。

我突然觉得,无论孩子处于什么阶段。
要想让TA在现在的教育大环境下,找到一条相对舒适的路。
可能就需要我们做好下面3点。

1、家长该陪的时候,还是要陪

其实,小张上四年级以后,我基本不陪他写作业了。

但是自从他上初中以后,我又做回了“陪读妈妈”。

当然,我这种陪,不是盯着他写作业,给他不停纠错。

而是在他学习的时候,就坐在他身后看看书,写写文章。

目前来看,他也很喜欢这种陪伴方式。



这可能是因为,觉得,我没有把学习这个难题完全扔给他。
也没有给他挑刺,或者一直叨叨他。

而是一直和他站在一起,我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我们一起解决了很多难题,一起共渡很多难关。

这种战友情既没有很大的压迫感,又能让他获得一定的心理能量。

这让他感觉,他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所以就不那么孤独。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对于孩子,该陪的时候还是要陪。

拉长线来看,亲子关系永远大于教育。

因为只有亲子关系好,你说的话他才能听得进去。

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才会和你商量。

当然,至于什么时候陪,怎么陪,这可能还要因人而异。

总之,找到令你和孩子都舒适的方式就好。


2、从小学开始就要给孩子做好多途的升学规划


小张上初中以后,我越来越觉得,孩子有一些特长还是很吃香的。

比如,如果你编程好或者科学好,就可以参加一些信奥赛或者科创大赛。

如果获得了一些证书或者奖项什么的,就能在升高中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优势。


现在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的选拔方式,都不只单单看成绩,而是更加多元化。

我看一些一线城市,甚至都已经开始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来选拔孩子了。

综合评价的维度就更加全面,可能会包括孩子的特长、素养、品德等多个层面。


所以,以后真不一定只卷孩子成绩。

只要孩子有自己的长板,就可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而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早点给TA做一些升学路的规划,最好从小学就开始。

初中再开始的话,其实就有一丢丢晚了。


3、要让孩子有所爱,有得玩


小张最近喜欢上了改装各种玩具车。

前几天,他改装了一辆吉米的小车,然后拿到公园去实验。

吸引了一众人的目光,他自己也感觉很自豪。


新一轮改装中


有人可能会说,初中课业这么忙,你居然还允许他花这么多时间在这些“没意义”的事情上。

怎么说呢,我觉得学习很重要,但玩也很重要。

我们还是要让孩子在学习之外,有自己热爱和喜欢的东西。

因为热爱才能抵万难。



当他觉得特别累、特别烦的时候。
能有一件事、一个东西让他快乐起来。
他就能在生活中看到光,就不至于走进黑暗。
这对他整个人生来说,可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面对当下的教育大环境。

我觉得抱怨和指责可能都解决不了问题。

作为身在局中的人,我们还是要躬身入局。

还是要让孩子去学习,但是不用学习把孩子逼到极限。

而是应该劳逸结合,松弛有度。

让孩子在学习之外,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保持身心健康,有一个好性格。

这可能才是适合大部分孩子的一条路。


-END-


姐妹们,11月12号(周二)早上8点20的直播,我们会给大家带来有道英语Power Up原版教材小班精讲课的返场,10-12人的小班,名师授课,效率更高。大家点击下面预约按钮预约直播,开播就会收到提醒。

周一早上,我们也特别邀请了有道考神建昆老师到直播间,专门跟大家做一场英语学习规划的分享,想听干货的妈妈们,可以点好预约,准时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