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饶议科学  ·  诺贝尔文学奖或经济奖 ·  3 天前  
饶议科学  ·  诺贝尔文学奖或经济奖 ·  3 天前  
易职说  ·  《草民》:生命如草芥,也要坚韧生活 ·  5 天前  
为你读诗  ·  名香成腕间风雅,芳泽满衣裳,浓郁入心房 ·  5 天前  
收获  ·  跨界和“涉事” | 龚静 ·  1 周前  
为你读诗  ·  秋天的风,从往事深处吹来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谷崎润一郎《春琴抄》:琴需三月,三味线三年|每日读第46期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16-12-01 19:28

正文

想做个每日精选一篇书摘的小栏目

从译文社的书中,摘一些有趣或无趣的内容

今天是第四十六篇

也欢迎看到您发来的个人建议

告诉我想读哪位作家的作品


- 46 -

 


“虽然是眼睛明亮的人,却想和盲目的春琴尝试同样的苦难,想尽可能体验盲人不方便不自由的生涯处境,有时竟如同羡慕盲人一般,这样的他往后的岁月会真正成为盲人,其实是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有这样的用心吧,因此试想起来其实也不完全是偶然。”

文|谷崎润一郎春琴抄》


“琴需三月,三味线三年”

谷崎润一郎    赖明珠

摘自《春琴抄

-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

春松检校指导弟子琴艺的房间在后方的楼中楼上,因此顺序轮到时佐助会引导春琴走上楼梯,让她在检校对面的席位上端正坐定,把琴和三味线摆放在她前面,自己则暂时退到楼下候客室等待练琴结束,才再度上前迎接。即使在等候的时候也毫不疏忽,一直注意侧耳倾听是否下课了,要是结束了,不必等人呼唤就立刻站起来走上前去,因此春琴所学习的音曲会自然而然听进他耳里去也是不无原因的。佐助的音乐兴趣就是这样渐渐培养起来的。往后的年岁能够成为一流大师,自然也有天生才华吧,不过如果没有被赋予服侍年轻春琴的机会,而且没有跟着她,产生想与她同化的热烈爱情的话,或许佐助就只能从鵙屋家分得一块暖帘招牌返乡去当起一介药材商,度过平凡一生吧,后来盲目并被尊称检校之后,还经常谦称自己的技艺远不及春琴,自己的一切全都由于师父的启发才能达到今日的地步。将春琴捧到九天之高,自己则后退百步甚至两百步,正因佐助是如此谦虚,所以他的话不能完全照样听取,技艺的优劣姑且不论,不过春琴属于天才型,佐助则属于刻苦励精的勤勉人,这点应该没错。他当时很想悄悄买一把三味线,于是把主人家每次给的津贴或出差时领到的小费等都积蓄起来,从他十四岁那年年底开始到第二年夏天,终于存够钱可以买到一把简陋的三味线,为了怕被掌柜的责骂而把琴杆和音箱分别拆开悄悄带进天花板底下的阁楼寝室里去。每天深夜等同伴伙计们都已熟睡安静下来之后,才独自开始练琴。但是当初,是以继承父祖事业为目的来到这里当寄居学徒的,并没有想到将来会以琴艺为本职正业,既没有这样的觉悟也没有这样的自信,纯粹只因对春琴太过于忠心,以至于她所喜好的东西自己也喜好的结果使然,并没有居心要以这当作获取她爱意的手段,从对她也极度保密这点可以证明。佐助与五六个伙计与学徒一起睡在站起来都会顶到头的低矮狭窄房间,因此他以不妨碍他们睡眠为条件拜托他们代为保密。那些年轻学徒们正值睡多少都嫌不够的年纪,一搭到床立刻就睡熟了,所以并没有人抱怨。不过佐助却等大家睡熟之后才悄悄起床,躲进棉被都已搬出来的壁橱里练琴。就算不这样,天棚底下已经够闷热了,何况壁橱里的夏夜想必格外闷热。不过唯有这样才能防止琴音外泄,也方便阻隔鼾声呓语等外部声响。当然不能用琴拨子弹,只能在没有灯火的完全漆黑中摸索着用手指轻轻拨弹。但对这黑暗佐助一点也不感觉不方便,因为盲人经常都处在这样的黑暗中,一想到小姐也是在这样的黑暗中弹着三味线时,便觉得自己也同样置身于黑暗世界是至高无上的快乐。后来被容许能公然练习琴艺之后,也觉得如果不和小姐一样的话很过意不去,因此在拿起乐器时闭上眼睛已经成为他的怪癖,换句话说,虽然是眼睛明亮的人,却想和盲目的春琴尝试同样的苦难,想尽可能体验盲人不方便不自由的生涯处境,有时竟如同羡慕盲人一般,这样的他往后的岁月会真正成为盲人,其实是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有这样的用心吧,因此试想起来其实也不完全是偶然。

无论任何乐器要达到登峰造极的造诣也许都一样困难,尤其小提琴和三味线的指位没有任何印记,而且每次弹奏之前都一定必须事先调音,因此要达到能够从头到尾完整弹奏的程度并不容易,最不适合自修独学,何况在没有音谱的时代,就算是从师学习,一般也有“琴需三月,三味线三年”的说法。佐助自然没有钱可以买琴这样昂贵的乐器,何况体积太大,首先要悄悄搬进店里就行不通。因此从三味线开始学起,调音倒是一开始就会了,那至少表示他与生俱来听音判别的音感比一般人敏锐,此外也足以证明平素跟随春琴到检校家等候之间,是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练习的。举凡调子的区别、曲子的文词、声音的高低、段落音节回转的抑扬顿挫等,全都不得不依赖他的耳朵仔细听取并暗中记忆下来,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可以凭借依赖的。如此这般从十五岁夏天开始,大约半年之间,幸而除了同寝室的伙伴们之外,在谁也不知道的情况下安然度过。然而到了那年冬天却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夜据说是在天将亮也就是冬天清晨四点左右还黑漆漆如同半夜的时刻,鵙屋家的夫人也就是春琴的母亲茂女,忽然起来上厕所时,听到不知从何处传来《雪》(地方歌谣(地呗)中最广为人知的名曲。江户末期天明年间(1781—1789)前后,由大阪的峰崎勾当作曲。巧妙表现出雪不停静静降下的感觉。)的曲子。从前有所谓“寒稽古”——寒天练功的说法,就是指在寒冷的深夜天色由黑暗开始转成微明的时分,浴着刺骨寒风苦练琴艺的习惯,然而道修町原来是药材商多的区域,严守礼仪的店铺栉比鳞次,并未有游艺师父或艺人之类居住,没有一家色艺行业的人家混杂其间。何况静悄悄的深更半夜里,以寒稽古来说时刻也太突兀了,通常寒稽古会拼命发出琴拨拨弹的高昂声音,然而这却是用手指轻轻抚弹的,而且同一段落一直重复练到满意为止,反复练习的热心程度令人感动。鵙屋家夫人虽然惊讶,当时却并没有太在意便又回去就寝了,然而过后有两三次同样在深夜起床时,每次都再听到。有人道,这么说来我也听过啊,到底是在哪里弹的呢?也有人说恐怕也不像是狸猫敲腹鼓(民间故事中狸猫过节会在半夜挺起肚皮当鼓敲。)。在店员们不知不觉时,深闺后院的妇人们之间已经传为话题。如果佐助还像夏天以来那样一直还躲在壁橱里练习也就罢了,然而因为谁也没注意到,因此渐渐大胆起来,加上在极其忙碌的公余之暇还缩短睡眠时间偷偷练习,因此睡眠不足的情况逐渐长期累积下来后,在温暖的地方练琴时终究难免要打瞌睡,因此从秋末时分开始,每天深夜便悄悄走出晒物台去弹。每次都在夜晚子时前也就是晚上十时后和店员们一起就寝,凌晨三时左右醒过来抱起三味线走出晒物台,这样让冷冷的夜气直接吹触肌肤,继续独自练琴,直到东方开始微微泛白的时刻才又再回去睡一下。春琴的母亲所听到的就是这个。其实佐助悄悄走出去的晒物台就在店铺的屋顶,因此可能隔着中前栽(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种植草木的中庭,王朝风格的称呼。)的后院妇人在打开走廊的遮雨板门时反而要比店员们更容易听到那声音。在夫人的注意之下,店员们调查,才知道原来是佐助弹的。于是被叫到大掌柜的面前,难免吃一顿白眼,并训斥他以后断然不可再犯,否则绝不善罢甘休,看来三味线当然也要被没收了,就在这时候却有人意外地对他伸出援手,后面传话过来,说想暂且先听听他能弹到什么程度,而且带头倡议的竟然就是春琴。本来佐助心想这件事若让春琴知道必然会惹她不高兴,自己不过被赋予牵手任务而已,如果不懂得严守身为丁稚学徒的身分,随便任性胡为的话,不是被忽视抹杀就是被嘲笑而已,无论如何都没有好事,他只一味怀着戒慎恐惧的心情,叫他“暂且弹来听听”反而让他感到胆怯畏缩。如果自己的诚意能感动上天让小姐心动固然可喜,就怕只想让他当众出丑成为全场的笑柄,他只能想到这或许只是半带消遣解闷性质的恶作剧,何况还不够自信,能在众人面前献丑。不过春琴一旦出口说要听了,当然也不容许他推辞,何况母亲和姊妹们也在好奇心驱使下都想一听,终于被叫到后面房间去表演他独自学习的结果。这对他来说真是隆重的场面。当时佐助总算能够熟练弹奏五六首曲子,既然吩咐他把所会的全弹来听听,于是他只好鼓起勇气聚精会神地尽全副心力弹出包括《黑发》(长呗即长歌谣曲的曲名。表现女子嫉妒的戏曲。由初代樱田治助作词,初代杵屋佐吉作曲。后来在大阪成为地方流行歌谣。)那样温柔的曲子,和《茶音头》(地呗即地方歌谣。又称茶之汤音头。三味线由京都的菊冈检校作曲,琴由八重崎检校作曲。三味线少有的六段,旋律轻快,合奏乐器流畅交错,长度适中,成为生田流的流行曲。)那样困难的曲子,本来没有任何规则可循只能凭着旁听来的照弹而已,自然有一些地方记得不很牢靠,然而鵙屋家的人或许正如佐助所推测的那样,原来只打算当作笑话一般听过去的,然而在短时间内光凭自修苦练不但能弹出基本曲调,连婉转的抑扬顿挫也弹了出来,大家听过之后无不感到佩服。

(完)

本文


《春琴抄》

[日] 谷崎润一郎|著

赖明珠|译

日本唯美大师谷崎润一郎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大阪药材商之女春琴幼年双目失明,她美貌聪颖,天赋过人,在音曲方面表现出惊人的才华。来她家做学徒的少年佐助倾慕她,尽心服侍之余,自己也暗地学习三味线,两人成为半主仆半师徒的关系。自立门户后,春琴因招人忌恨,被人毁容,佐助也自刺双目,两人深入无人知晓的二人世界。本书另收入一篇《吉野葛》。


戳以下标题可跳转至近五期每日读

完整每日读目录请戳文末阅读原文

每日读第41期

在她身边,周围这个枯燥、乏味的世界又算得了什么

作者:菲利普·迪昂

每日读第42期

关于我自己,没有更多可说的了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每日读第43期

立体几何

作者:伊恩·麦克尤恩

每日读第44期

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又怎样生活

作者:威廉·特雷弗

每日读第45期

十九世纪第一天,乌云笼罩下的伦敦

作者:伍尔夫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