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Weekly周末画报
遇见美好,洞见未来,我们的新闻不会太联播,生活必须很风尚;星座不会差太多,福利必须送到位。iWeekly App官方号,世界公民的行动读本,时刻保持与世界连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  ·  新纪录产生!150000000000+ ·  昨天  
央视新闻  ·  “原来,打碎碗是不用挨骂的” ·  2 天前  
新华社  ·  圆满成功! ·  3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幸福生活的三个秘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Weekly周末画报

见证四任总统的改朝换代,关于时代变迁与自然之美

iWeekly周末画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22 08:26

正文


1月20日,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正式就职,在争议声中成为新一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通往白宫之路并不顺畅,挑选内阁精英部队时,依然受到媒体和舆论的指指点点。而面对种种挑战,他往往用上他最新的“武器”——社交媒体进行反击。这是否是推特治国模式的正式开始?他的“白宫群英”又将带来怎样的新政策?这都是就职典礼后将会揭开的谜题。

《周末画报》(中)

白宫易主,世界会和特朗普和解吗?



在就任前不久,特朗普还向自己的女婿发出了聘书,“网红”总统总是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惊喜”。换种思路,他开启的社交媒体统治模式本身也是另辟蹊径——吸引舆论注意本来就不易,而转移和控制民意更是一个管理者的上上策。


《周末画报》见证4任总统改朝换代

1998年改版以来的《周末画报》其时本着"与世界同步"的理念,怀抱国际化、时尚、高品位的核心价值观,紧紧跟随国际风云变动,报道历任美国总统一举一动,同时见证美国乃至全球的世界大事,不负世界公民与时代见证的重任。


▲2000年12月23日:布什家族:美国最显赫的政治王朝。

▲2001年1月20日:再见了,克林顿总统。

▲2001年3月24日:小布什“新官”上任两月四板斧。

▲2001年8月25日:美国前总统离开了白宫的日子。

▲2001年9月22日:布什:我们一定要报复。

▲2004年11月13日:布什将会把世界推向何方。

▲2008年11月15日:奥巴马:美国梦的复苏。

▲2013年2月2日:五个汤姆眼中的五个奥巴马。

▲2015年9月19日:双面特朗普,玩坏美国民主。

▲2016年11月12日:奥巴马的后总统人生。

▲2016年11月19日:特朗普:魔鬼与天使,将如何改变美国。


《赫芬顿邮报 Highline》(电子版)(美)

新世纪的黑暗淘金记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难民危机。这一轮的难民潮已悄然蔓延、吞噬了数片大陆,所到之处,无不出现选举动荡、本土主义抬头迹象。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早已看穿了如何从这场全球危机中攫取利益,并借机大发灾难财。这些视难民性命如草芥的“淘金者”中,既有企业CEO、犯罪集团头目,也有普通的账目管理员,他们如低空盘旋的秃鹫,不知疲倦地寻觅着下一块血淋淋的鲜肉。非洲尼日尔的一座普通小城阿加德兹(Agadez),如今因为难民危机已成为走私者的天堂。军火、毒品、黑钱以及无数不幸的难民都在这里中转,大量棘手的问题也由此辐射而出。此外,德国、意大利、土耳其等国也深陷难民困局之中,一时难以脱身。本期深度报道将揭露丑陋的“淘金者”,并剖析难民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Billboard》(美)

张开耳朵,动听的格莱美来了!



相比风风火火的奥斯卡,格莱美展现的是另一种魅力——你只需用心倾听,放松精神,尽情享受美妙旋律的沐浴。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音乐奖之一,格莱美在乐迷心中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但这并不是格莱美存在的全部意义。正如格莱美大奖几十年来的老牌制片人肯•欧利希(Ken Ehrlich)所言,格莱美的观众大致可分为三类:除了铁杆音乐迷,第二类是那种一年只看一场音乐盛会的吃瓜群众,第三类人则是期盼格莱美能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在欧利希看来,格莱美更多地应该满足第三类观众的期望。而今年的格莱美,群星荟萃,欧利希根本不用担心场面暗淡。两大天后碧昂丝(Beyoncé)和阿黛尔(Adele)将在年度最佳歌曲、年度最佳音乐录影带等多个奖项上正面交锋,而在年度最佳专辑的争夺中,两大天后将和比伯(Justin Bieber)、Drake以及新晋另类乡村乐歌手Sturgill Simpson展开激战。2017年格莱美,值得期待。


《纽约客》(美)

菜鸟总统开车喽!



特朗普总统正式就职的第一周,封面果然是新晋总统大人,只是他的座驾有些奇怪。创作本期封面的艺术家布里特(Barry Blitt)解释道:“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无聊的新闻,比如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神奇地启动了家里的汽车,然后在小镇上四处遛弯,幸运的是,他在闯大祸之前被警察逮捕了。没有人知道小孩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就像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在新总统就职的日子里,想到这样一幅荒诞的画面,呵呵。”


《经济学人》(英)

终身学习,来得及学么?



“活到老学到老”是一条举世公认的准则,但同时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典型案例。除了主观能动性因素,如今终身学习面临着不少新的困难。当教育体系和内容的革新跟不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便会产生大量被社会淘汰的劳动力,继而引发社会的不安和分裂。人们很早就洞察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提倡公立教育的普及,在随后的自动化时代则呼吁大学教育的扩张。教育和技术创新的相辅相成,往往能催生出相当长时间的繁荣。而如今,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又一场教育革新迫在眉睫。退休年龄的延后、知识的飞速更新,使得阶段性强化学习不再行得通,终身学习势在必行。但同时也有调查显示,目前终身性学习更多地是让上层精英人士受益,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如果国家政府不想让国内底层人口越来越多,那他们必须赶紧想出对策,以满足人们边赚钱边学习的需求。


《自然》(英)

揭开“仙女圈”之谜



本期封面照是从热气球俯瞰非洲纳米比亚的纳米布兰自然保护区(NamibRand Nature Reserve)的壮观场景。广袤的草原上,有无数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沙土圈,它们常常会存在几十年然后突然消失,仿佛有生命一般。这些神奇的圆圈被人们称为“仙女圈”,它们的成因无人知晓。不过,科学家对于仙女圈的研究近期有了进展。通过大量的理论模型研究和图像分析,科学家发现,植物间的尺度依赖性反馈、地下群居昆虫的领土竞争极有可能是仙女圈的成因。类似的自组织系统在生态圈里还有许多,正是这些神奇机制的运作,造就了丰富多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