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公布了
IEEE Fellow 2020
,今年一共入选282人,其中华人近80人,来自中国大陆的入选者有23人
。
其中,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前沿计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宝权,滴滴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叶杰平,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人工智能事业部总裁周伯文入选,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是12月5日-12月7日在北京举办的BDTC 2019大会重磅嘉宾。
此外,百度商业智能实验室主任、百度人才智库主任、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正教授 (终身教授)熊辉(BDTC 2018 大会主席)等华人学者也位列榜单。
IEEE是一个美国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协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其会员人数超过40万人,遍布160多个国家。IEEE Fellow为该协会最高等级会员,当选人数不超过IEEE当年会员总人数的1%。
IEEE致力于电气、电子、计算机工程和与科学有关的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电力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领域已制定了900多个行业标准,
IEEE 发表的文献占了全球将近1/3,
现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
IEEE把世界分为10个大区(Region):美国本土6个,加拿大1个,拉丁美洲1个,欧洲、中东和非洲为1个,亚洲和大洋洲为1个(第10区),中国属于第10区。大区按地域设立分部(Section),全世界共300多个分部。中国有3个分部:北京分部、香港分部、台湾分部。中国大陆有2000名会员,统属北京分部。
以下为近两年参加BDTC大会嘉宾入选IEEE Fellow
2020
的名单简介:
周伯文
入选理由:
领导人类语言技术
周伯文博士,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人工智能事业部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向京东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直接汇报,负责京东集团人工智能技术、战略、创新、产品、场景化顶层设计和商业落地。
12月5日-12月7日,他将担任BDTC 2019 Keynote演讲嘉宾。
叶杰平
入选理由
:
为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方法和应用做出贡献
叶杰平,现任滴滴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滴滴出行副总裁,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他的专业方向为大数据、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及其在智能出行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他是多个国际顶级人工智能会议的资深委员会会员、区域主席和委员会副主席, 他也是多个顶级人工智能期刊的副主编。他于2010年获得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涯奖,2017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卓越奖”。他的研究成果被选为顶级人工智能会议KDD和ICML的最佳论文。
12月5日-12月7日,
他将担任BDTC 2019 Keynote
演讲嘉宾,演讲议题为《人工智能在出行领域的机遇和挑战》。
陈宝权
入选理由:
为空间数据可视化做出贡献
陈宝权,北京大学教授,前沿计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场景三维建模与理解及海量数据可视化,担任973项目“城市大数据计算理论与方法”首席科学家。在 ACM SIGGRAPH(TOG) 等国际会议和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现任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TOG)编委和IEEE VIS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IEEE TVCG编委、SIGGRAPH ASIA 2014会议主席和指导委员会委员、IEEE可视化会议2005年主席和2004年程序委员会主席。获2003年美国NSF CAREER Award,2014年"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杰出奖"。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
12月5日-12月7日,他将担任BDTC 2019 “TOP 10大数据应用最佳案例实践”论坛主席。
以下为
入选
IEEE Fellow
2020的
其他华人学者名单:
中国大陆地区入选名单
Shanzhi Chen(陈山枝),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副总裁
入选理由:
领导无线移动系统标准化
Wei Chen (陈卫),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入选理由:
为社交网络中影响力最大化的算法开发做出贡献
Feifei Gao(高飞飞),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
入选理由:
为无线通信的信道估计和信号处理做出贡献
Jinghan He(何景涵),Armani Group博士学位候选人
入选理由:
对变电站和牵引电力的保护做出贡献
Zhongsheng Hou(侯忠生),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
为数据驱动的学习和控制在运输系统中的应用做出贡献
Tianzi Jiang(蒋田仔),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教授
入选理由:
对神经成像技术做出贡献
Mugen Peng(彭木根),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为无线网络的无线电资源管理作出贡献
Yong Song(宋勇),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对神经自适应和容错控制技术做出贡献
Yunhong Wang (王蕴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
为虹膜和面部识别做出贡献
Huazhong Yang(杨华中),清华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为用于传感器应用和设计自动化的低功耗电路技术做出贡献
Bing Zhang(张兵),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
入选理由:
对高光谱图像采集和处理做出贡献
Dongbin Zhao(赵冬斌),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
入选理由:
对自适应动态规划和强化学习做出贡献
Shiwen Yang (杨仕文),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为调时天线阵列的发展做出贡献
Hong Rao(饶宏),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院长
入选理由:
在交流/直流电网中高压直流输电的设计和应用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并做出贡献
Bin Jiang(姜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对智能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做出贡献
Shihua Li (李世华),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
为工业系统失配干扰抑制理论做出贡献
Xiaofeng Li(李晓峰),2011年上海市“东方学者”讲座教授
入选理由:
为海洋遥感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做出贡献
Ligang Wu(吴立刚),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
为滑模控制和鲁棒滤波做出贡献
Jun Zhao(赵军),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
为交换系统和离散性理论做出贡献
Mengdao Xing(邢孟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
对雷达成像和运动补偿算法的贡献
Zhigang Zeng(曾志刚),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对神经动力系统的分析和合成做出贡献
港澳台地区入选名单
陈雷,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时间序列管理和空间众包
郭嵩,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高性能计算和弹性分布式计算
谭华耀,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
入选理由:
为用于铁路预测维护的光纤传感网络做出贡献
邢国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对传感器网络和低功耗无线网络做出贡献
张颖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为无线通信资源分配和优化做出贡献
贾维佳,澳门AI学会理事长
入选理由:
为优化网络路由和部署做出贡献
Ting-chang Chang(张鼎张),台湾中山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为非易失性存储器和薄膜晶体管技术做出贡献
Jiann-fuh Chen
入选理由:
为可持续能源和高功率系统中的电力电子学做出贡献
Chong-yung Chi(祁忠勇),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为凸分析和盲源分离优化做出贡献
Gong-ru Lin,国立台湾大学光电子与光电研究所和电气工程系教授
入选理由:
光通信的超快光纤激光器和高速激光二极管
Chion Chui
入选理由:
为高迁移率锗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做出贡献
Yo-ping Huang
入选理由:
在智能医疗系统设计中为模糊和灰色建模做出贡献
Po-tsun Liu
入选理由:
为薄膜晶体管技术做出贡献
其他海外华人入选名单(部分)
Xudong Chen (陈旭东),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为电磁逆散射优化方法做出贡献
Tong Zhang(张潼),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
为机器学习算法做出贡献
Zhongfei Zhang (张仲非):
纽约州立大学Binghamton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
入选理由:
为多模式数据内容理解和挖掘做出贡献
Jianbo Lu(吕健波),福特汽车公司先进车辆控制、研究和先进工程技术专家
入选理由:
在汽车安全性和性能方面为汽车系统的控制做出贡献
Yonggang Wen(文勇刚),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教授
入选理由:
为云系统的多媒体信号处理和通信做出贡献
Yingying Chen
入选理由:
为移动计算和移动安全做出贡献
Zhenjiang Hu (胡振江)
入选理由:
为鲁棒软件开发做出贡献
Xue Liu
入选理由:
为数据中心和网络服务器的电源和性能管理做出贡献
Hongyi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