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制造”
曾书写新中国工业的
五个第一
↓↓↓
第一架飞机
第一辆军用摩托车
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
第一辆轮式拖拉机
第一批海防导弹在南昌诞生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南昌城市综合实力被长沙、合肥、武汉、郑州甩在后面,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掉队的重大挑战。
南昌如何处理好沿海产业梯次转移与自主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工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淘汰传统产业与传统产业补链强链三对关系,成为决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强攻产业,决战工业”,正汇成南昌这座英雄城求新思变、追赶突围的最强音。
南昌一江两岸夜景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近年来,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的深度叠加,给中部地区尤其是中部省会城市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但在城市百舸争流、加速崛起的区域竞争中,
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南昌不仅没有占得先机、走在前列,反而慢了半拍、落在后头。
”
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殷美根分析说,
南昌弱,弱在反映发展后劲的工业经济“体量不大、龙头不强、集群不多”。
更让南昌人尴尬的是,由于工业不强,带来了一系列发展难题:
如此下去,不仅城市存在空心化的危机,南昌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也将被边缘化。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
横向比较,沿海一些城市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但南昌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区域经济学的一般规律表明,在这个阶段,最根本的出路就是从产业发力,这是南昌赶超的必然选择,而非不顾实际跨越发展阶段,盲目搞房地产、金融,忽视实体经济发展,最终导致城市竞争力削弱。
中航工业洪都公司的车间内,国产大飞机c919的机身在这里生产装配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2017年新年伊始,南昌就召开全市产业推进大会,全市上下选择从产业发力,决战工业。
知难而进,奋起追赶。殷美根说,推进南昌跨越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核心也在工业。要坚定不移地强化新型工业化核心地位,坚持各方力量向工业聚合,各种要素向工业聚集。
“量大、品质低,四块拼拢就是一件衣”曾经是当地针纺产业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随着东南亚等低成本代工市场的猛烈冲击,南昌市青山湖区一些代工作坊一度濒临倒闭。
青山湖区委书记熊运浪说,
为再造产业优势,近年区里定向招商,延链补链,采取建立创意产业园、联手电商、搭建服务平台、创立自有品牌等举措,将传统的“夕阳产业”变成集设计、创意、加工、原料提供等全产业链的“朝阳产业”。
华兴针织实业有限公司的工人利用自动吊挂系统制作衣物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半月谈记者走进南昌(虎门)纺织面辅料交易市场看见,从花边到拉链,再到纺织机械,制衣各工序所需材料设备在这里一应俱全。
如今的青山湖区成为全国第二大门类最全的面辅料市场,产业链覆盖了服装纺织的各个环节。
市场总经理秦国强说:“在竞争面前,时间就是效益。有了这个市场后,生产流程时间成本可缩短至三天,每年能直接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上亿元。”
推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关键要用新思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进而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走进南昌华兴针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投资8000多万元的智能吊挂系统不停运转,让一件衣服从裁剪料到成衣过程自动悬吊输送,生产效率提高了三成。
华兴针织董事长王春华说,
企业“机器换工”,实现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变,不但降低了用工成本,而且提高了产品品质,在争夺市场话语权时更有“底气”。
政府发力,建链强链,越来越多的针纺企业不再满足于简单代工,他们在国际品牌运作中“动作不断”,迈向产业中高端。
江西优晟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海林说:“我们计划3年培育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孵化一批全国知名品牌,聚集一批专业设计人才,使服装产业成为高附加值、品牌化的产业。”
恒斯实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对衣物进行印花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南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郭毅说,
南昌注重“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式的全产业链招商,
围绕全市20个主打产品,倒推产业链各环节,定向招商,
形成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平台链相互协调、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强攻产业,决战工业,要打赢这场硬仗,招商引资是一步关键棋。
南昌市要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一年至少要把三分之一的时间、三分之一的精力用在外出招商和项目推进上。
南昌准确把握自身产业的强项、缺项和弱项,瞄准龙头环节、特色环节、高端环节、载体环节,紧盯行业领袖企业,开展精准的补链招商、强链招商、以商招商,推动既有产业的“点”加快串成“链”、连成“片”。签约、落户、开工、投产……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南昌重点传统产业链条正在不断拉长、延伸。
南昌认识到,新经济打破了对传统路径的依赖,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要实现赶超发展,不但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实现“弯道超车”,更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换道超车”。
在发展新经济方面,南昌与其他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为“换道超车”提供了可能。
在发展新经济方面,南昌不再满足于做“跟随者”“慢跑者”,而是致力于做“引领者”“创新者”,集中力量和资源,加快开发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催生新业态,着力把新经济从概念逐渐变成现实。
每到夜晚,在穿城而过的赣江两岸,近300栋建筑同时上演LED灯光秀,流光溢彩。
“按原计划,灯光秀的LED灯全部使用进口。但我们有优势的技术团队,为什么不去尝试?”晶能(江西)光电有限公司CEO王敏说,经过争取,企业承担了其中难度最大的高楼部分。事实证明,在这场“高楼上的世界竞争”中,“南昌制造”毫不逊色。
晶能光电的核心技术团队——南昌大学江风益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成功研发“硅衬底LED技术”。
立足这一技术优势,南昌建成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LED全产业链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
江风益(前中)在和团队成员探讨技术课题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从拓荒到跟跑,再到领跑,南昌靠的是“无中生有”的创新思维。没有产业,就培育产业,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2016年2月,南昌市召开中国(南昌)虚拟现实VR产业基地全球发布会,率先提出打造全国首个城市VR产业基地。目前,南昌市VR产业正历经“裂变式”扩张,上百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一批本地企业快速成长。
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南昌全力打造以南昌国家高新区为龙头的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速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全力打造“南昌慧谷”,充分激发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涌流,进而增强城市对经济的承载力、要素的聚集力、对外的吸引力。
“从技术高地迈向产业高原,南昌高新区要挑大梁、担重担。”南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黄俊表示,高新区到2020年,将实现净工贸总收入5000亿元,打造3个千亿级产业,打造3个500亿元的产业,培育50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3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南昌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城
走进南昌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城,记者看到一期8000平方米的双创空间,已入驻创业团队224家,孵化企业76家。园区为创业者搭建导师平台,实行“陪伴式”创业。
江西省首家从事金属3D打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企业瑞曼增才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员高达60%。公司总经理谢玉江不仅领导着企业的核心创业团队,还肩负着担任南昌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城博士合伙人、创业导师的使命。
说起南昌的创新创业活力,谢玉江信心满满。未来3年,这里将建设成为著名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集聚区、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汇聚区、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示范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样板区。
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还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关键在服务和速度。
南昌高新区集中建设工地产业项目,连续四年每年建设100万平方米工业标准厂房,装修到位后免租三年提供企业使用,第四年后企业按成本价回购,为企业和项目提供“拎包入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