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辉君
办书友会,让我分享读书心得,我受宠若惊且心软, 就应了下来。本以为这书友聚会么,基本就是畅聊胡嗨,所以我就选了三辉旗下“不那么正经”的一本书——小说
最后的猎巫人
——来唠嗑。
12月3日,PPT定版,准备妥当,出发。
结果,到现场,才发现这次可上了三辉小姐姐们精心准备的“真·贼船”:同座分享的是两位高手,一位是翻译叶礼庭著作的成起宏老师(
血缘与归属
和
战士的荣耀
),他和我们探讨民族主义和国际政治;另一位则是徐芳园老师,她即将出版
契斯传
,理所当然和我们八卦契斯同志的小道趣闻和大道哲思,而听讲众从小到老都有,都能就着话题侃侃而谈,这哪里是轰趴,明明是民间思想交流会……
这种情况下,让我硬着头皮上的大概只有厚实的脸皮了,而实际上也确实是PPT我最美,内容我最水。以下是我本次分享的内容纪实,和知乎众分享(实际分享和文本有轻微差异,还请谅解)。
所有的读书分享中,小说最难分享,因为它“不真”,但某种意义上却也“不假”,千人哈姆雷特这话是靠谱的,所以如果我一本正经地分享
最后的猎巫人
,那历史迷们可要反对,因为这其实是一本“造伪历史”的奇幻小说,可如果我只讲演绎史,那么穿插在其中的真实情景,又如何让人信服呢?
从“奇”而“幻”的抽象落实到真实的具象,是小说分享的难点,在为这次分享起标题的时候,我花费了一些心思,现在大家看到的“
理性是应对这个世界的糟糕模式,但其他更糟
”是《最后的猎巫人》作者
詹姆斯·莫罗
偷师二战铁相丘吉尔的名言而来(Indeed, it has been said that 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all those other forms that have been tried from time to time.),在本书出版之后,莫罗接受采访,谈到
他是想借《猎巫人》对质疑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观点进行回应,
本书正是他悉心构建的辩护文本,用历史演绎的形式
。
专事社科题材的出版公司连选择小说都那么硬核,不用猜,它一定叫三辉。
要读明白《猎巫人》的核心观点,不妨先从作者
詹姆斯·莫罗
说起。莫罗并非严肃文学家,甚至文学家的名头于他可能也高了点,他是通俗小说作者,主攻奇幻文学,相比奇幻文学界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如乔治·马丁、罗伯特·乔丹和罗宾·霍布等等,莫罗这个名头在国内似乎不为人知,但是实际却非如此,在欧美奇幻界,莫罗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曾多次拿过
星云奖
和
世界奇幻奖
,圈内公认他的作品相较于其他作家,别有鲜明之处。
一句话可以概括莫罗的鲜明,那就是奇幻作品少有的“
严肃性
”。细究“严肃性”,可以以莫罗的早期作品《The Wine of Violence》一窥究竟。不同于传统硬奇幻的想象力写作,莫罗大量笔触用于描述主人公所处异星的“乌托邦”性,将主人公发现异星并非如表面看上去那样美好的过程作文本的核心推动力…如果诸君读过
美丽新世界
、
一九八四
或
我们
,那应当能领悟莫罗的初心“反乌托邦”。
又比如莫罗的成名作《The Godhead Trilogy》,作为《约伯记》的奇幻版本,本作在大开脑洞下探讨信仰何为和苦难缘由,最终落为人性的光辉(大家不妨查一下《约伯记》讲述了什么样的一个故事),本作立意颇高,远超同时代作品,最终获得了世界奇幻奖最佳小说的加冕。
再有,莫罗的最新一篇长篇小说Galápagos Regained,明线是奇幻冒险下“智识革命”的无可阻挡,而最终主人公“心有所念信仰永存”却是暗线升华,让读者不止于冒险故事中……
这些种种,我只想说明,读莫罗的《猎巫人》不可止于文本的爽快感,要深入其中,看看老爷子玩的是什么花招。《猎巫人》是莫罗耗时最长的一部小说,断断续续写了10年,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猎巫人》是最不莫罗的小说
”,意思是这本小说和其他小说奇幻分量重不同,它相当“写实”,
演绎为史实服务
。
莫罗认为,他的后期创作算是一种现实主义幻想小说,更多的是要去表达一种Gedanken,这个单词很有意思,来自于自带“哲学光环”的德语,要翻译出味道来不好办,我认为结合莫罗接受采访时的表述(“
写作绝非阐述一件事情,而是表达一种想法
”),可以用“念想”来对应Gedanken。
《猎巫人》正是莫罗进行Gedanken创作实践的一部小说,他的灵感来自于一次关于“欧洲启蒙时代”的历史主题讲座,这次讲座上,有人提到了科学主义,附带作为引证介绍了猎巫运动,所以当时莫罗就想着,既然科学主义谈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就没有人好好谈谈女巫呢?“
猎巫是不是和科学理性一样,对一段时期内的欧洲社会形态进行了塑造?
”
这就是詹姆斯·莫罗为何写《猎巫人》的背景和缘起,了解了作者出发点之后,有必要回顾一下中世纪的猎巫黑历史。莫罗将故事背景设定在英国,虽然英国实际并非猎巫重灾区(而是铺现如今的德国地区),但是英国的猎巫却相当“规范”,是一种国家层面的行为,通过“立法”将它固定了下来。
我们长听说中世纪是黑暗的,此处的原因根本在于查理曼大帝去世,神圣罗马帝国分裂,宗教势力开始大规模兴起介入世俗世界,经历数百年发展,到12-15世纪的欧洲完成全面基督教化,宗教高层对民间异教信仰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基本上遵循对“女巫(巫术)”的“不理-接纳-警告-惩戒”的演化流程,慢慢形成了压制“异端”的宗教和社会环境。
1484年,英诺森八世首先下令惩戒“异教徒”,目标对象是“谋杀婴儿者”(有意思的一个传说是,英诺森八世自己也残害儿童者,参见本人的
科普时间:输血的故事(上)
),是为规模化猎巫的始作俑者。
及至中世纪晚期(约17世纪),以科学主义为代表的的理性精神开始萌芽,两者碰撞之下,冲突不可避免…英国身为基督教(新教)国家,对“女巫”的态度可供一窥。
1542年,亨利八世为一己私利推动宗教改革,他推动了第一部女巫方案的颁发,其本质是消除异己以维护集权,因此将“施行巫术”定义为重罪(felony),受指控者无差别执行火刑;亨利八世的女儿,也即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后,局势趋缓,女巫方案得以被修改,1563年的第二部女巫法案缩窄了处死的范围,仅对确实产生“危害”的情况进行重判;伊丽莎白一世之后的詹姆士一世当政后,发生了数次宗教“暴动”,因此女巫方案得以被第三次修订,是年是1604年,死刑范围再次增加,但是不难看出,詹姆士一世其实是在效仿老祖宗亨利八世,借助《女巫法案》演一出“借刀杀人”;而最后一部女巫方案由乔治二世于1735年颁布,那时候已是工业革命前夕,科学理性精神深入民心,国王顺势而为将巫术移出“重罪”,也是顺应民意吧,额外说一句,这最后一部法案虽然延续了2个世纪,但是却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没有人因本法遭到严惩。
说回莫罗的《猎巫人》,其背景是第三部《女巫法案》适用时期。
《猎巫人》讲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主角詹尼特的父亲作为猎巫人,把詹尼特那热爱“科学”的姨妈伊莎贝尔送上了火刑柱,人们怀疑詹尼特的父亲此举意在谋取财产,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詹尼特一家不得不流亡北美,而待姨妈如生母的詹尼特却想证明女巫纯属子虚乌有,于是走上了冒险之旅。故事的最后则是詹尼特也被当作女巫接受审判……当然,结局是美好的。
这个故事不新鲜,但是有几个点很值得说。
首先,《猎巫人》的开篇很奇幻,借用一本书的口气来开始这个故事,“容我坦白道来,细细来讲,就当作是两位理性生物之间的谈话,一册书本与一位读者之间的对话…毕竟,我的大名叫作……”它的大名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一本可归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著作的书籍,到并非在于它证明了一个如何了不起的科学原理,而是标识了人类现代理性精神的开始,如果说有什么能代表“物理”新纪元的诞生,那当然就是这本《原理》。
其次,伴随着《猎巫人情节》的前行,是三位标志性人物的出场,除了《原理》的作者牛顿爵士以外,尚有富兰克林和孟德斯鸠,这些名字都与人类“理性”的诞生和发展有着强烈的关系。主角面对黑暗的猎杀女巫行为,竭力证明这是错误的,在理性的引导下…
我的归纳当然索然无味,实际上莫罗对情节节奏的把控堪称高手。
说到这里,恐怕大家会生出一个问题来,为什么会产生猎巫行为?
除了上文说到的“权术”原因之外,本质上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群体利益冲突的一种结果。在《猎巫人》这本小说中,冲突被聚焦到了主人公父亲“猎杀”自己的姨妈这一事件上,表面上是利益冲突,所谓夺财害命,背后谁说没有代际冲突呢?请注意,莫罗在书中强调了主人公姨妈的特殊之处,她热爱那时候称之为“科学”的东西,这样一来,这种冲突其实就影射了
黑暗和启蒙(Age of Enlightenment)的时代巨变
。
这里有实际例证,1615年发生了一件重要的女巫审判案,史称
天文学家的女巫案
。
17世纪初,路德宗登上欧洲大陆的宗教舞台,该教派奉行“原教旨”,残忍迫害一切“异端行为”,从而导致了1600年代现如今德国地区的女巫大审判(相对于其他地区的逐渐开明而言)。1612年,相对宗教开明且崇尚科学的哈布斯堡王朝皇帝鲁道夫二世去世,天文学家开普勒的地位开始黯然,1615年开普勒向来开明的母亲被政府控告为“女巫”,其背后当然是保守势力和启蒙力量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