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学术资讯 | 媒介、叙事与城市——我中心举办学术研讨会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7-09-25 08:4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城市是媒介的叙事空间,媒介叙事是城市文明的产物。9月23日,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媒介、叙事与城市”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携城市传播研究团队与会,并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宣讲了论文《具身公共性:移动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论文突破了言及“公共性”以现代、后现代划分的传统,从现象学出发,以媒介技术的变化切入“公共性”的概念,梳理公共性从言说到视觉的历史流变,并在城市权利具身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具身公共性”这一新理论概念。


中心研究员谢静教授宣讲了论文《社区制图学:移动界面中的地方生成》,认为作为移动界面的地理媒介开启了一种新的社区生活,型塑了与传统社区不同的形态特征,由此形成的具身中介的社区,已然不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也并非拉什所说的“后传统的共同体”,其社区关系,与其说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不如说更多地只是共同生存的认可,因此,相较于共同体,不如说是“共生体”。


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昱辰宣讲了论文《连接全球-地方的媒介:轨道交通在上海的传播(1980-2010)》,认为英文表达同为“communication”的交通与传播在历史上具有紧密关联,上海轨道交通就是一个标志性文本,成为从全球到地方不同层次力量汇聚、冲撞、分化的焦点,在传播中不断改变着城市及其本身的意义。


中心研究员周海晏宣讲了论文《时空大数据:数字化城市的“假体观视”——无人机航拍技术对城市时空关系的重构》,认为无人机航拍技术作为新时代“假体观视”技术对传统观视逻辑形成3种空间“反常”与2种时间“反常”,这一“反常观视”超越了知觉,是一种数据化的实践方式,重构了数字化城市的时空关系,形成了大数据的“时间域(Time-space)”,完成了对暗室与“环形监狱”时空逻辑的超越。


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学术研究团队也宣讲了城市传播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中心主任黄旦教授,中心主任助理、新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廖圣清教授对与会论文做了评议。


关于我们 本订阅号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帐号。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原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重组于2000年2月,2000年12月通过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首批106个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研究基地。本订阅号关注学界动态,推送学术信息,欢迎订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 查看历史消息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