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粥左罗
拼命向上生长,是你年轻时唯一重要的事。(重要说明: 账号迁移之后,本公众号会在你的列表里自动取消置顶、星标,请朋友们花2秒钟重新置顶、星标一下,茫茫人海中不错过彼此,感谢!——2018年11月29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爱是一种在「程序」之外的东西 ·  11 小时前  
壹心理  ·  千万别把这1种创伤,误认为情绪稳定 ·  2 天前  
简单心理  ·  阿德勒心理咨询:让自卑成为蜕变的能量池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粥左罗

觉得“做什么都没劲”的人,可能不是抑郁,而是……

粥左罗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09-10 20:25

正文

这是粥左罗的第 4976 期分享

作者 l 麦子  编辑 l Jessica、一颗多肉、青允  
来源 l 壹心理(yixinligongkaike)
13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倒计时5天!

顶峰会一周年

  直播间3万元抽奖+红包!

  立即预约,别错过🙆‍♀️



前两天,我在逛豆瓣小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时,看了一篇名为《我好像总是在压抑自己的每个细小需求》的帖子,有了一个很深的感悟。


那就是: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的不快乐,只是习惯了压抑自己的快乐。


楼主@锂离子猫,分享了几个亲身经历:


“走在街上,忽然觉得路边书店很有意思,想停下脚步逛逛,又觉得算了,虽然没有其他紧急的事要做。”


“想让室友熄灯,又觉得亮一点我也能睡,只是慢一点,算了。”


“上课想上厕所,其实说一声老师就会让去,但忍着总是更好的,也不是什么大事。”


她说,被自己压抑掉的那些细小的欲望和快乐不计其数。


“我的健康、舒适、快乐,牺牲起来总是最容易、成本最低的。于是,我总是乐于优先牺牲它们,尽管根本已经没有人要求我怎样。”


我发现,包括我在内,身边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比如:


周末追了一天剧,到了晚上感到很后悔,责怪自己浪费时间;


过生日奖励了自己一个平常舍不得买的包包,却不断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奢侈了;


出门旅游,本来沉浸在美景中,突然想到没带父母出来玩过,内心产生强烈的负罪感;


好不容易不用加班,却不敢在加班的同事面前表现得太开心......


在这些时刻里,我们因自己的快乐感到后悔、恐惧,以至于很难纯粹地享受快乐本身,甚至会主动压抑自己的快乐。


你还记得人生有多少个瞬间,那些呼之欲出的快乐被自己掩埋在心底吗?





01

不敢快乐

 是因为对“快乐”有错误的偏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快乐”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它通常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关。


婴儿时期,我们的需求被养育者满足时,就能体验到最原始的快乐——满足感;


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更多的积极事件,体验到更丰富的积极情绪,比如愉悦感、成就感、价值感等等。


因此,“感受快乐”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但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干扰因素,让我们对“快乐”产生不合理的认知,从而导致我们“不敢快乐”。


常见的三种不合理认知有:


 01  只能为“有用”的事情快乐。


当某件事是“有用、有好处、能带来长期收益”时,才允许自己快乐。


比如开头提到的追剧,同样的时间,如果用来读书、做家务,就不会感到后悔。


这是因为我们过于看重“快乐来源”的功能性,认为自己做的事是无用的,所以不能为此快乐。


 02  认为快乐是需要资格的。


把快乐当作一种奖励,认为必须达到某种标准,自己才有资格享受快乐。


比如,小时候考了好的成绩,才能和朋友出门玩;


长大后,升职加薪了,才舍得对自己好一点......


如果没达到这种标准,快乐就会带来羞耻感,于是会下意识地否定自己的快乐。


 03  认为快乐是不该存在的情绪。


还有些人,对“快乐”这种情绪本身就存在负面看法。


比如,认为快乐就是享乐主义,是不够努力的表现;一个人总是很快乐,是因为太不成熟了......


这些负面看法,让我们对快乐产生恐惧,进而压抑快乐。





02

对“快乐”的不合理认知

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大多形成于早年的养育环境。


首先,“不敢快乐”的人,可能拥有大量被工具化的体验。


TA们的父母可能过于看重成绩等外在评判条件,只要求孩子考得好,其他方面都不太关心。


比如我姑姑的女儿青青,从小就很喜欢跳街舞,可姑姑却不愿意给她报舞蹈班,而是执意给她选了她不感兴趣的钢琴班。


因为姑姑觉得钢琴证书可以加分,对青青以后读书、留学都有帮助。


从小到大,青青一放假,父母就会给她安排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当她想去游乐园时,父母却说:“去那种地方有什么用?”


更别说文理分科、报志愿、找工作这样的“人生大事”,都是父母帮青青做好了所有选择。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父母的价值观,把成绩和成就当做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


长大后,即使父母不在身边,父母的期望也已经内化成了TA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觉得自己应该保持“自律、上进、优秀”。


其次,社会规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当内卷成为常态,我们被告知努力拼搏才是正常的,所以拼命吃苦、赚钱。


然而,这会进一步加深前述中的“有用论”。


于是,当一个人做“无用”的事时,感受到的不只是来自内心的否定,还有整个社会对偷懒、享乐的否定。


再者,“不敢快乐”的人,可能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因为我们的快乐从小就被压制:


在家里模仿喜剧演员做搞怪动作,被训斥:“疯疯癫癫的,像什么样子!”


考了97分,开心地拿回家炫耀,被反问:“说说你这3分是怎么丢的?”


这容易使人形成一种观念——还有其他事情,比自己的快乐更重要。


比如找做错题的原因,比快乐重要;行为举止斯文,比快乐重要......


我们固执地认为“一旦快乐,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因此不敢快乐。


最后,“不敢快乐”的人,可能是觉得自己“不配快乐”。


这些人在快乐时的第一反应,常常是觉得自己“背叛”了父母/伴侣/孩子/朋友。


比如开头提到的那些例子,当身边的人处于不快乐的状态时,自己往往也不敢在TA们面前表现出快乐。


自己必须要共情、体恤他们,才是正确的反应和做法,否则就是“低情商、太自私、不孝顺”......


这类人,可能在擅长“苦情教育”的家庭中长大,这样的家庭会通过激发孩子的内疚感,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会刻意描述和放大自己的牺牲,经常说“我们赚钱这么辛苦,你好意思不努力吗?”“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父母”这类型的话;


习惯在小孩快乐时,抱怨自己的艰辛。比如孩子去看演唱会,发到家庭群里分享,被狠狠扫兴:真懂享受,我们辛苦了大半辈子,都没去过这些地方......


这种因苦情教育产生的内疚感,会紧紧伴随一个人,每当感到快乐时,内心都有一个声音:


“收敛一点,小心乐极生悲。”


进而导致我们认为:自己“不配快乐”,至少不能比自己亲近的人“更快乐”。





03
不敢快乐的后果
只会产生无尽的“空虚感”



心理学家们对快乐的看法,一直是很客观的:


它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能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欲和决策力,让人们更有勇气去冒险;


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太过追求空洞的快乐,会增强一个人患上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


我还记得贾玲的《热辣滚烫》上映时,很多观众说瘦下来的她不快乐了。


她在一次采访中回应道:“是,但是值得。”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欲望越来越多,本身就会主动地用快乐交换更想要的东西。


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们让渡了玩耍的快乐;


为了陪伴孩子成长,我们放弃了一些娱乐和爱好;


为了提升职场地位,我们不敢停下来休息.....


但我们今天谈的“不敢快乐”,和以上这些情况是不同的。


它的本质,是压抑了个体原本存在的某些需要,对人的损耗和造成的后果都很严重。


比如,有些人为了逃避快乐,会在潜意识中要求自己一直保持痛苦的状态。


我有个大学同学,没有早课的时候也会强迫自己早起去图书馆学习,即使因为太困根本学不进去,也风雨无阻。


原因就是她觉得自己不能睡懒觉,必须把空闲时间都填满,做有意义的事。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不允许自己过得好,是一种防御机制。


一个在压抑快乐和需求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会产生过度的匮乏感,从而引发焦虑。


为了将这种焦虑降低,我们会要求自己以一种占有式的方式生存,即“只保存,不享受”。


这种情况在老一辈身上更常见,很多长辈即使生活条件变好,也依然改变不了之前的生活习惯,比如喜欢吃剩饭剩菜、不开空调、坚持手洗衣服......


原因就在于,保持这种痛苦的状态,才能让他们感到安全。


还有些人,在任何关系中,都会承担“照顾者”的角色。


比如因为长期的愧疚感,他们可能会过度补偿父母:赚的钱都给父母,承担父母全部的负面情绪,满足父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更可怕的是,这种习惯也会延续到其他关系中。


他们会非常善解人意,能够观察周围人的情绪,关怀弱者,愿意鼓励他人等等。


善解人意不是缺点,但问题是,这种照顾常常无法停止。


比如他们会因无法拒绝他人,在职场中承担更多工作,在感情中也不顾自己吃亏,去讨好对方。


或者,产生严重的“自我忽视”。比如不舍得给自己花钱,不愿意麻烦别人,习惯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可以说,他们非常擅长爱别人,却不知道如何好好爱自己。


最后,工具化体验过多的人,很容易觉得人生无意义。


因为他们的人生,是为了满足他人、社会的期待而活的。


脱离这种功能性的存在,他们很容易找不到真实的自我。


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人在学习、工作之外的时间里,不知道如何填满内心的空白。


当自我是虚假的,一个人也就很难想象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也就更容易产生无意义感。


于是,他们只能不断苛责自己,一刻不停地工作、学习,产生“休息羞耻症”。


直到某天突然被迫停下来,就再也找不到前进的动力,陷入精神崩溃。





04

我们要

 如何大大方方的感受快乐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配快乐”,首先可以试着接受羞耻感和快乐是可以共存的。


立刻消除羞耻感是不现实的,先不要去否定这些负面情绪,然后慢慢建立“配得感”。


一点点去做那些曾经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并有意识地觉察和放大那些让你快乐的因素。


比如当你追了一下午剧,觉得浪费时间时,可以去思考:


什么让我羞耻?——浪费时间;


什么让我快乐?——辛苦上了一周班,得到了充分的放松。


过程中,两种感觉依然会在你的内心交战,但你已经开始尊重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慢慢的,你会不自觉地去追寻更快乐的部分,在不断练习中减少羞耻感,学会抓住每一个快乐的当下。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脱离压抑你快乐的人和环境。如果你因为父母不敢快乐,那么一定要和父母进行课题分离。


分离的第一步并不是远离,而是理解父母的匮乏感。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父母在养育过程中,难免会在孩子身上投射自身的生存焦虑。


尊重他们的生存方式,但不要用自己的人生供养他们。


为父母做能力范围内的事,课题分离就已经完成了。


如果他们现在不再过度干涉你的生活,你可以试着和过去和解,照顾好自己的内在小孩。


最后,把那些照顾别人的精力和方式,分一些给自己。


你怎么对别人,就试着怎么对自己。


如果觉得很难,也可以寻求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增加社会支持,获取更多心理能量。


爱自己其实非常具象,就是照顾好这副肉体。



写在最后:


人生本就苦乐参杂,如果无法避免痛苦,那不如享受当下,多为自己保存些快乐的瞬间。


有句话大家应该很熟悉:情绪是流动的。


它经常被用来安慰一个人别太在意负面情绪,因为一切情绪总会消散。


但今天我想用它来提醒大家:珍惜终会消散的快乐吧。


在快乐每一次来临时,毫无负担地去感受它。你的健康、舒适、愉悦,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Panek, E. (2014). Left to their own devices: College students’“guilty pleasure” media use and time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1(4), 561-577.
[2] Shiv, B., & Fedorikhin, A. (1999). Heart and mind in conflict: The interplay of affect and cognition in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6, 278-292. doi:10.1086/209563
[3]http://greatergood.berkeley.edu/article/item/happy_life_different_from_meaningful_life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3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作者:麦子。


跟我多学习、近距离学习、长期学习....

加入顶峰会可能是最终归宿


 涨价倒计时5天!
【顶峰会·周年庆·最佳加入时机】
扫码查看👇👇
为何不到 1 年,1400 人加入
  跟粥左罗同行 10 年?

注:如果直接长按识别不出二维码,可以点开图片识别🙆‍♀️



 运营5天,超3600人加入!

原价 699 元,目前只需要399元

很快会再次涨价!

扫码查看权益清单↓

感兴趣,就可以直接进

星球自带72小时退款功能

不喜欢直接退出,钱原路返回,一毛不少
点击查看粥老师写的公众号干货👉重磅必看!公众号2024年怎么做? 还能赚几年?新人机会在哪? | 粥左罗深度剖析

👇3700人转发,1000人打赏
感谢大家给足面子,让我也排面了一回🙆‍♂️
点击👇文字链接或图片,均可跳转👇

粥左罗34岁生日复盘:我的10年逆袭之路(2万字,毫无保留)


END


看完记得关注@粥左罗
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