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不看纸质书的书籍设计师,能设计出个啥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10-19 09:5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当大众眼光逐渐被既定审美惯坏的今天,总有些设计师在试图推翻改变些什么, 今天说一些设计上看似很没有礼貌又不守规矩的书。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籍装帧专业的马仕睿,不太像是你我刻板印象中的学院派。 基于个人性格,他特别喜欢冒犯别人的经验,设计的作品虽是大众出版,却在一定程度上“反市场” 。于是作为他事业上首个出口的《知日》,创刊不久后就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


以下分点列出本文申诉原因,非常主观。



控诉1:大胆出位的日系风格


《知日》封面一瞥


杂志极具个性的封面一开始就惹得不少读者自觉掏腰包购买,但不可避讳的是,早期的内页排版受到了各界质疑。这么多年过去了,设计师马仕睿在这方做书试验场里进行了无数次实验,不仅操作纯熟了起来,“整体设计”的概念更是玩得如鱼得水。


《知日》内页


设计师 将所有的文字与图片作为等价的元素,同时不断寻找两者之间各式各样的关系, 于是有了如此或冲突或留白的处理方式。


谈及风格他坦言,自己受日本文化影响颇深。小时候着迷漫画,去了趟北京国际书展回来,看了啥漫画已经记不得了,可还一直念着那些书的腰封、印刷与浸透了书页的纸墨香。也许他对印刷的兴趣,就在那时起了头。大学时候,吕敬人老师从日本学成归来回到课堂上,展示了许多经典的日本书籍设计, 从封面与内页排版的整体性上考虑设计的观念 也成了他从业到如今的准则之一。



控诉2:沦为附属品的动画书


如图所示,快速翻阅这本名叫“花好月圆”的无字动画书,你可以看到月亮简洁而现代的阴晴圆缺变化过程。这本在黑色与鹅蛋黄搭配上动了点手脚的可视动态小册子,来自马仕睿近期与手作美食品牌合作的中秋礼盒。


这是他在包装领域以“书”为灵感基础的新尝试,“我的工作80%的成果是书籍,所以 我选择做一本动画书,把动态放到礼物之中。


或许如此的内容设定也多少能启发我们这些看客,中秋多陪着家人看月亮、别老是埋头刷手机。


当然除了动画书以外,中秋礼盒中还配置了月饼与杯垫,风格、配色、设计元素依然遵循着整体统一。据说包装盒与纸袋均选用了肌理如月球表面般触感的陨痕,而动画书的纸料则是新渲染色咭120g鹅蛋黄。


不得不说现在的礼品包装啊,真是一年比一年卖力。



控诉3:文字竖排


马仕睿认为 中国汉字的创造方式本就是基于竖排实现的 。同时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我觉得中国自古以来把书的位置拔得太高,所以中国古代人读圣贤书的时候缺少质疑和思辨,一边看一边点头,是竖排;而老外就不一样,经常怀疑,一边摇头一边读,是横排。于是你让一个内心对书充满了敬畏之情的民族,一边读书一边摇头,结果大家都分裂了。 现在很多事情这么疯狂,我想都是因为我们不用竖排书闹的。


虽然不少人觉得这根本扯淡,但他还是没停下探索这般违反国人现代阅读习惯的排版。比如小面积使用竖排的《有味》, 再比如横竖排版掺合着来的《十谈十写》。

《有味》 汪涵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十谈十写》 王辉、范凌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


马仕睿坚持, 设计有不同的气质,而这些气质只有种类的区别而无好坏之分。同时,这种气质不能只凭灵感与个人感觉,更应该基于逻辑发生。 这样和编辑讨论设计时,才不会陷入死钻细节的恶性循环。


这大概也印证了他 以“理性的方式”看待和消费现代设计的行为准则 。就如《十谈十写》,全书都在讨论建筑,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偏向学术专业性的大块头。设计师在做书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学术严谨性跟读者阅读体验的关系,运用了灵活变化的横竖排版与色彩穿插的书口设计,读者得以偶尔从书中跳出来发现这些小心机,顺便喘口气,减少阅读的沉闷感。


此外,为了抒发对于竖排的挚爱,设计师还在自家工作室捣鼓出了一套颇具实验性的私出版物。

typo_p:64k project - 竖



控诉4:重点大误


不可免俗地,提起马仕睿必定会提起加于他的另一个帽子,“中国最美的书”得奖者与作品《京都历史事件簿》。


《京都历史事件簿》 林明德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中国传统的线装在今日书籍装帧中不算常见,对于京都二字的放大再设计亦算得上是特立独行,这也被指责过重点不明、本末倒置。内页仅使用了双色印刷,让读者翻阅易寻得重点的同时,放飞思绪跟上作者的脚步去探寻京都角落的老街古树与石碑,感受历史的严谨与肃穆。

《京都历史事件簿》内页


马仕睿十分喜欢清代书法家傅山先生的艺术理论——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这四句箴言虽然最开始谈的是书法,但于他而言却足以作为设计师的完美方法论。他巧妙地将这四言的精髓提炼为“乱入”,并尽情应用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



控诉5:不看纸质书的书籍设计师


接受访问时,他毫不讳言自己平时几乎不看纸质书。他已经习惯将阅读依托于电子媒介上,因此他 更注重纸质书的收藏与艺术价值。 他也坚信在如今的消费与阅读习惯下,阅读电子化是必然的,而纸质书不会消失也是必然的。所以他在做设计时,也不会等到通读完全书再动手。


《小侦探》 张永和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


设计师将内容综合成4本尺寸相同但形态各异的书组成套装,这不只是简单的绘本。


书的设计,第8届全国书籍设计展,2015年


“我觉得读书和设计书是两件事情,作为一个专业的设计师,是可以 通过分析材料、推理等手段来了解被设计的对象 ,而不是非要对被设计的对象有多么动情,更不应该把设计对象变成自己的使用品。”


言语间透露出他讲求效率、重视逻辑的一面。这么多年了他依然坚持要求编辑提供较为详细的全书梗概与背景、作者基本信息以及容不得含糊的销售预期与目标人群。同时通过沟通了解到编辑与出版商的出书目的和这本书的核心价值。这些信息就像是他观察一本书的窗口。再及,怎样衡量一本书的气质,也是设计师和编辑应该讨论的问题。



控诉6:在工作室中继续玩实验


typo_d(打错)工作室,是马仕睿与太太一起操办的平面设计工作室。


这么个着实让人摸不着脑袋的名字取自typography(字体排印)的词首,因为他们对这门工艺爱得深沉。今年初才拍板定下中文名,以“有错就打、所打即错”来鞭策自己。在此之前,他们常被周遭朋友以谐音“太破”戏称。


想法与操作上的实验性,被马仕睿从工作带进了生活。工作室曾于16年提出了“房景房”(roomgarden)的概念,在狭小局促甚至还有些破败的空间中植入人造景,开趴、卖书,出售的仅仅是自己最满意的设计作品。

typo_d工作室的房景房


同年工作室还启动了64k unlimited edition项目,这实践了马仕睿早前 对于小开本形式的偏爱与设想 。这个项目采用无限量出版的概念,有需求才制作,主要运用黑白打印与手工装订,因为是纯手工工艺所以可能含有瑕疵。


因为私出版的关系,他们可以毫无负担地 借由作品整理记录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进行一次次基于爱好的实验

typo_p:64k project – HALFTONE,着迷于印刷打印网点


typo_p:64k project - 森山小道,试图cosplay森山大道影像风格

typo_p: 64k project - 动感扫描


一篇十分不客观的分析就写到这里。越来越多抱持着好奇心不断向前摸索的设计师适时出现,颠覆市场也好,遵循规矩也罢,这点点星火已然对现今出版业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与改变。不妨大胆设想,接下来被改造的,可能还会是对纸质书产生了不小冲击的电子媒介。


谁对未来都没法说个准,而你我的工作生活也许正等待着进行一次次充满热情向着火坑狂奔的造作与实验。

(图片均来自网络)


-做書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 点击阅读更多好文

▼点击阅读更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