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职业发展,总听到一个词:
转型
。
无论是做精准医疗、基因检测,还是合成生物学的朋友,似乎都有同样的疑问——“行业内卷这么厉害,还有机会吗?我们该去哪些赛道?”
我也反思了一下,这个问题可能不仅仅是个人的职业困惑,可能也是整个生命科学行业正在面对的拐点。
过去几年,行业经历了疯狂扩张,现在开始慢慢冷静下来。技术路线逐渐清晰,市场环境趋于稳定,这其实是我们去寻找“新爆发点”的最好时机。
说到生命科学的未来,精准医疗绝对绕不过去。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关于精准医疗的宣传太多了,但真正落地的产品少之又少。
为什么?因为单纯的基因检测已经不能满足精准医疗的需求了。
未来的精准医疗会是什么样?
一个词:
多组学
。
基因组数据虽然能告诉你疾病风险,但很多问题比如药物代谢、蛋白表达水平,这些信息基因是“说不清”的,这时候蛋白组和代谢组的数据会派上用场。
两者结合,才能真正了解一个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
有的公司他们用多组学技术分析癌症患者的治疗反应,不仅提高了疗效预测的准确性,还帮助医生制定了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再比如细胞和基因治疗,以前总觉得这东西离普通人太遥远,高昂的价格、复杂的工艺让它看起来像个“贵族疗法”。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趋势——它正在变得越来越“亲民”。
还有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几年前还只能应用在一些孤儿病治疗上,现在也开始向肿瘤、免疫疾病等更常见的适应症拓展。
有些试验显示,患者治愈率超过90%,这已经不是“高端尝试”,而是开始走向“主流医疗”的信号。
这些技术领域的突破口在哪呢?
我觉得核心在于两个字:
效率
。
要让细胞和基因治疗真正普及,必须解决生产成本太高的问题。
一些公司开始用自动化生产系统大幅降低成本,还开发了
新型递送技术,把基因编辑直接送到患者体内,而不是在实验室培养细胞。
这些进步可能让普通患者在未来5年内用得起这些疗法。
如果你刚好从事的是工艺开发、递送载体设计,甚至是自动化生产,这些技能都会在这个领域里变得很吃香。
还有一个让我特别看好的领域,是
抗衰老和慢病管理
(之前写过的第18篇笔记就是关于这个方向的,文末有链接)。这个方向可能听起来不像基因治疗那么高大上,但它的市场潜力可能是最大的。
全球老龄化不可逆,谁能在这条赛道里跑出来,谁就能掌握未来健康领域的更大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