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行业人才、资金、专业等优势,加大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力度”。目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具有起步晚、规模体量小以及对外投资动力不足等特点,为推动基金行业积极履行使命担当,通过自身专业赋能慈善公益事业,为资本市场引入长期资金供给,助力我国慈善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协会和中国慈善联合会的指导下,上海汇添富公益基金会联合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发起“基业上善”慈善资产管理研修营项目,自2022年启动至今已举办三期专题培训,累计参训公益基金会达87家共190名营员,合计管理的慈善资产规模总计超过148亿元。
一、我国慈善组织资产投资现状及问题
自1981年中国第一家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至今,我国慈善基金会已历经40余年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社会组织约90万家,其中基金会9711家,基金会净资产总量已超过2000亿元,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先进力量。与此同时,单个慈善组织的慈善资产规模仍普遍较小,呈现微型化发展态势。
2019年发布的《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为慈善行业投资活动提供了合法性的边界和参考,对进一步规范慈善组织的投资活动、防范慈善财产运用风险、促进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自此,慈善资产管理元年正式开启。
当前,慈善组织整体资产管理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数量较少的知名大型基金会发展迅速,如北大、清华等高校基金会,依托校友力量,投资管理水平较高;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基金会面临投资参与率低、投资收益不佳等困境。慈善资产的投资管理在政策法规、行业认知、机构治理、人才储备、第三方中介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受全球经济下行影响,慈善组织一方面迫切需要进行更加安全、有效、稳健的慈善资产管理,实现存量慈善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专业的慈善资产管理来增强社会信任水平、创新公益捐赠模式,从而扩大慈善资产增量,提升慈善组织的经济韧性与可持续性。
二、“基业上善”慈善资产管理研修营情况
为积极探索公募基金在自身业务范畴内践行社会责任的新路径,有效回应中小型基金会投资参与率低、投资收益不佳、缺乏专业投资管理人才与治理体系等困境,汇添富基金牵头“基业上善”项目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慈善资产管理研究工作,完善慈善组织投资决策机制。
开展国内外慈善组织资产管理情况及公募基金行业如何助力慈善基金保值增值的经验借鉴研究,通过系统总结中国本土及海外慈善资产管理的优秀实践案例,深度剖析慈善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萃取经验做法形成中国特色的慈善资产管理指南,指导并促进慈善组织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及决策机制。
二是汇聚众多国内外专家导师,打造慈善资产管理课程体系。
研修营课程汇聚十余位来自金融、公益、法律等行业的兼具海外视野及本土经验的专家导师,系统整合了慈善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基金会投资管理及决策机制建设、基金会投资策略及方案、慈善信托政策解析与实践、国内外基金会保值增值案例等内容,反复打磨优化研修营课程服务体系,兼具系统性、本土性与实操性,打造出国内首个专门针对慈善组织的慈善资产管理课程体系。
三是长期持续赋能慈善组织,培养金融慈善专业人才。
“基业上善”项目将作为行业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战略项目长期开展。首期项目为期三年(2022-2024年),每年举办1-2期研修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项目惠及更多有慈善资产管理需求的基金会,进一步壮大金融慈善专业人才队伍。
三、“基业上善”的项目成效及长期发展方向
研修营回应了慈善组织的资产保值增值需求,系统地开展慈善组织投资者教育,通过系统课程让营员全面深度了解国内外慈善资产管理的全貌,初步建立起慈善资产管理知识体系,意识到慈善资产管理对基金会的重要性及迫切性;通过模拟演练将理念初步化为实践落地,增强营员在合规、风控、决策等方面的金融意识,提高基金会合法、安全、有效地进行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通过营后实战及长期持续性的跟踪陪伴和专业服务,能够较好的发挥公募基金的优势持续助力基金会的慈善资产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