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正商参阅(ID:zhengshangcanyue)
昔日风雨昔日云,彼时云淡彼时殇。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刚挥出,尚未吓退“外敌”,却先刺痛了自己。
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引爆全球汽车业:拥有
玛莎拉蒂、
Jeep
等
14
个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车企——
Stellantis
(斯泰兰蒂斯)突然宣布裁撤
900
名美国工人
,
关闭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家工厂,北美生产线陷入瘫痪。
几乎同一时间,
捷豹路虎宣布暂停对美出口一个月,奥迪则扣押
3.7
万辆新车拒绝交付美国经销商。
最讽刺的是,这场风暴的中心不在海外,而在美国本土消费者和工人的饭碗上。
墨西哥工厂的停工,让美国工人丢了饭碗,欧洲豪车的断供,已让经销商无货可卖,而斯泰兰蒂斯、捷豹路虎、奥迪们
肯定不会默默承担
25%
的成本,而是将其全部转嫁到价格上。
即便福特、通用等
美国品牌在本土生产,仍有
40%
零部件依赖进口
,最终只能由美国消费者为其失误买单。
这一次,让世界再次见证了美国在错误道路上的“自我伤害”。
01
为何一次关税调整
能让汽车巨头如此狼狈?
斯泰兰蒂斯的困境,源于北美供应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4
月
3
日生效的
25%
关税政策,这一看似单边的贸易保护措施,却像多米诺骨牌般触发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连锁震荡,而跨国汽车巨头斯泰兰蒂斯首当其冲。
斯泰兰蒂斯虽为欧洲血统,但生产布局高度依赖北美供应链
。
其中,加拿大温莎的克莱斯勒工厂、墨西哥托卢卡的吉普工厂,
承担着向美国市场输送整车的重要职能。
北美汽车产业链,曾被比作“连体婴儿”,
由美国提供技术与资本,加拿大供应铝材与发动机,墨西哥组装廉价零部件。
一个车门,可能在美墨边境往返
5
次,才能完成喷漆、焊接、总装,最终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
这种“零部件多次穿越边境”的产业模式,使得
其供应链直接暴露于关税火力网之下。
财务数据显示,
其
2025
年预计需缴纳
70
亿美元关税,相当于全年净利润的
75%
。
更致命的是,
北美汽车产业链的形成耗时数十年,
单个零部件平均需穿越美加墨边境
6
次完成组装,
重新布局至少需要
3-5
年,远水难解近渴。
这种深度绑定,使得斯泰兰蒂斯
无法通过转移生产快速规避成本
,
最终被迫
裁撤北美五家工厂的
900
名员工,并暂停墨西哥、加拿大两家核心装配厂的生产。
当关税大棒落下,
看似针对“外国车”的策略,实则砸中了“你中有我”的供应链命脉。
更尴尬的是,这种“断臂求生”反而加剧了供应链的恶性循环。
墨西哥工厂停产,导致美国经销商库存仅能维持
2
个月,
消费者面临“无车可买、有车必贵”的困境,
而加拿大工厂的停工,则引发美国零部件供应商的连锁裁员。
02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别以为美国自己,能独善其身!
2024
年美国销售的新车中,有一半是进口的,其中墨西哥和加拿大就占了进口汽车的大头。墨西哥制造的汽车有
61%
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更是高达
86%
。关税大棒一出,
加拿大、墨西哥、欧盟,这些美国的盟友,转眼间成了被关税重击的对象。
关键是,它本身就对外部供应链高度依赖,可如今关税一加,这些盟友首当其冲,
难道美国真能轻易切断这些联系,重建一套全新的本土供应链?
别忘了,美国的工业基础设施老化、劳动力成本高企,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车企们心里都清楚,重新布局生产,动辄数十亿的投资、数年的建设周期,再加上政策的不确定性,谁敢轻易冒险?
美国消费者更惨!有机构都预测了,
进口车价将暴涨
19%-22%
,就连美国本土车企,也未能幸免于难,
通用、福特等巨头,大量零部件依赖进口,关税一加,也会也因零件涨价跟着涨
5%
,
最终会让美国消费者的购车成本飙升数千美元,
且新车、二手车价格、汽车保险和维修费用也将迎来全面上涨。
这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让消费者为所谓的“保护主义”买单吗?
再看看全球其他国家的反应,加拿大、墨西哥、欧盟、日本、韩国
……
一个个都迅速亮出了反制的利剑。
加拿大说要设立
20
亿加元的“战略应对基金”,墨西哥强调要保护本国人民和就业,欧盟更是扬言有强有力的反制计划,这些国家和地区可不是好惹的。一旦全面升级,全球贸易体系将遭受重创,汽车产业链的断裂风险将呈几何级数上升。
那些依赖美国市场的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将面临订单锐减、工厂停工的困境;而美国本土的汽车企业,也将失去原本稳定的供应链,陷入成本飙升、生产停滞的泥潭。
本以为靠“关税”能逼车企回国,却忽略了汽车产业链是全球化棋盘。
如今闹剧一出,供应链碎片化成定局,北美工厂成本飙升,欧洲日本反制不断,美国车企利润暴跌,最终由消费者为天价车买单。
03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关税的大棒,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狠狠地砸向自身。
短短几日,
美国三大股指全线收跌再次上演过山车行情,其中,标普
500
指数较今年
2
月的高位已经下跌近
19%
,距离跌入熊市区间仅一步之遥。
苹果公司更是忙得焦头烂额,受此税影响,
苹果股价四天暴跌
23%
,市值蒸发超
5
万亿人民币。
为规避
5
日起生效的
10%
关税,苹果在
3
月的最后
3
天紧急调派
5
架飞机,从印度和中国抢运
iPhone
,飞往美国
。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一旦库存耗尽,苹果将面临艰难抉择:
要么自行消化成本,降低利润率;要么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让
iPhone
价格飙升。
据测算,若将所有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苹果手机价格预计将增加
30%
至
40%
。
表面上看,是为了在关税生效前将库存产品运往美国,以维持当前的定价,
但背后反映的却是美国关税政策的不合理和荒谬。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耐克身上
。在关税计划出台后,
耐克股价跌到
2018
年以来的最低点,单日暴跌
14.44%
。
耐克、露露乐蒙等品牌超
35%
的产能集中在越南,关税实施后,品牌方利润率被压缩至个位数,
涨价成了无奈之举。
而美国是其最大市场,一双原本定价
100
美元的运动鞋,因越南工厂被加征
30%
关税,
价格可能涨到
112
美元
。
可问题是,美国本土服装和鞋类制造比例极低,
97%
的鞋类依赖进口,
耐克全球一半的鞋类产自越南,大量依赖进口,
关税一来,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消费者就得为涨价买单。
耐克想转移产能到邻国柬埔寨或泰国?
不好意思,这两个国家同样面临
30%
以上的关税。更矛盾的是,美国本土仅生产
1%
的鞋类,却要用关税倒逼企业“回家建厂”
,
这无异于硬要在沙漠里种出水稻。
历史总是带着相似的教训
,
今天的关税大棒,不过是旧剧本的翻拍。
1930
年《斯姆特
-
霍利关税法》导致美国进口暴跌
50%
,间接加剧了大萧条。
如今,苹果市值两天内缩水
2700
亿美元,捷豹路虎暂停对美出口威胁英国
2.5
万个岗位,加拿大对美产汽车加征
25%
报复性关税让底特律零件厂裁员
……
这些连锁反应,让“关税武器”变成了伤己的暗箭。
其本意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但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背后是关税政策带来的连锁反应。
美国消费者不仅要为汽车涨价买单,还要为手机、运动用品等产品涨价买单。
他们以为能在这场游戏中胜出,却不知早已陷入泥潭。
用锤子砸向别人的玻璃,却忘了自己家的窗户也是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