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赛先生
赛先生由百人传媒投资和创办。文小刚、刘克峰、颜宁三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担任主编,告诉你正在发生的科学。 上帝忘了给我们翅膀,于是,科学家带领我们飞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科学  ·  因为感染新冠,他的肿瘤缩小了 ·  4 天前  
宇宙解码  ·  如果对着有电的插座尿尿,会不会被电到? ·  4 天前  
科普中国  ·  求求你,滴眼药水别再直接瞄准眼球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赛先生

科学家应该做网红吗?——论科学家做科普的责任

赛先生  · 公众号  · 科学  · 2016-12-21 07:08

正文

在如今这样一个反智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必须接受挑战,站出来经常并有效地与公众进行沟通。




撰文  Bhismadev Chakrabarti(英国雷丁大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健康学教授,自闭症研究中心主任)

翻译  陆静怡

审校  赵维杰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科研圈”(ID:keyanquan)授权转载,转载请先联系[email protected]

大二那年,我在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初稿中写道:“有趣的是,我们观察到了x与y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当时的导师——有机化学家 S.V. Eswaran,让我删掉了“有趣的是”几个字。他说,观测到的相互作用是否有趣,读者说了算。

自那以后,我很少再用副词,论文里满篇的被动语态和过去式。但我还是忍不住想知道所有那些被删掉的副词,那些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主观表述,究竟去了哪里。

尽管这种没有人情味的论文写作方式很流行,但是科学却分明是一项由人来主宰的事业。从海量新平台的帖子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科学中存在着的人性。

科学家可以在推特、博客或是脸书上发帖,向公众讲述实验背后的故事。这些平台为科学发现的传奇故事提供了传播的渠道:一个很酷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心爱的假设是如何夭折的。

清华大学颜宁教授的新浪微博

这样的互动不仅仅是科学成果的传播,还涉及到在成果受到攻击时的自我辩护。我最喜欢的例子之一是有关伽利略的。在天主教会要求下,伽利略被迫进行“忏悔”,撤回日心说主张,却在忏悔结束时说出了那句尖锐的“E pur si muove.”(但它(地球)仍然在动。)

想要让群众理解新的科学发现,科学家就必须定期发声。为了鼓励科学家将科学传播作为工作的重要一环,教育和研究机构则必须提供相应的支持。不这么做的话,就会有把科学封闭在象牙塔、阻碍思想交流的风险。

传播正确的科学

对于与公众互动这项工作,许多科学家都敷衍了事,好一些的把它当成一件琐事处理,而最糟的情况下,有些学者会认为它是“其他科学家获取知名度的捷径”。这样的态度部分来源于一种假设,即认为与公众交流会模糊掉真假科学之间的界限。

讽刺的是,正因为这个原因,科学家才必须参与公众讨论。对科学成果的过分简化和错误解读在大众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而研究者通过直接向公众讲述他们的工作,能够尽可能多地避免这些问题。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大众媒体上读到这样的话:“科学家找到了控制爱/快乐/忠诚/其它复杂心理过程的基因。”但是绝大多数科学家永远都不会宣称他们完成了这样的壮举。

作为从事健康相关研究的学者,我们有义务与公众交流我们的工作。原因有二:

其一,我们的很大一部分研究资金来源于纳税者,定期与公众互动至少是一个有礼貌的举动。人们想要了解实验室里真实的工作状况以及研究者的观点,以此来平衡第三方夸大的描述。

自闭症研究尤其容易受到夸大宣传的困扰——一些患者家庭已经因此受到了伤害。由于媒体和既得利益者的误导,许多家庭期待着干细胞注射或是化学阉割这样含糊的“疗法”能够带来奇迹。

这些方法没有或是几乎没有同行评审的证据来支撑自己。因此,科学家与公众的交流不应局限于自身的工作。

社交媒体的平台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做监察员的机会,鼓励大家对已发表论文展开批判性讨论。一个提供类似讨论的线上平台——PubMed Commons 的诞生,以及主要期刊论文旁的评论功能都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种需求。

其二,定期与公众和临床医生近距离互动有可能可以加快新研究的临床转化进程。例如,自闭症亚群的鉴定能够帮助医师决定是否需要对特定个体实施干预治疗。

评价标准的变革

然而,在与公众分享自身工作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面临着真实的阻碍,其中包括时间和金钱。学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工作多,回报少。他们义务地审核资金报表和论文,还承担着大量无偿的杂志编辑任务。如果还要把与公众互动添加到他们日渐增长的无薪日常活动列表中,未免有些过分。

为了鼓励学者参与科学传播,必须要有相应激励和支持。对有些研究人员来说,“提高自身声誉”就能够提供足够的动力,就像现代神经科学之父Santiago Ramón y Cajal在他著名的《给年轻学者的建议》中所提到的一样。

但是对其他人来说,只有杂志和研究机构将与公众的互动纳入评价体系,才能够敦促他们优先进行相关工作。批评家撰写了大量文章,呼吁对现有体制进行补充,正式认可科学工作者在同行评审和编辑工作中所付出的劳动。

幸运的是,我们正在缓慢但是明确地向这个方向前进。美国和欧洲那些致力于为公众活动和科学交流提供资金和奖励的慈善机构、研究委员会和学术团体都能够为这一点提供证据。

如果将公众活动列入学术活动的评判标准,大学里此类活动的数量可能会激增。不难预见,当今用于追踪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次数的H因子将会慢慢被综合考量了公众传播等更多指标的“altmetrics(替代计量学)”所取代。

综合考量了公众传播等更多指标的 altmetrics 指数。(图片来源:https://www.altmetric.com/)

与公众的互动不仅是一种针对科学家的评价标准,还代表着一种需求。在如今这样一个反智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必须接受挑战,站出来经常并有效地与公众进行沟通。

原文链接:https://spectrumnews.org/opinion/viewpoint/beyond-citations-scientists-need-engage-public/

延伸阅读

① 颜宁央视“开讲”: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为世界留下什么 | 视频

② 武际可:科普是高水平的事业


投稿、授权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您可回复"年份+月份"(如201510),获取指定年月文章,或返回主页点击子菜单获取或搜索往期文章。


赛先生由百人传媒投资和创办,文小刚、刘克峰、颜宁三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担任主编,告诉你正在发生的科学。上帝忘了给我们翅膀,于是,科学家带领我们飞翔。



微信号:iscientists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科学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