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小孩,都能在“天使”和“魔鬼”中切换自如,一天天不给你整出几个幺蛾子好像这天就白过了。
有时候确实能被这些小家伙的言行刺痛心脏,不过别怕,那些孩子没有意识到的空缺,大人慢慢填补就好。
——鹿妈
文 | 豆妈
这两天,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妈妈海莉,在Facebook上PO出一条
“亲妈咆哮”
,获得了十几万网友的点赞。
海莉·哈塞尔(Haley Hassel)是一名护士,同时也是一位单亲妈妈,带着可爱又调皮的女儿普瑞斯蕾(Presleigh)一起生活。
虽然手头没有很宽裕,但海莉一直努力工作去维持家里大大小小的开销,也尽可能地去满足女儿的各种小心愿。
比如前两天,女儿跟海莉说,她想要一个L.O.L品牌的文具袋。
这个文具袋亚马逊上标价14.99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得要一百多,不算贵,但在文具袋里也绝对不便宜。
可看在女儿这么想要的份上,海莉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她想给女儿制造个出其不意的惊喜。
回家后,海莉开开心心地拿出这个跑了三家商场才买到的礼物,可普瑞斯蕾瞥了一眼自己曾经说过“很想要”的文具袋,不仅没有表现出开心,反而还开始乱发脾气。
她夺过文具袋,直接扔进了垃圾桶里,生气地朝妈妈大呼小叫了一通后,“哐当”一下摔上了房门。
“这个文具袋一点都不好!
我们班的同学人手一个!
我早就不想要了!
”
海莉也瞬间火冒三丈。
她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非常辛苦地工作养家,还极尽所能地去保证普瑞斯蕾能够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她也一直在教育普瑞斯蕾要懂得感恩,记住别人对你的好,珍惜自己拥有的,为什么却还是这么不懂事。
可转念一想,她也明白,普瑞斯蕾平时确实是个乖小孩,她才六岁,以前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所以在生气之余,海莉忍住了脾气。
为了不过于伤害到女儿,她决定换一种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必须要给女儿一个小小的警示。
既然不喜欢新买的文具袋,海莉心想:OK,那我给你换别的——
一个透明的三明治塑料包装袋。
海莉还在上面用马克笔正儿八经地写上了女儿的名字——“Preslelgh’s Pencil Bag”(普瑞斯蕾的文具袋)
普瑞斯蕾拿到这个“新”文具袋时崩溃大哭,全身都在排斥。
因为和这个塑料袋比起来,妈妈专门为她去买的L.O.L文具袋显得那么可爱又好看,但如今已经没有后悔的余地了。
海莉让女儿把文具袋从垃圾桶里拿出来,郑重地告诉她:
“这个漂亮的文具袋不再属于你了,你需要亲自把它送给任何一个可能因此受到帮助的孩子。
”
而她自己,只能用这个塑料袋。
海莉也跟女儿解释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
“你要知道,你得到的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你应该珍惜自己的‘幸运’,而不是把拥有的这些都视为‘应该’。
”
后来,这个粉色的L.O.L文具袋被海莉母女送给了犹他州的一个5岁小女孩,她们还买了其他的学习用品一道寄过去。
普瑞斯蕾也没有因为这个事情影响和妈妈产生芥蒂。
相反,在为其他孩子购买学习用品时,普瑞斯蕾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而且她为自己能够帮到别人感到开心,认为这样的行为“很酷”。
海莉说,后来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做法和原因,可能一开始反应过激,但很大程度上责任在于自己,她确实会过度去满足女儿提出的要求。
在检讨自己的同时,她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明白这个道理:
“无论生活中面临什么样的情况,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许就能让一切有所好转。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当你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必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网上一直有种声音,说中国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那些毫无保留的给予,架空了孩子的心。
豆瓣曾上有一个讨论小组,起的名字让人心生寒意:
Anti-Parents父母皆祸害。
在这里,数以万计的孩子打着“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的旗帜去痛斥父母种种。
有些人抱怨父母太穷,没有给到自己潇洒的上流社会生活;
有些人嫌弃父母不上进、墨守陈规,才会一辈子没出息,白白葬送了他富二代的机会;
有些人鄙夷父母的抠搜小气,吃饭还要打包,让他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
有些人讽刺父母不配拥有他这样好的儿子,暗嘲自己生错了人家,投错了胎;
更多的人,用怨恨和寒心的字眼,给自己爸妈一辈子饱含心血的付出敲了一票否决的定论。
俞敏洪曾说:
中国的孩子被给予的过多了,被给予的习惯了,以至于他把“被给予”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当做天经地义的事情,当不再“被给予”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巨大的痛苦。
不懂感恩的孩子,喝着父母的血,赚着自私自利的快乐,不懂得为亲情回馈一丝一毫,可以说是全无良知。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过是自私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牺牲掉周遭的一切。
一个只顾自己的人,即使混出点出息,你能指望他为家庭带来什么?
又能为社会带来什么?
家庭里不缺门门功课考第一的优等生,缺的是懂得体谅和关心父母,为他们盛碗饭、捏捏背的孩子;
社会上也不缺肩负大任的栋梁,缺的懂回馈、拥有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有德之才。
北岛说,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在行走的过程中,所看到的一切都会驻扎在孩子的心里,形成新的生活认知。
如果有空,不妨带孩子去这四个地方看看。
在大城市生活久了的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宠溺,更容易把这种付出视为应当。
带孩子去到贫困落后的山区,让他们去看见生活的折叠面。
远离车水马龙的大都市,没有窗明几净的教室,几个月不食荤腥,甚至还要为了几十块钱的生活费为难,是那里的常态。
小朋友冬天上学要摸黑走十几里路,午餐是爸妈省下来的干窝窝头,甚至连作业本,都是用橡皮擦了一遍又一遍后循环使用。
我们的孩子泡在蜜罐里吃够了糖,是时候再加点盐了。
只有感受过贫穷,才会懂得珍惜如今拥有的一切。
有人说,
儿童福利院是另一种人间。
身边的每个幼儿园都会教小朋友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可这些从小患疾,因为各种各样原因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只能躲在生活的角落默默喘息。
乐嘉老师曾说过,儿童福利院能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善意,在那里ta会明白,原来这个世上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幸福的。
因为有爸爸妈妈的关爱,他才会过得如此幸福。
很久以前,央视有个特别经典的公益广告片。
视频开头是妈妈在给孩子洗脚讲小鸭子的故事,洗完之后又出去打水给孩子的奶奶洗脚。
当她回房间时,发现孩子不见了。
回头一看,儿子正端着满满的一盆水,奶声奶气地笑:
“妈妈,洗脚。
”
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你对待父母的样子,也会慢慢变成日后他对待你的样子。
多带孩子去到祖辈家中,为老人们做些家务活,在爱的传递中学会陪伴和孝顺。
很多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他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工作的幸苦,赚钱的不易,以及承受的各方压力。
所以平常的叮嘱和口头教育,在孩子眼里不过是一场无意义的唠叨。
创造机会让孩子看见你的真实生活状态,让他明白为了保证家庭的运转,我们承担了多少压力,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做了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