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影视独家
“影视独家”订阅号专注于国内外电影、电视剧与新媒体的行业观察以及业内人士访谈,与“广电独家”订阅号共同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总经理江耀进,联系电话13051687027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焦DeepFocus  ·  年度日本电影总结,现象级女演员出现! ·  昨天  
新闻在线  ·  《哪吒2》票房突破130亿! ·  17 小时前  
Sir电影  ·  他俩离婚,放内娱什么段位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影视独家

“你别怕,投资几百万的电影也在我这刷量”

影视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4-18 23:21

正文

作者 ∣ 平影影

来源 ∣ 法治周末


58集,310亿网络播放量。

热播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3月初迎来了大结局,但在收关时,电视剧官方公布的网络播放量却引发了业内对其数据造假的质疑。

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

记者注意到,该剧公布的播放量之所以会引发业内人士质疑,是因为根据目前网民数量来计算,只有当七成以上网民在网上一集不落地看完每一集此剧,该数据才能成立。而这部电视剧在现实中并未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

但正如此前多部被质疑播放量造假的影视剧一样,《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官方并未对质疑进行回应。


尽管如此,舆论对相关话题的讨论并没有停止,有关影视剧网络播放量造假的讨论愈演愈烈。

业内认为,这是因为近几年,电视剧、网剧的网络播放量不断冲击人们对“播放量”的认知。据第三方统计,去年,共有11部电视剧网络播放量突破百亿。今年开年,已有两部破百亿。

质疑声也从未停止,如去年网播剧《幻城》从凌晨上线,10小时内播放量就达6.5亿,多位网友表示难以置信;电视剧《孤芳不自赏》更是被曝出遭“水军”讨薪的新闻。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视频播放量造假早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买家花几元钱甚至几毛钱就能刷出一万的播放量,基本上是“立等可取”。

业内人士认为,播放量造假短时间内能给影视作品制作方、广告方甚至平台方带来一定的利益,但长期会损害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且会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一定的损失。


立等可取,1.5元买1万播放量


在淘宝上搜索“视频网站播放量”等关键词,能轻易找到相关店铺和商品。这些打着“视频推广”“排行榜冲量”“网播剧刷量”等多个旗号的商家见到有人咨询,并不急于回答买家的问题,而是先贴出一张报价单供买家了解。


记者对比不同的报价单后发现,各个商家给出的报价均是以增加视频一万播放量作为单位,不同视频网站的报价不同,如腾讯、风行是2元,搜狐4元,爱奇艺则根据刷量的快慢分为10元或20元,而诸如乐视、美拍、秒拍、芒果TV等则报价0.5元。不同商家对同一家视频网站的报价也会有不同,彼此相差大概在0.5元至5元之间。

商家坦言,之所以不同视频网站的报价差别巨大,是因为各视频网站使用的技术不同,刷流量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记者以欲推广视频为由,咨询了多个商家,当问到刷播放量是否会被网站察觉、刷出的播放量会不会很快被清除等问题时,对方均表示视频网站不会发现,但刷出的播放量有可能会掉一小部分,除此之外无任何影响。


“你别怕,投资几百万的电影也在我这刷量。”其中一名杭州的商家向记者透露,有的电影甚至一次性下单要刷几个亿的播放量,只不过因为服务器和视频网站的技术等因素,不能一次性刷完,要分批刷。

不过,当记者打听这些刷量的电影名称时,对方表示“客户信息不透露”。

为了验证刷量效果,记者在这家店铺下单,花费共计20元为1个优酷视频、4个腾讯视频(均为自传视频)分别购买了1万次的播放量。

向商家发送视频链接后不到两个小时,记者再查看这些视频的播放量,发现优酷视频的播放量已经从0增长到1.2万次,而4个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分别从672次、636次、703次、501次增长为1.2万次、1.2万次、1.1万次、1.1万次。

记者还在另一家店铺为一个微博视频购买了1万次的播放量,结果不到1个小时,这个视频就从72次播放量增长到1万次。


“刷”出共识,播放量捆绑多方利益

在采访中,当记者询问刷量所使用的技术原理时,商家并不回答这一问题,最多称“机器在后台操作”。

一位技术人士告诉记者,因为不同视频网站对点击量的检测技术不同,所以在不同视频网站上刷量使用的技术手段也不一样,例如有的是用代理服务器不断自动更换IP然后点击视频,有的则是注册大量的马甲用户,重复点击某个视频等。

此外,该技术人士还表示,刷量技术从网站后台监控的话并不难发现,否则也不会出现有的网站刷量难,有的网站刷量简单的情况。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刷量背后,是制片方、投资方、甚至视频网站的利益纠葛。



一位曾参与过某视频网站自制剧宣传的人士表示,制片方和广告植入商、投资方在前期会签订“对赌协议”,通过刷量创造“爆款”作品后,投资方不仅可以从广告商或投资方处获得收益,还便于后续吸引更大的投资;而视频网站也需要用亮眼的数据来吸引广告商,促进广告的投放。

“播放量、点击量捆绑了多方利益,但都是虚火。”上述人士表示。


实际上,刷量的问题早已被摆在明面上,即使是视频网站大佬也曾公开谈过数据造假的问题。

据界面新闻报道,早在2016年12月,在第四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就表示,如今各个视频网站的数据都有水份,视频看起来都有很高的流量,主要是为了用好看的数据来吸引广告公司投广告。

不过,张朝阳指出,虽然短期内靠冲量引来了广告商,但长此以往,整个业界都会对数据造假,最后失去了真实数据,失去了业界标准。


律师观点:涉不正当竞争和欺诈

网络视频造假的问题已经引发了各方的重视,监管力量呼之欲出。

早在去年7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明确指出,开展网络视听节目点击量情况专项调研,梳理传播效果评价数据调查发布及使用情况。据悉,总局已为此次调研广泛下达红头文件并实地走访。之后,调研小组将提出解决方案,作为总局制定新监管政策的重要参考。

在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主持人曹可凡也带来议案“建立公平客观的文艺评价体系,以打击影视数据造假现象”。

“刷播放量的行为类似于电商行业的刷单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中的虚假宣传。”网上交易保障中心副主任乔聪军认为,刷量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对广告主的广告投放决策形成欺诈。

但乔聪军表示,因为参与各方均能从中得利,所以事实上刷量已成为行业潜规则。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广告主或投资方会对此发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