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诸海滨科新先声
新三板相关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投资眼老A  ·  机会确定,这样干! ·  9 小时前  
圆圆说财实盘  ·  逆势涨停!这个票重点关注!!! ·  昨天  
圆圆说财实盘  ·  逆势涨停!这个票重点关注!!! ·  昨天  
海龟社区  ·  干,光线传媒了!!! ·  昨天  
投资眼老A  ·  字越少,事越大!!! ·  2 天前  
唐史主任司马迁  ·  还是稍微做个解释:第一点字节作为头部大厂,肯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诸海滨科新先声

【安信军工】公司深度-瑞特股份:军舰核心配套商,军民融合添新军

诸海滨科新先声  · 公众号  · 股市  · 2017-06-06 17:27

正文

军舰核心配套商,军民融合添新军


投资要点

舰船电气及自动化系统龙头,军船核心配套商。 公司是专门从事舰船配电系统、机舱自动化系统研制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成为海军、海洋局、海事局、渔政、航道局等部门的主要供应商之一。近年来公司营收与净利快速增长,2017Q1实现营收1.08亿元,同比增长27.54%;归母净利0.29亿元,同比增长30.52%。


海军装备发展受益标的,先发和区位优势有望扩大市场份额。 海军迎第三次造舰高峰,估测未来5年舰船电气及自动化系统年均88亿元的市场空间,公司占比约2.8%,拓展空间广阔。公司军品占比超70%,在所有舰船型号上都有应用,先发优势明显;且地处长三角,具备向长三角造船基地配套的区位优势,未来市场份额有望扩大。


系统配套集成优势明显,新产品研制不断。 丰富的电气产品可大力促进公司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形成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势;突出的前端客户需求分析能力加上技术、资金优势使公司不断研制出新产品。近期经营范围加入特种材料表明公司可能向舰船材料领域进军。公司有望在整个舰船产业链上外延拓展新产品,加大新市场开拓力度。


全球性船配产业向中国转移,产业集中度提升是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船配业因全球性产业转移趋势、政策大力支持而发展机遇凸显。国内舰船电气及自动化系统有上百家公司,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竞争力差。作为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将率先受益产业发展趋势。


投资建议: 受益海军装备发展,新产品不断拓展,市场份额有望扩大;船配产业集中度提升是趋势,长期来看公司将充分受益。我们预计,公司2017-2019年净利润分别为1.40、1.88、2.58亿元,EPS为1.40、1.88、2.58元,对应当前股价的PE为40X、30X、22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75元。


风险提示: 军费投入增速放缓;海军装备建设放量不及预期。


1

瑞特股份:舰船电气及自动化系统领域龙头

(一)公司简介:海军舰艇核心配套商


瑞特股份于2017年1月上市,是专门从事舰船电气及自动化系统研制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海军、国家海洋局、海事局、渔政、航道局等部门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船舶配电系统及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等。1)配电系统产品有:中压配电板、主配电板、应急配电板、岸电箱等;2)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产品有:机舱监测报警系统、电机集中监控装置、船舶远程状态监测管理系统、机舱组合报警系统、驾驶室控制台、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

军品占比超七成,产品在包括“辽宁舰”在内的所有舰船型号上均得到应用。 将公司产品拆分细看:从产品类型角度,2016年公司船舶配电系统实现营收2.14亿元(占总营收比58.32%),近年来实现稳定增长;机舱自动化系统实现营收1.50亿元(占总营收比40.79%),同比增长55.2%,原因在于公司电气产品不断丰富,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从军民品角度,以2016H1计,军品营收1.30亿元(占总营收比72.31%),民品营收0.50亿元(占总营收比27.69%)。

民品业务营收稳定增长,不受民船寒冬拖累原因在于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民用船舶。 公司民品主要供向海警船、海工船舶等中高端民用船舶,受低附加值船型市场低迷的拖累较小。公司与中船工业集团旗下的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中船防务、黄埔文冲,中船重工集团旗下的武船重工、大船重工、天津新港,以及南通中远船务、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等国内主流大型船厂,701所、708所、704所、711所等国内舰船总体设计单位、分系统设计单位等等,都建立了良好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中高端客户+高质量产品+专业化综合服务”的经营策略获得了国内中高端客户群体的高度认可。


公司大股东龚瑞良及其实际控制的苏州瑞特(龚瑞良占股99%)分别持有瑞特股份40.78%和13.05%股权,以及苏州开瑞持有瑞特股份4.24%,合计占公司股权55.26%。大股东龚瑞良董事长作为舰船电气系统领域技术型专家,长期从事船舶配套电气的研制生产,主持研发的舰船配套装置曾获海军科技进步三等奖、综合登陆舰安全保障系统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 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型企业家。


(二)经营状况:营收与净利快速增长,盈利能力突出


公司近年来营收和归母净利实现快速增长。 2016年,公司实现营收3.68亿元,同比增长21.87%;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0.95亿元,同比增长20.62%。2017Q1,公司实现营收1.08亿元,同比增长27.54%;归母净利0.29亿元,同比增长30.52%。


公司盈利能力突出,2016年产品综合毛利率高达54.3%。 一来是因为船用产品相对陆用产品技术方案、生产工艺及技术水平等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二来是公司产品70%以上用于军船,军品更加注重环境适用性、可靠性、抗冲击性、电磁兼容性(电磁辐射低)等,且需要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研制,所提供的的船用电气设备为非标设备,体现出产品设计开发实力以及可提供综合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综合表现出突出的盈利能力。


2

行业前景:军船市场空间广阔,民船配套业向中国转移趋势明显

(一)船舶电气及自动化产业链

船舶电气及自动化产业链:上游包括钢材、电子元器件、传感器件、传动部件、驱动部件、电气原件等,基本属于竞争性行业,其产能和供应变化对船舶电气及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小;下游包括军船,商用船舶、公务船、海工等民船。

(二)军用舰船:海军正迎第三次造舰高峰,万亿盛宴大幕开启


1、航母编队体系建设加快海军舰艇建造

航母编队体系建设推动海军装备进入批量建造期。 我们认为,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走向远海护卫,打造航母编队驶向远洋已成必然。航母编队体系建设加快海军舰艇建造,海军将迎第三次造舰高峰。根据Wikipedia数据,近年来我国以导弹驱逐舰(052D)和导弹护卫舰(054A、056)为代表的大型水面舰艇正在进入批量建造期。

001A型航母下水标志国产航母序列开启建造,后续航母订单可期。 持续的订单是维持航母建造工业基础的必要条件。若航母订单中断的时间过长,航母建造的工业基础就会萎缩。例如,曾是航母建造大国的英国,由于二战后停止建造大型航母数十年,中间仅建造了3艘轻型航母,导致在建造新一代航母时,没有一家船厂能独立完成建造任务,而且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我们认为订单的维持是航母工业基础、人才储备的前提,一旦开启航母建造,可以想象,后续会有更多改进版的航母进行建造,我国海军的航母编队将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2、远洋海军打造万亿军船市场

2.1多重因素促使我国海军装备提速提量建设

地缘局势紧张成常态。 近年来,中国周边地缘局势日趋严峻: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愈演愈烈;美军在“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导下持续增加中国周边热点地区的兵力部署;菲律宾、越南则在南海动作频频;日本众议院强行表决通过安保法案,允许海外派兵;而台海局势亦或将随着未来的政权更迭再生波澜;朝鲜核试风波再起。面对云谲波诡的复杂形势,具备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海、空军是保障和平崛起和主权领土完整的关键威慑力量。

国防政策向海空军倾斜。 从《2004年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开始,空军和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及装备升级被列为我军重点发展方向,国防经费支出开始向空军和海军倾斜。2015年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延续了这一思想,强调解放军海军将 “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

远洋海军定位,海军现代化进程加速。 我国海军成立于1949年4月,至今发展60余年,期间海军战略随着国家总体战略的调整在不断发展。随着我国海军战略近年由“近海防御”转型为“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发展远洋海军、建设航母战斗群驶向远洋已成必然。 目前,中国海军的建设焦点仍以近海为主,但已呈现向远洋逐步转变的态势,未来将致力打造能在第一岛链外执行多样化、远航程、可持续作战任务的远洋海军。

2.2“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百年海军”,海军装备建设将持续投入

“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百年海军”,是军事界中一句老话,大意指出建设一支强大的陆军、空军和海军分别需要10年、50年和100年。其根本寓意是在各军种中,尤其以海军建设最需要文化、创新、技术和战争经验的历史积淀,必须进行漫长艰苦的建设、训练、创造和实践。 这句话也折射出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需要国家军费持续地投入。


1)国家军费持续增长,2017年突破万亿,强力支撑强大海军建设。

随着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变化以及国防战略的调整,我国军费支出近年来持续增长(2001-2017年间CAGR为13%)。2017年我国国防支出增速为7%左右,将破万亿大关(10212亿元左右)。高增长的军费是强大海军建设的强力支撑。

2)海军力量位处国防建设第一序列。随着海军在国家总体战略地位的加重,海军装备建设将获得持续性大比重军费投入。

美国先进经验指出,海军发展占据国防建设第一序列。 根据美国总统向国会提交的2016财政年度政府预算报告,2016年美国武器系统基础预算为1775亿美元,包括1077亿美元的采购资金和698亿美元的研究发展实验评估基金(RTD&E)。对于1077亿的国防采购项目,若按军种分类则海军占比最大,达到550亿美元左右,占据半壁江山;若按系统分类,则飞机及相关系统采购额最高,达到470亿美元,其次是船舶制造板块接近250亿美元。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强大海军护卫。 对于我国而言,一方面, 国家利益拓展主要在海洋 ,南海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油气资源储存量,堪称第二个波斯湾;另一方面, 国家安全威胁主要在海洋 ,中美在亚太地区出现一系列地区性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问题,美军在维护其太平洋霸主地位的同时势必会在海洋领域不断产生摩擦;与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在钓鱼岛、南海诸岛礁等地成为军事斗争目标的潜在可能性最大。因此,建设海洋强国,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作为国家发展战略。 海军在我国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将得到加重。


综合考虑我国目前海军实力较为薄弱、海洋权益问题突出、海洋安全形势严峻等多方面因素,参照美海军建设经验,我国在国家军费投入方面可能将向海军建设倾斜。


3)对标美国海军,我国海军装备规模仍需扩大。

对比中美海军舰艇规模和技术实力:根据Wikipedia数据,目前我国较美海军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仅有1艘航母还是作为训练舰使用,而美拥有10艘航母;核潜艇数量我国仅有14艘而美拥有69艘;我国有驱逐舰28艘而美拥有巡洋舰22艘、驱逐舰63艘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舰艇规模有待扩张、技术实力有待提高。更何况特朗普宣称要将美国海军水面舰艇数量从当前的276艘增至350艘。 因此,我国海军舰艇提速、提量建设,刻不容缓。


2.3短期更新换代+中长期编队建设,万亿盛宴大幕开启

我们从短期(未来5年)和中长期(未来15年)两个方面预测中国海军装备建设市场空间。


我们认为,短期(未来5年)内解放军海军将大量装备现代化舰艇,逐步淘汰落后舰艇。迅速建立现代化的海军作战力量,以有效缓解日益沉重的军事压力。


短期海军力量建设催生数千亿市场。 基于近年来我国海军舰艇建造情况以及未来保持“下饺子”速度的预期,我们估测,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将建造近100艘新型舰艇,总市场规模约合4000亿人民币。依照目前中国海军的发展计划和造舰速度,未来5年将是中国海军更大规模造舰浪潮的开始。



我们认为,中长期(未来15年内)海军或将组建4类针对性的海上作战力量,分别是航母联合攻击群、两栖登陆攻击群、远洋机动舰队与近海防御舰队。每支舰队由不同类型舰艇搭配组建,各自承担不同的作战任务。




中长期海军力量建设打造万亿盛宴。 假设到 2030 年,我国拥有 4 支以上航母编队,按照航母编队的配置,我们预测未来第5-15年我国将再建造近200艘新型舰艇,总市场规模约合1万亿人民币。我们认为,到2030年,拥有4支或以上航母编队的中国海军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海军的全球第二大海上作战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权益提供坚强后盾。 我们预测,综合考虑短期和中长期海军建设进度,未来15年我国海军新型舰艇建造计划将释放约1.5万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


根据各年度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的数据总结,舰船电气设备及自动化系统价值约占船舶总价的11%。 我们估测未来5年舰船电气及自动化设备市场空间在440亿元左右,年均88亿元。瑞特股份年军品营收2.5亿元左右(以70%占比计),仅占细分领域市场规模的2.8%。因此对于公司而言,军船领域的电气及机舱自动化系统业务发展空间非常广阔,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公司有望以技术+服务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三)民用船舶:中高端船型市场向好,全球性船配产业正向中国转移


1、中高端船型:我国造船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方向,市场空间有望打开

全球民船市场景气度不断下降:根据Clarksons数据,2016年全球新签船舶订单量2742万DWT,同比下降71.58%;全球性造船产能过剩:2亿吨的产能远大于1亿吨的实际需求;我国造船产能过剩更为严重,据工信部介绍,我国造船业还需削减30%以上的过剩产能。我国造船行业洗牌、格局重构、产能去除尚需时日,我们认为民船行业寒冬仍将持续。低附加值船型是我国过剩产能的主要表现形式,受民船行业影响尤为严重。瑞特股份产品主要面向中高端船型市场,我们对此作重点分析。

高附加值船型多指液化天然气船(LNG船)、液化石油气船(LPG)、液化乙烯船(LEG船)、汽车滚装船、超大型集装箱船、豪华邮轮等建造技术难度大、单船定价高的船型,因其具备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三大特点又被称为“三高”产品。

全球高端船舶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日、韩、欧洲等国家手中。 以LNG船为例,日韩在LNG船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2015年全球LNG船新签订单量35艘,其中27艘为17万方大型LNG船,主要集中在日韩的7家船企。以豪华邮轮为例,邮轮设计、建造技术长期以来集中在少数几个欧洲老牌船厂手中。2015年全球豪华邮轮手持订单量30艘,除日本三菱重工获得嘉年华集团2艘订单外,其余28艘全部由欧洲船厂获得,并集中在意大利芬坎蒂尼、德国迈尔和STX法国三个豪华邮轮建造集团。


我国已经具备部分高附加值船型的设计、建造能力,有望进一步开拓市场。 就目前我国船企承建的高附加值船型来看,我国船企已具备了设计、建造LNG船、LPG船、大型集装箱船、滚装船的技术实力,高端船型市场份额有望得到提升。


1.1 高端船型一(海警船):海域监管呈常态化,执法舰艇装备建造速度明显加快

公务船主要指海洋管理与执法部门所用船艇。 中国海上执法原有局面被称为“五龙治海”,即海洋局中国海监、农业部中国渔政、公安部边防海警、海关总署缉私警察、交通部海事局等5大部门共同治海,各部门所配执法船分别为:海监船、渔政船、缉私艇、海警船、海巡船。

但是,“五龙治海”的局面导致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分散,重复检查、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2013年,依据“大部制”改革方案以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海监、渔政、缉私与海警四支执法队伍重组新的海上执法力量——中国海警局,由此打造一支海洋综合执法队伍,以顺应建设海洋强国、改革海洋管理制度的战略需求。



我国海洋局势日趋复杂,大力发展执法舰艇装备迫在眉睫。 我国海域岛礁争端、海洋油气资源开采争端、海上贸易通道安全等问题十分突出,对我国海域进行常态化巡航监视的重要性凸显,因此亟需一支海洋综合执法队伍、一批执法舰艇装备来支撑、完善我国发展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重组中国海警局,对于海洋执法装备而言,无疑将迎来发展契机。

对比中、日等国海警船配置情况。 据美国国会山日报显示,中国拥有205艘海警船,其中95艘的排水量超过1000吨,有些是从军舰翻新而来的。日本有78艘,其中排水量超过1000吨的有53艘。虽然我国海警船从整体数量上对比日本占据优势,但是从3500吨级以上的大型海警船情况来看,日本有14艘相对我国5艘而占据优势(2013年数据)。此外,加上我国面临着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多国的海上权益纠纷,大型执法船队建设迫在眉睫。

据《简氏防务周刊》报道,我国大型海警船进入批量建造期,自2014年以来3500吨级以上海警船开始陆续建造,亦有多艘曾服役于中国海军江卫Ⅰ级护卫舰被改装为海警船使用。海警船市场空间被打开,据中船重工经济研究中心预测, 未来几年(2015 年以后),我国海洋公务执法船需求将达300-500亿元。


1.2 高端船型二(LNG船):国内巨大LNG消费量+进口量,带动LNG船队建设

LNG(液化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受到各国青睐。我国由于节能减排压力,煤改气政策推行,以及各类终端(燃气发电、城市燃气、船用燃气等)的需求增长,LNG有很大的需求空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逐年增长,2016年共接收787亿立方米,2006~2016复合增长率达到54.7%。

此外,随着我国海南、揭阳等地LNG接收站的建成投产,我国LNG接收能力将大幅提升,LNG进口量有望进一步增长。我国LNG进口主要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长期合同气,海运运输促使我国需要一支强大的LNG船队来保障能源运输畅通。


我国目前进口LNG采用的运输船大部分属于国际船东,受“国货国运”政策和运力需求刺激,我国自建LNG运输船队有望快速成型。 2014年交通部发文《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国内企业与航运公司达成战略联盟,即形成“国货国运”的格局。此外,在我国LNG进口量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在国际LNG贸易中的地位增强,进一步推动我国自建LNG船队。

根据安迅思数据统计,2016年我国进口LNG量为2615.4万吨,同比增长32.97%,我们考虑到我国LNG接收站投产即接受能力的扩增,预计到2020年我国LNG进口量将达6000万吨。按照每艘LNG船每年18个航次、单船6万吨运力计算,我国需要新增50艘(目前国内基数6艘)大型LNG船,再考虑到承接国外船东订单情况, 我们预计未来5年我国LNG船造船市场空间在1000亿元左右。

1.3 高端船型三(LPG船):化工原料需求强劲,带动国内LPG船舶发展

LPG(液化石油气)主要组分是丙烷和丁烷,有少量烯烃。目前全球化工、燃料等领域用LPG的需求强劲,以亚洲需求最为明显;再加上美国页岩气的发展带动LPG供给量持续增长,此外巴拿马运河的扩建将进一步促进美国和亚洲之间的LPG贸易,种种原因都将促进海上LPG船运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最终给LPG造船市场带来发展机遇。



全球LPG船队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我国承接LPG船舶数量较为稳定。 根据banchero costa预测,全球LPG船舶规模(以装船容量计)在未来几年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从全球LPG船订单分布来看,近年来我国承接LPG船订单数较为稳定,2015年我国承接LPG订单量13艘,占全球LPG船舶承接量的18.3%。

我国化工原料需求强劲,PDH项目密集投产将推动LPG需求大增。 在我国丙烯短缺,传统的“副产”、“联产”工厂丙烯产量无法满足国内丙烯衍生物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PDH(丙烷脱氢)项目密集投产,使得我国LPG需求量大增。2015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LPG进口国,共进口1230万吨,同比增长66.2%。LPG进口量的快速增长有望进一步带动我国LPG船舶的发展。



受益于LPG需求增长以及“国货国运”政策推动,我国自建LPG船队有望快速成型。 此前我国造船企业受制于LPG液罐设计和建造领域的技术瓶颈,在LPG领域鲜有收货,目前我国多个船企已突破相关技术门槛,且成功打开出口空间(江南造船自主研发LPG船击败韩国现代尾浦造船,与阿尔及利亚石油公司签订1+1艘13000方LPG船,成功拓展非洲市场), 我们预计未来5年我国LPG船造船市场空间在500亿元左右。

1.4 高端船型四(豪华邮轮):中国船舶工业最后一块尚未开发的领地

我国邮轮旅游市场近年呈快速增长之势,2005年我国乘坐邮轮旅游的人数只有5000人,到了2015年激增到111.21万人。但相对欧美等国,我国邮轮市场渗透率极低,2014年我国邮轮旅游渗透率仅为0.02%,而北美高达3.2%,欧洲也达到1%。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升级带动出境旅游人数连年增长,我国邮轮旅游产业将迎来快速增长。

邮轮旅游经济的快速兴起催生我国对豪华邮轮的建造需求。 2016年9月,南船集团签署2+2艘13.35万总吨豪华邮轮建造意向书,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豪华邮轮设计、建造之路。按照计划,首艘豪华邮轮将在2023年交付,考虑豪华邮轮建造周期长的原因, 我们认为未来5年有2艘豪华邮轮会部署建造,预计未来5年我国豪华邮轮建造的市场空间在180亿元左右。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民船行业寒冬仍将持续,我国低端船型市场仍将面临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困境,高端船型市场有望打开空间。 我们仅以上述的高附加值船型为例,预计未来5年海警船、LNG/LPG船、豪华游轮等高附加值船型的市场空间在2100亿元左右,所带来的民用高附加值船舶电气及自动化系统每年市场空间在46亿元左右。

2、全球性船配产业向中国转移,产业集中度提升是大势所趋

2.1 全球造船业进入转移第二阶段,我国船配产业正迎重大发展机遇期

世界船配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明显,我国船配业的发展机遇凸显。 我国已完成造船产业第一阶段的转移:低技术含量船舶的承接,成为造船大国。目前,造船产业的第二阶段,全球性船配产业向我国转移趋势十分明显:从全球船舶配套产品产值分布的演变情况来看,我国船配业产值占全球份额由2004年的4%上升至2011年的14%;从我国船配企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船配企业产值逐年快速增长,2005~2015十年间复合增速达到27.3%。


2.2 国家政策力推船配产业大发展,国产设备装船率增长潜力巨大

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配套产业是我国造船业的薄弱环节,也是造船业结构化改革的重点方向,受到国家政策高度重视。我国已推出系列政策推动船配产业的发展,总的来说,有3大发展方向: 1)完善船配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体系;2)提高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3)形成一批世界先进级的船用设备核心企业,成为世界主要船用设备制造大国。

在工信部等六部委印发的《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船舶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本土化设备平均装船率分别达到80%、60%和40%以上,成为世界主要船用设备制造大国。 然而,目前我国船配企业因全球性服务体系不完善、研制能力薄弱以及本土品牌竞争力差等远远,导致国产船配设备装船率极低。2009年国产船舶电子电气设备装船率仅为13.31%,自动化系统装船率仅为1.66%,且近年来装船率并无大幅增长。 我国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领域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空间还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此外,《计划》还指出产业集中度要大幅提升,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世界级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对于舰船电气及机舱自动化系统领域,分布着上百家企业,这些从业公司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规模普遍较小,行业集中度很低。要形成具有世界级先进的总装厂和船配企业,提升造船产业集中度是进行结构调整、打造品牌产品/公司的必要路径。

我们认为,船配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将率先、并充分受益于船配产业大发展。一是由于龙头企业技术实力行业领先,铸就的高壁垒将保障、维持企业接单能力;二是由于龙头企业有资金支撑建立、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巩固、扩大市场份额。作为舰船电气及自动化系统领域的龙头企业,并且该细分领域的首家上市公司,瑞特股份具备成为世界级先进船配企业的潜力,将充分受益于全球性船配产业转移趋势以及国内船配产业集中度提升。

3

公司发展:军民融合双向发展,成长空间巨大

(一)军品助力打造远洋海军,民品助力迈向造船强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