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书院
让读书像吃饭一样容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男星大仓忠义宣布结婚,女方已怀孕!公开信:我 ... ·  8 小时前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男星大仓忠义宣布结婚,女方已怀孕!公开信:我 ... ·  8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书院

每一次的自我否定,都是成长

中信书院  · 公众号  ·  · 2021-08-12 20:00

正文

| 君莫笑
转自 | 笔记侠

这十几年的时间,回头来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进了奥美之后,发现了自己的无知。
对我来说,奥美是我“真正的大学”,我觉得我在奥美、在广告行业学到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大学教育”。
在奥美,我“从本科读到了博士”,跟着一堆优秀的导师做了很多case (方案) ,然后明白了这个行业 一些 重要的道理, 也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人生成长、精进的认知。
而这些东西,哪怕换了行业、工作,对我来说,依然受用。

一、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文案 (copy) ,狭义来说,就是广告文案,是对一个idea的表达。但从广义来讲,我认为它是每个人的基本功。

我在《文案的基本修养》这本书里将“文案 (copy) ”定义为: 改变别人的看法或感受,以改变别人的行为,最终达成商业目的。

点击封面阅读电子书


一个“创意十足”的文案 (copy) ,如果无法达到目的,就是失败的。

也就是说,精准且有效地达成目标 (实现商业目的) ,是文案 (copywriter) 的基本功之一, 它不仅是某一个行业的从业者所要具备的技能,而是每个人在日常沟通、表达的时候都该有的一套思考逻辑。

就拿说话和写文案简单对比下,你会发现“语言” (口头沟通) 和“文字” (书面表达) 依然 存在不同。

你觉得一本书或者一些文字性的东西没有意思,不够精彩,你可以立马合上不看,花时间做更有意义或者有趣的事情。

同样,你创作的文案,让人阅读,也是在占用别人的时间,但是用户是没有义务要“读”你写了什么,你写得差劲,自然而然就没有用户看了。

然而,口头沟通一般不会这样,即使对方言语乏味,大多数人也不会当面指出:别说了,你讲得很烂,我不爱听你讲的话。

你去超市买东西,服务员也不会“挑”你:你这人说话怎么这么无聊,我不卖给你。

但是,写文案就需要你能精炼,但同时将事情说清楚。这就需要积累与练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弗里德里克·迈特兰德说: 简单是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第二,我刚做广告这一行时,有一位前辈跟我说过:写广告时间长了有一个后遗症,写什么东西都写不长了,你只能写很短的东西,因为广告往往只有30秒,15秒,甚至更短的时间。

作为文案 (copywriter) ,就要能“习惯”用最少的字符、篇幅来写出一个东西来。甚至你必须在“10个字”以内,吸引人,然后改变对方的认知和行为。

而评判文案 (copy) 的唯一标准,就是“达”,不管你写得多清楚,如果不能被受众、读者准确地感知到,人家看不懂,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或者没有领会到你本来希望他领会到的意思,那就不叫“达”。


这就需要文案能够不断地去观察,总结,优化,提炼,如此往复。

因为文案也要追求“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所以,文案会锻炼一个人的精准概括和凝练能力,这对于日常或是职场沟通和写作来说,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 各个领域和行业的高手,都有将复杂变为简单的能力。
此外, 创意不是靠丰富想象力堆叠。更重要的是回到本质,观察对象,掌握分寸,合理表达,解决问题。
最早我进广告这一行 (当时 我就20出头) ,是因为有人和我说:你这个小孩还挺有趣的,也许能写广告文案。
一开始,我自知什么都不懂,就买了很多书读,当时也不知道什么书好,就乱买。
团队里的一位前辈看到了,跟我说:这一行,看这种书作用不大,还是要多跟身边的同事学。 书要读,但是书不能代替每天工作中的学习,书能让你明白一些道理,但道理都明白,一出手却一塌糊涂的人,这一行里有的是。
理论是“道”,技巧是“术”。而“道”和“术”之外,还有个东西,叫“功”。

“功”是内在的,但也会有外在表现。“功”的外在表现是手劲,是分寸,是感觉。
举个例子,早年我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幽默跟嘴贱,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于幽默是没有伤害性的,嘴贱伤害性就很强。也许都说到了点子上,但是在表达的时候,方式不对,场合不对,时间不对,没把握住分寸,可能就成了“嘴贱”。
事实上,很多顶尖的“技能”都是不可言传的,它就是一股劲,是“功”。也不像武侠一样,大师按住你的脑袋说:我把毕生功力传给你。就成了。
我觉得,总归还是要不断去磨练的,慢慢去找感觉的。就像寿司之神捏寿司,他手里的“寸劲儿”,根本没法教给徒弟,只能靠徒弟自己去摸索。

二、否定自己才能成长,不做天才也没问题

做文案,第二件事就是要敢于自我否定。

否定自己才是成长。
从业多年,我见过不少“自嗨”的广告人。当然,这种现象,各行各业都有。用六哥 (《读库》主编张立宪) 的话说,就是: 观众早已退场,演员久久不肯离去。
但其实,真正做得好的广告人,基本上都是一个“自我怀疑者”。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这个行业的主要的作业方式。
因为讲到广告,每个人都在说创意。 但是,真正做创意的过程是,永远自我斗争,永远在自我否定,收到的不是自己给自己的掌声,而是一直在抽自己耳光——要时刻质疑自己,可能还不够有趣,不够好,不够精彩。

干我们这行,我们要想一句品牌的广告语,往往是想出几百句来,然后往下删。

比如,想出100句来,你就要往下打99个叉,要否定自己99遍,最后留一个。留的那一个有可能被别人再打叉。你就要再想100个,再打99个叉。
还有,我最讨厌的话就是“做自己”。

应该要一直“做更好的自己”,不满足于现状,努力活得更精彩才更重要。

所以,这一行挺难的,需要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坚持下来。
现在网上经常有一堆人骂:甲方特混蛋,挑剔得很。但我的看法是:如果接受不了, (可能) 就不适合干这行。
心态很重要,你不热爱你的工作,基本上也很难成事。相对天赋,热爱、意志力更重要。
当然,你要成为大师,那天赋必不可少。
什么叫有天赋?
我一直觉得,能做好文案的人应该是像狐狸一样的人,天生敏感,狡黠,甚至有一点“坏”。
换句话说,应该叫做“洞察力惊人”。而洞察很大程度上是跟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有关。
我自己现在有孩子,我观察到:不同的孩子,性格天生不同,而非受后天培养的影响。
所以,有天赋意味着能很细致地体察到他人的情绪或者想法的变化,全方位的感知他人。
其实,不仅仅是在广告行业,在各个行业突出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不正常”。
拿艺术家举例子,莫扎特是一个“正常人”吗?梵高看起来也不太“正常”吧?

还有王尔德,王尔德写的东西特别刻薄,我觉得绝对不是“正常人”能说出来的。
但这些艺术家或者文学家写得确实是好,一阵见血,直至内心。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ta们比其他人能更敏感,有着超越常人的敏锐和犀利。
我挺遗憾自己不是一个那么敏感的人。有时候我看一些小说,觉得真好,把人写得那么细致,那么微妙。我就非常惭愧,懊恼,因为我写不出这样的东西来。
所以,我并不是个什么一流的广告人,也没有做出来什么一流的广告作品。
尽管有人能做到100%,有人只能做到60%-70%,甚至只能做到30%或10%也没关系。

谁说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必须要把事情做到100分的?
就像文案创作,你写出来的东西符合大原则就好——文案能够实现传播目的,达成最终的商业目的。 不是非要成为一流人才才能混下去,街边小店的招牌也要有人写,不一定要找大师写。
我觉得自己没天赋,但也做了十几年,我觉得做得也还凑合。因为我觉得有趣,我喜欢它——痛苦,但我痛并快乐着。

三、尊重知识,尊重创意,尊重人

当年刚进广告这一行的时候,就有不少前辈跟我说:你们这一代人啊,没赶上好时候,广告这个行业已经快完了。
十多年后的今天,咱们看看现状。广告死了吗?好像还没有。广告变了吗?变了。
当下,跟其他行业相比,广告行业现在经历着非常巨大的挑战。
以往,广告行业都是某个创意人,是一种手艺,靠的是洞察力和感觉。前面我说过,洞察力和分寸感很难言传,更无法衡量。
但现在有很多新的技术出来,宣称好的创意都是可以批量复制的,是可以衡量的,那些“老工人”是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事实上,效果确实不错,没有虚假宣传。
所以,广告行业也面临挑战,很多方法、技巧,都会变。
我在《文案的基本修养》的序言里也说了:我写的这些东西,很有可能很快就全都过时了,至少是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替代。
但是,也有不变的。广告人应该在哪些地方努力,广告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些本质的东西,我觉得还是没变。

尊重创意、尊重知识、尊重人。
首先,创意是广告行业的灵魂,这些创意从哪来?从知识来,从携带这些知识的载体,人的身上来。

没有人,这些知识自己不会自我总结,自我优化的。同样,没有知识,人就是一个“废物”,产出不了创意。
即使是那些新的技术,也是知识。
人,获取知识,产出创意,这个逻辑是永远打不破的。
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媒介、技术和商业环境的进化,很有可能催生出广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那个时代,也许已在前方等待着我们。

作为人,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不管我们身在怎样的组织和团队,我们的思考、学习,还是要靠自己掌控。
也许,我们都要思考一下:不管从事哪一行,最宝贵的技能、素质、精神是什么?如何获得并保有这样的专业技能、素质、精神?如何让这些技能、素质、精神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创造价值?
的确,时代在变,大环境在变,但总有一些不变,或者变化极小的东西,你要去把握住,持之以恒,我相信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