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直在读《三命通会》,作者万民英前辈在其中提到他自己的八字是:
壬午 癸丑 庚寅 丙戌
经查万年历,这一天的阳历是1523年1月4日。
丑月应该是交入小寒之后,而一般每年的小寒是在阳历的1月6日,那么万老前辈的八字显然是错了,正确的应该是:
壬午 壬子 庚寅 丙戌
但我想,万老前辈是八字史上的一位巨擘,地位很少有人出其左右,断然不应该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后来请教对万民英前辈的作品有精深研究、校对作品等身的庄园先生,他提示我,
明崇祯末到清顺治初,有过一次大的改历,从平气法改为现今通用的定气法,而古代的择日体系和命理体系都是建立在平气法基础上的。
明朝末年,经过四十多年实测,引用西洋法数,编成《崇祯历书》,未及正式颁行而明已亡。清初,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把它加以删改并压缩,进呈清政府。清政府把它改名为《西洋历法新书》,并且根据它的数据编制历书,叫做时宪历。时宪历废除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据以确定节气的平气(恒气),正式采用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的定气。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
地球公转轨道,并非正圆,而是椭圆。地球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因此才有“近日点”、“远日点”;才有“开普勒定律”,才可能有“定气法”。
所谓平气法,是把一年的时间等分,每个节气相隔的时间是固定的。所谓定气法,是把太阳黄经度数360度平均分为24等分,15度为一节气。
平气法是平分一年为24等分,每个节气约得15.22日。定气法每个节气从约14.70日到15.74日不等。
太阳虽然在每个节气走过的角度是相等的,但太阳走完一个节气的日数是不等的,因此两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冬至前后太阳运动得快些,两节气之间只有14天多,夏至前后太阳运动得慢些,两节气之间达16天多。定气法能表示每个节气太阳所在的真实位置。
不同历法交节的时间不同,影响了八字月柱甚至年月二柱的排盘。
即如万民英老前辈的八字,按照平气法的历法,阳历公元1522年12月27日13时22分即交小寒节气,八字没有问题。
但是这样却产生了一个问题,《三命通会》以至《滴天髓》等明清命学名著中,所选用的八字案例,必然会出现因平气法或定气法而产生的分歧。哪一个更为准确?
个人以为,壬子月万老前辈的八字格局,似乎比癸丑月万老前辈的八字格局更为高强,因为前者食、伤强,杀也强,得庚日主坐下寅财通关,这与万老前辈功名显达、才华出众、骁勇善战、中年隐居、组建乡学、舍药施粥、寿至耄耋、流芳后世等等经历都相符,后者则伤、食克杀,却又遭杀生印星回克......
哈哈,说不清了,且放下吧。
拙作《全本校注增删卜易》在香港心一堂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由于合同要求,我本人不直接售书。有意购书者可通过以下出版社发行渠道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