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会自宗,释义改转
古今注疏三经,难以计数,然不依之为正依,不依之立净土宗。如慧远宗地论、智者宗天台、吉藏宗三论、窥基宗唯识,各会自宗,释义改转。
解释净土三经的人特别多,但他们并不是把净土三经作为正依经典。比如天台宗的人,《法华经》是他们的正依经典,他们怎么解释净土三经呢?是把净土三经解释得符合《法华经》的道理,而不是来建立净土宗的。所以,我们不能看到解释净土三部经就以为都是净土宗。
我曾谈到这个问题,净土法门、净土教、净土宗,这三个概念是有差别的。
下面举了例子,净影慧远、智者、吉藏、窥基这几位大师都解释过净土三经,但是他们的宗派不一样。
“慧远宗地论”,地论没有成为八大宗的一宗,只是学派上的宗,他的思想方向,是按《十地经论》来解释的。
智者大师以天台为宗,是以《法华经》为主的;吉藏大师是三论宗的,是龙树菩萨般若性空系列的;窥基大师是唯识宗的,他是玄奘大师的弟子。这些人解释三经,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各会自宗,释义改转”。
什么叫“各会自宗”?大师解经不像我们这么随便,不可能罗列拼凑,一定有不变的宗旨、立场和角度,这很重要,这才显示他是大师。比如这台摄像机,它的角度必须定好。如果另外放一台摄像机在侧面,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正面的就能看到我的正面,侧面的看到的就不一样。角度不同,对拍摄对象的展示就不一样。
他一定要按他的角度来说,他见到什么就说什么。他也要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不能随便动,这样讲出来的话大家才听得懂。依我们现在的说法,就好像坐标。比如测量房子,你在正面还是在侧面,都有个坐标点,从正面看,怎样描述这栋房子,从侧面又怎样描述。你不能在正面看,听到侧面的人说“有一个山墙”,就说“我怎么没看见?一定是你错了”,他也没错。“难道是我错了?”你也没错,只是角度不一样。
“会”,就是会归、交集点。“各会自宗”就是说,他要会归到他本身的立场、角度来解释这部经典,要会到自己这一宗。唯识的,就要回到唯识宗的立场上;天台的,就要回到天台宗的立场上。不管怎么解释,一定是这样的。不然就是不会解释,人家也看不懂,因为他脚跟都晃了。摄像机东晃西晃,能拍摄清楚吗?他一定要稳定地站在自己立场上,一定要有他的立足点。
什么叫“释义改转”呢?因为宗派立足点不同,所以解释的意义就会随着自宗的观点而改变、转移。正面的摄像机,如果把它拉到侧面来,看到的形象一定是改转的。所以,天台宗这么解释,唯识宗又那么解释,禅宗又有禅宗的解释,这叫“各会自宗,释义改转”。
净土宗的人,我们的立场在哪里?我们要怎么来看?如果依窥基大师,他是唯识宗的;如果依吉藏大师,他是三论宗的,你要学三论宗,或者以三论宗回向净土,可以依他的;要学天台宗,或者学天台教法回向净土,那就可以依天台宗智者大师。
2.选定三经,依教开宗
作为净土宗的行人,我们依什么为标准?专学净土宗,那依据谁?这些都依据不了,只能依据善导大师。
也就是说,诸师虽然都注解净土三部经,但不是净土宗;只有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这一个系脉才是净土宗。
比如《法华经》,从古以来非常受重视,但只有智者大师这一脉才称为天台宗。吉藏大师也解释过《法华经》,但是不能叫作天台宗。
诸师各有使命、责任,他们既然不是来开显净土宗的,当然没有必要依净土三经来确立正依经典,来开宗,他们没有这个观念,也没有这个任务。
昙鸾大师、善导大师就不一样了,他们有那种主观意识,也有那种智慧、慈悲,也有那种任务和使命,要开出净土宗;所以,就把净土三部经凸显出来,然后对它们的教理作详细的剖析,建立理论架构。
开宗立教不是小事情。佛对机说法,每一部经典都有它的作用,所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就像自然人的状态,你是人,我也是人,我们人格平等、人权平等。但是如果要构成一个国家,就一定要有国王、大臣等等,有职位设置、组织架构,这样大家才可以互相配合。
佛教这么多经典翻译到中国之后,都是独立的。怎样使它们系统化,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像国家的运行一样,各部经典之间不要有矛盾冲突,各在其位,这时候就要建立完整的宗派、系统的理论。这些开宗立教的祖师就用他们的智慧来完成这项任务,那不是简单的事情。
在净土三部经中,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好像国王,其他就是大臣、百姓,这样就形成一个组织。从昙鸾大师到善导大师,就有这种使命,他们也完成了建立净土宗的任务。
探究三经内在一体性之本质,选定三经作为修行根本依据的标准,即所谓“正依经典”。
这段话并不长,但是含义比较多。
所谓“探究三经内在一体性之本质”,这是指什么呢?是指昙鸾大师说的“即以佛名号为经体”,净土三部经以名号为体,他认为三部经的本质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解释不得了啊!非常高超,抓住了根本核心,是宗学理论建设方面的重大贡献。后面我们会详细分辨。
净土宗怎么能称为净土宗?为什么说昙鸾大师是净土宗的大师,是超一流的大师,而且是开宗立派的大师?
要建立净土宗,最基本的工作要完成。比如建房子,要设计图纸、打基础、建梁柱,最后才是装潢。装潢是很重要,但是和打基础的人比起来,他们的作用差距是很大的。
昙鸾、道绰、善导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是打基础,是地基、大梁、柱子,然后才能建立起净土宗的大厦。后来的大德祖师是什么作用?是住进去。房子早就建好了。怎么住?这里放一个沙发,摆设得更好住一点而已,他们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不懂,以为祖师都差不多,其实差距非常大。
“选定三经作为修行根本依据的标准,即所谓‘正依经典’”,就是前面引用的“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这是善导大师所开出的五种正行。这就是标准。这是善导大师所完成的,是别人没有的,哪一位都没有这样说,也不可能说到这个程度。
依之系统地开演出一宗之教理,即所谓“依教开宗”的,是始于北魏的昙鸾大师(476—542),而终成于唐之善导大师(613—681)。
这样,我们对这一脉相承法义的纯正性,就会很信服,觉得靠得住,靠得稳,其中有它必然的理则。
▍摘自《阿弥陀经归宗解》
(因编辑需要,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