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点击上方
"
证券市场周刊
"
↑
免费订阅本刊
激光雷达作为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随着中国厂商大规模放量以及对技术降本的持续探索,车载激光雷达成本快速下探,目前已经占据优势地位,业绩也有所表现。
自
2024
年
11
月
25
日晚间发布三季度业绩以来,中概股上市公司禾赛科技(
HSAI.Q
)的股价大幅上涨,从
11
月
26
日至
12
月
23
日,从每股
4.75
美元最高涨至
14.4
美元,累计最高涨幅超过
2
倍。根据三季报,禾赛科技三季度营收和毛利率均超预期,公司
2024
年三季度实现营收
5.39
亿元,同比增长
27%
,大幅超出公司管理层指引上限;毛利率超市场预期达
47.7%
,
GAAP
净亏损环比缩窄至
7000
万元。交付量方面,三季度激光雷达产品总交付达
13.4
万台,同比增长
183%
。
随着传统旺季的到来,禾赛科技指引四季度激光雷达交付量超
20
万台,对应收入接近
1
亿美金,毛利率超过
40%
,并预计四季度单季度
GAAP
净利润将达到
2000
万美元,同时预计
2024
年全年
Non-GAAP
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激光雷达厂商或将盈利拐点。
在电动智能车的科技浪潮中,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在重塑。新能源汽车将传统汽车产业价值链向上下游大幅延伸,其中,上游产业链延伸至动力电池技术和智能科技产业,下游产业链则延伸至终端消费者市场的零售、用户生命周期服务、电池回收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水平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竞争的新焦点。目前,智能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正在高速发展,从基本的车辆控制辅助到高阶智驾辅助,从简单的功能到向高度集成、智能化的复杂系统的转变,其功能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
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进程不断演进,高阶智能驾驶持续发展,乘用车的
ADAS
(高级辅助驾驶系统)逐渐升级。以中国市场为例,乘用车整体市场
L2
级及以上的智能辅助驾驶装车率提升显著。根据乘联会联合科瑞咨询发布的数据,
2024
年
1-8
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
L2
级及以上的
ADAS
功能装车率达到
66.6%
,同比大幅提升
21.0
个百分点。
ADAS
系统从结构功能上来看,可以分为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分别对应驾驶员的眼睛、大脑和手脚。感知是智能驾驶的先决条件,其探测的精度、广度与速度直接影响智能驾驶的行驶安全。感知层获取的数据可直接影响决策层的判断与执行层的操作,因此,汽车传感器又是感知层的核心部件。激光雷达作为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则在汽车感知架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智驾渗透率情况和激光雷达装机量的走势是相互匹配的。
2023
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的集中放量,与
L2
级及以上智驾渗透率快速上扬的节奏一致。车载端的应用将作为激光雷达的主力下游持续发力,未来激光雷达在乘用车端的搭载率将随着智驾渗透率的提升继续提升。
根据
Yole
预测,到
2027
年车载端将占激光雷达下游总份额的
42%
;炽识咨询认为全球车载激光雷达解决方案行业的市场规模则有望在
2030
年突破万亿人民币。
根据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指引,驾驶自动化分为
6
个级别,从
L0-L5
分别为应 急辅助、部分驾驶辅助、组合驾驶辅助、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目前中国自动驾驶应用主要以
L1
和
L2
为主,渗透率逐渐提升。自动驾驶迈向更高级别,激光雷达重要性在持续提升。中国量产乘用车自动驾驶等级正逐步从
L2
向
L3+
过渡,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
2022
年中国在售新车
L1-L4
自动驾驶渗透率分别为
24%
、
35%
、
9%
和
2%
;随着政策对
L3
、
L4
级自动驾驶的支持,预计到
2023
年,
L2
级自动驾驶渗透率将扩大至
51%
,
L3-L4
渗透率也将快速增长。激光雷达有望成为自动驾驶迈入
L4+
的关键,汽车之心表示,
2024
年激光雷达的车端渗透率有望突破
1%
大关。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分为两种,一种即以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为代表的路线,另一种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路线。纯视觉路线以摄像头为主导,成本较低,但由于摄像头精确度较低,对算法和计算能力的要求更高。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雷达类测距传感器融合方案精确度更高,尤其激光雷达性能表现优越,更低技术壁垒,成为自动驾驶与高阶辅助驾驶的主流路径,但由于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量产的成本高昂。不过,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激光雷达的价格已经大幅下降,并且机构指出,未来随着车企的大规模使用,成本还有望进一步降低。
在量产车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在成本方面有明显优势,在技术和数据方面存在较高壁垒。特斯拉已于
2021
年开始尝试取消销售车型上的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仅配备
8
个摄像头,总成本仅约
200
美元。
对比之下,激光雷达的成本就要高得多。此前激光雷达由于整体使用量较小,固定成本相对较高,整体价格较高,价格可达上万美元。近几年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乘用车激光雷达成本已经大幅下降。未来随着车企的大规模使用,激光雷达成本还有望进一步降低;同时,激光雷达成本下降有望进一步推动出货量增长,降价和出货量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华创证券指出,目前行业内逐渐形成共识,当激光雷达规模达到
10
万的量级,价格将降至
1000
美元左右。以法雷奥为例,
2021
年出货
16
万只,价格已经低于
1000
美元。随着技术升级带来的成本下降和激光雷达的需求增长,激光雷达的生产规模有望持续扩大。根据观研天下数据,激光雷达的平均单价预计将从
2021
年的
6500
元下降到
2022
年的
4550
元,预计到
2030
年车载激光雷达单价将进一步下降到
1719
元。
目前技术降本的成效显著。以速腾聚创
(02498.HK
)为例,
2024
年上半年,公司
ADAS
产品单价同比下降
29.46%
至
2597
元,主要是由于伴随公司产品芯片化、集成化的技术进步,以及量产规模的提升带来成本下降,使公司具备在保持毛利率的同时通过降价扩大产品应用范围的能力。在单价下行的背景下,公司通过规模效应的显著提升实现了毛利率的增长,
2024
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同比增加
9.67
个百分点至
13.55%
,其中
ADAS
产品毛利率由
-35.5%
大幅转正至
11.2%
。
上海证券认为,中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本土激光雷达厂也在各车企端持续量产上车;同时各类别的机
器人产品也在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