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扬是作家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塑造的人物,故事发生时,她
26
岁,从医学院毕业,被下放到云南山区。,与当地人结了婚,丈夫在蹲监狱。
从陈清扬独居起,她就被贴上了
“破鞋”的标签:男人满脑子都想占她便宜,女人把她当成绝好的谈资。。清白的她想尽办法证明自己不是大家口中的“破鞋”,却一直徒劳无功。最后,
她
既然无法自证身份,那就索性和男主王二踏踏实实的真正当一回“破鞋”。
王小波对文革时期荒诞的现象尤其是普罗大众的表现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民众把“生活作风”、“意识形态”等等当做武器,在毫无证据、仅凭主观臆断与外界传言就把种种罪名安在别人头上,并以此为乐,享受着“正义”带来的快感。
《黄金时代》并不是唯一一部群众进行讽刺与批判的作品。我们经常通过文字、图片、影视作品等等方式回顾过去一个又一个疯狂的年代。法国学者勒庞在专著《乌合之众》中对
“群体的
“非理性、极端化、低智商化”
进行了剖析与描述。
丹麦电影《狩猎》,则讲述了一位普通“好好先生”的生活,是如何在莫须有的谣言下走向毁灭的,生动的诠释了“众口铄金”这四个字的含义与力量。
当下,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表达观点、发表意见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民众的主要信息收发口。针对网民素质、网络暴力等等话题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公众人物对网民的感情则更加复杂:一方面,博取关注的方式变得更加便利;另一方面,自己也暴露在口水与笔头之下,个人感情、生活前所未有的透明。
在上周末的《饭局的诱惑》中,嘉宾陈汉典面对一系列网友提出的问题,当场直言
“网友真讨厌”。也许这话里面有几分玩笑,但一定也有真实情感的流露。
以“上帝视角”纵观全局的我们不止一次的感叹民众的无知、愚蠢与强大的力量。只是,批评他人很容易,每个人都倾向与自己是理性客观正确的;
而承认自己是“乌合之众”中的一份子,实在是很难。
没错,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只要你上过网,并曾在某个场合留下了你的意见、看法。
“讨厌的网友”这个身份,就可以说是坐实了。毕竟,我们在讨论“群体”时,又有谁有资格置身事外呢?
说句老实话,如果我是陈汉典,也肯定对
“网友”喜欢不起来,毕竟没有多少人喜欢将私生活暴露给大家看。而最能直戳网友
G
点的事情里面,公众人物的私生活肯定排在前列。
你家隔壁的老王出轨或者出柜除了他家人朋友还有你这个邻居之外没人会关心。可是,随便哪个明星离婚出轨的消息都能制造一场舆论狂欢
——
就拿林丹出轨这件事儿来说,他捏的哪里是赵雅淇的屁股,分明是引爆互联网话题的开关啊!
回过头看看《饭局》节目中提到的部分问题:
即使知道了这些答案,也不会让你我今天一顿饭多吃一碗大米或者少喝一瓶可乐,知道或不知道这些东西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八卦”这项技能可以说是写在我们的基因里。有科学家进行研究后发现,当人们在讨论八卦问题、阅读娱乐新闻时。大脑内会分泌内啡肽,使人产生麻醉、放松、舒适的感觉。吃巧克力会让人心情愉悦,也正是因为巧克力可以刺激内啡肽的分泌。
说白了,我们的“八卦”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换句话说,我们这些“网友”之所以招人讨厌的原因之一:
是我们都是为了自己爽而消费他人的自私自利的家伙。
当然,你可以将“八卦”这项因素推给外界与人体构造,但是“网络暴力”这口黑锅,着实应该我们来背。
冤枉吗?我觉得并不冤。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其实和几十年前戴着红袖章,挥着红宝书的热血青年没什么区别。《黄金时代》中,民众给陈清扬贴上了
“破鞋”的标签;
今天,我们不也是在用“五毛”、“美分”、“小粉红”、“键盘侠”、“绿茶婊”、“直男癌”标签化别人吗?更何况,也几乎没有人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而负责。
这种情况的发几乎是必然的。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从我们眼前掠过,我们的阅读习惯被改变了。媒体需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人眼球,信息得完整性与真实性得到了扭曲。而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也都是通过碎片化的形式所得到。
在种种情况下,不同看法的人被打上了一个个标签,没人在乎你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你有一句话和我看法不一致,我就要把你批判一番。
最要命的是,我们总是认定自己是正义的那一方。
2016
年
11
月
16
日,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遭到难民强奸。
而我在微博上,发现了这样的言论:
如果你单从这条微博来看,一个生活失意、充满偏见、教育程度低下的男性形象几乎要跳出来。
但是,笔者的这位同学性格内向、自小学习成绩努力,对父母孝顺,对朋友也算热情。
虽然这段话令笔者感到十分不适,但是说他是人渣?恐怕还算不上。
不过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是要挨喷的,比如这一位。
他被部分网友直接人身攻击,而他,还在用学过的知识给对方讲道理。
也有一部分网友,晓之以理的对情况给予说明:
这一段的回复,笔者同学显然理性了一些,但是他明显认为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
有关笔者的同学,在这里不做赘述。
总而言之,现在流行用三观正还是不正来评价一个人。说你三观正,那我欣赏你支持你;说你三观不正,意思就和
“滚蛋”差不多。
虽然,笔者同学的言论设置令笔者产生了生理上的不适感,但是笔者依旧很纳闷:
我们究竟能否从几条网络信息就全面判断他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否正常?
还是说:我们口中的三观正,只是对方和自己在某些问题的观点上一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