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读
跟着我,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一个人被困在底层的三大真相 ·  2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不想搞钱,才是当代人的成功秘籍? ·  1 周前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11 月 5 日,宜不切实际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读

小时候把人吓哭的魔鬼形象,你知道多少?

精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4-02 20:00

正文

芣苢荐读


魔鬼,真的存在吗?


弗洛伊德说:魔鬼只是集体幻想的产物,其基础是一种偏执狂的妄想,并包含了合理的幻觉。


但是,还有一种说法称:魔鬼的诡计之一,就是让人相信它并不存在。


荐读者:芣苢,精读君的小小伙伴。




与恐怖共舞——10分钟了解《魔鬼的历史》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于书啦圈(ID:shulaquan)

书啦圈——靠谱的人推荐靠谱的书


魔鬼是西方世界里极具想象力的重要形象,然而魔鬼作为文化形象并不仅仅意味着幻想、神话或者床头故事。


魔鬼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与医学、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诸多领域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它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个体命运以及文化前景的看法以及思考。


作者 :[法]慕尚布莱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Une histoire du diable

译者:张庭芳

出版时间:2005年6月

ISBN:9787563353545


书籍简要介绍


作品详尽梳理了从魔鬼登上历史舞台的12世纪至20世纪末的魔鬼历史,以及各个时期人们对于魔鬼的不同看法与想象。


魔鬼的历史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在纷繁的史料中追根溯源,探究这一文化符号背后的深层意蕴。


对于读者而言,探究如此奇趣的文化历史,也是对西方世界文化风俗的一种认识方式。



编辑点评


一、魔鬼观念逐渐形成


尽管魔鬼的诸多要素一直存在着,但完整的魔鬼形象的出现,是在中世纪后期。魔鬼观念的形成与基督教的发展以及由此展开的宗教斗争有着直接关系


(一)12世纪前:在12世纪之前没有具体的魔鬼理论,魔鬼的描述存在于不同地区人民不同的信仰体系中。


1.魔鬼的善恶属性是难以分辨的。大多魔鬼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恶魔形象,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体现不同地区的风俗与信仰体系。


2.魔鬼在民间传说里无处不在,没有系统性,缺少秩序感,因此魔鬼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


(二)13世纪:哥特艺术中的魔鬼是徘徊在滑稽与恐怖之间的中庸形象。


(三)14—15世纪:魔鬼的负面和神秘的特征逐渐鲜明。魔鬼特征的强化与基督教会以及政治权力对社会控制的加强有关,即以魔鬼恐惧作为威慑形成严格的社会伦理。


(四)16世纪:与魔鬼相关的巫术观念大行其道,巫术的兴起意味着基督教会与民间宗教力量激烈的权力竞争,双方都试图将宗教意志施加在民众身上。


(五)16世纪末到17世纪:随着宗教改革的开展,具有新教文化特征的魔鬼文化在德国广泛传播,人们对于魔鬼的恐惧不断加强。



二、魔鬼观念的兴盛,及互相交织的文化观念


魔鬼形象的形成以及兴盛并不是孤立事件,其形成与当时人们对于身体的观念相互渗透,并且这种渗透关系对当时的文化现象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魔鬼与身体观


魔鬼理论的变化与身体的学术观念息息相关。感官运用和自我控制是人类的理想,也是虔诚生活的必要态度,同时也成为了异端被惩罚的理由。医学、刑法、宗教与道德都对感官以及性的问题设置了重重限制。


1.女性的身体与魔鬼紧密联系。女性脆弱易变,是造物的阴暗面,比男性更接近魔鬼。


2.性的禁忌与女性的身体密切相关。


1) 世俗、城市以及皇权对臣民进行规训的第一步就是对性的控制。


2) 男女关系问题影响世俗与宗教政权。对待人体的男女双重标准以及女性的弱势,让对女性身体的监管更加严苛。


3.处于转型时期的欧洲学术文化对身体与魔鬼的看法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嗅觉比视觉遭到了更严厉的监控:文化的想象让可怕的气味与魔鬼联系在一起。


(二)魔鬼与文学


魔鬼文学及其读者群体的出现意味着以撒旦的象征形象为中心的统一文化观念逐渐形成。魔鬼观念促成了当时社会的罪责概念,即人是有罪的,必须服从道德与宗教的训诫。



三、魔鬼观念逐渐衰弱


衰弱意味着魔鬼恐怖的力量随着神学信仰的衰退而逐渐失去外在强制的效力。外在的魔鬼逐渐转向了内在的魔鬼,魔鬼依旧潜行在人的心灵之中


(一)18、19世纪:魔鬼的形象依旧占据欧洲人的想象世界,但已不再是严厉的宗教教条,而与知识、文化、社会运动结合在一起,魔鬼形象成为文学题材。


(二)20世纪:魔鬼继续延续着内向化的道路,但是其影响力在欧洲大陆和美国产生了一定的差别。


1.魔鬼形象融入了美国的大众文化,成了极端快乐、完美生活的戏谑隐喻。同时,美国对魔鬼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恐惧感,既来自于各种激烈的社会矛盾,也来自宗教上的清教主义思维。


2.由于欧洲教会能够制约魔鬼的传统以及几个世纪以来魔鬼力量的冲淡,欧洲对魔鬼的恐惧心理已经逐渐淡化,注重对逐渐内向化的“恶”的探索。



四、魔鬼兴衰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魔鬼的兴衰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与当时欧洲的政治与宗教状况紧密联系魔鬼观念的潜在意义是欧洲内在的共同体愿望


(一)魔鬼的兴盛:代表着欧洲同一性,笃信上帝,而上帝是人类命运的唯一掌控者。


1.宗教与政治在魔鬼想象方面是相同的,它们共同催生出严厉的社会规范,涵盖生命的所有时刻和所有阶段。


2.上帝的严厉监督之下,在土地上四分五裂的欧洲形成了精神领域的强制同化。


3.撒旦强硬的形象强化着上帝铁面无私的形象。


(二)魔鬼的衰弱:则是欧洲人逐渐摆脱了对可怕魔鬼与恐怖地狱的想象。


1.宗教色彩化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逐渐摆脱了宗教象征体系的控制力。


2.启蒙主义的新乐观主义思想毁灭了魔鬼的悲剧形象。


3.魔鬼形象逐渐从信仰体系转向了文学的想象领域。魔鬼由恐怖的生命形象,逐渐转向内在象征,即人的身上都会具有“恶”的潜质的象征。



结语


这是一部充满奇趣而非如其标题一样“恐怖”的风俗史。魔鬼作为我们无比熟悉的文化形象,其实也是我们全然陌生的文化符号。


如何给予魔鬼一个明晰的定义,魔鬼形成及其兴衰有着怎样的因缘际会,魔鬼又是如何呈现不同时代的人们的世界观,这部历史会给你一些恰如其分的解答。


↓点击直达200人共学的成长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