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当中国确定要进行市场取向性改革时,面临着怎么改革的问题,当时体改委成立了一个部门就是国外经济体制司,通过比较全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来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策略安排。最终中国选择了渐进式改革,对金融体制改革的两个命题进行拆分,但问题是应该怎么分开?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中国的选择是先建立独立财政的金融体系,继而在这个体系中,让金融机构获得商业化目标,这个构成了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
从1984年中国开始建立典型的双层银行制度以后,中国金融体系才开始发展,当时有了工农中建。随着这些银行的发展,有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像证券、保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监管体系也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从证监会到保监会,再到2003年成立的银监会,中国形成了完整的金融体系,同时监管体系也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特色——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以2003年银监会成立为标志,中国建立了独立财政的金融体系,但是这个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机构并不是商业导向。
当时工农中建都是专业银行,是专业分工的,并没有商业导向,所以在93年金融体制改革中,要做真正的商业银行是中国改革的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终于在2004年中国金融体系建立以后开始付诸实施,2004年1月1日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为代表进行股份制改造,然后在海外上市,利用市场机制来约束银行,使它获得商业化运营目标。
从2004年到2012年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进行了机制再造,主要过程包括:
第一、重新清理了资产负债表。第二、为了商业目标的可持续,对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此外,银行还在海外上市,利用国外更为严格的市场机制约束,确保银行法人结构得以持续。
第三、商业性的金融机构离不开监管,但监管不能依靠内部行政部门,而要靠外部监管。
银监会等三家监管委员会都是准政府的事业单位,不是政府部门,他们利用技术标准比如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进行监管,而不是行政权利。
2002年时,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4%,坏账率20%,按照巴塞尔标准来看,所有银行都处于技术性破产的边缘。但经过改革,中国不但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金融改革的第二步非常成功。
在成功的改革过程中,中国的经验是什么?渐进式的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是分步走,在分步走的过程中,
中国有一个特色——双轨,在计划一轨旁边有第二轨——市场轨,不断的由一轨变二轨,再向市场经济过渡。
这个过渡的过程中,控制过渡速度和推进改革两个方面都需要充分监控,而监控的核心是政府。中国在政府与市场经济之间找到了平衡,这个平衡就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双轨不是稳定的经济体制,双轨的核心问题是双轨间的价差,价差是腐败的来源,如果有权力可以把资源从计划轨导入市场轨就会带来收入,这会威胁政治制度的稳定,因此必须要加速过渡。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始终存在双轨现象,从80年代倒卖生活资料,到90年代生活资料双轨消除了以后,开始倒生产资料,倒钢材,后来倒贷款等等。现在中国经济依然有双轨的现象,微观层面表现为国有、民营,在市场上就表现为国有企业有更优惠的金融资源的来源,而民营企业更难获得金融资源,就是融资难融资贵,这是价格的双轨。在汇率市场上也有双轨,比如说境外人民币汇率和境内人民币的汇率定价机制不同,处于两个轨道。
因此,改革正在落实,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按照市场导向的方向不断深化改革,不能停留在此处。
尽管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改革的任务还是任重而道远,只有持续推进改革,继续深化改革,中国才能走向大国大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