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袭,科学应对是对党委政府决断力和执行力的一次大考,是对城市协同能力的考验。长春交出的答卷如何?在过去的48小时内,笔者在各个核酸检测点寻找答案。
长春市正在与疫情赛跑,哪怕寒风再凛冽,这场比赛也必须赢。
截至21日24时,长春市累计检测3774317人,已出结果2619480人,均为阴性。
从核酸检测地区排序看,长春市先把焦点对准重点区域,范家屯在1月16日即完成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绿园、二道、宽城于1月18日开始。随后,其他区域的核酸检测有序推进。
全市设立3011个采样点位,14800名医务人员参与采样工作。而采样点除了医护人员,帮助居民解答问题、采样前与组织居民提前登记、在采样点维持秩序等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来完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市直机关党工委打响了“志愿团队第一枪”,下发“关于组织市直机关志愿者下沉社区一线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市直机关81个单位党组(党委)采取自愿报名、优中选优的办法征集市直机关党员志愿者队伍。18日下午13时到15时,仅两小时,2183名市直机关党员志愿者队伍组建完成。18日20时前,2183名党员志愿者完成核酸采样,19日清晨,检测结果正常,党员志愿者们立即投身一线,协助社区开展登记居民信息、解答居民疑问、运送生活物资等工作。
与此同时,各县(市)区、开发区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也都下沉一线,早7点到晚10点不间断的工作,确保检测工作安全、平稳,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作为一名党员,在群众需要我的时候,责无旁贷。”第一次学会了穿防护服的一名志愿者说,这是真正的在服务群众一线,和群众面对面,心里更多的是一份踏实,还有一份感动,感动于群众的理解和配合,感受于医护工作者的不容易。
这不仅是长春速度
,更是长春温度。
从1月11日长春公布本轮本地首例无症状感染者以来,对于每个市民来说,经历大致一样:从紧张到逐渐心安,每天关注着疫情的变化,接收着来自各方的声音,权威发布越来越及时,社区网格长在群时解答着各种问题,小区群里开始组织扫码登记、定时定点参加核酸检测,科学有序的组织与安排,让更多的百姓开始心安,也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防控之中,少出门、不聚集再次成为大家主动的选择。
可在这背后,是深夜里全市指挥系统那一盏盏通明的灯,是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不分昼夜的工作。
在二道区一个机关单位微信群里,“我要报名”、“我是党员”……大家踊跃报名支援社区。在那一刻,没有人思考危险是否离我更近了一些。在这座最具人情味的城市里,暖流永远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态度决定效果,二道区共有2750名机关干部与学校志愿者迅速下沉到一线。其中,仅二道区教育系统就500余人奔赴各个核酸检测点位。
19日17时,在同康社区检测点,由于检测点在选址时对场所的通风有明确的标准,所以检测点保暖设备只是临时的采暖炉,体感温度很低。笔者到达这里时,一位志愿者正在往掌心放上放热帖,“膝盖和掌心都放上热帖,就暖和了。”这位志愿者边把热帖递给身边同志边鼓励说,“确实冷,但不能因此耽误工作,晚上下班来检测的人多,我们提前做好准备。”
当这群身贴志愿者标志的志愿者准备妥当走向岗位时,警戒线区隔出的排队区域人慢慢排起了队,他们指导着大家有序排队、登记、检测。群众们并不知道,这群党员志愿者刚刚下班,他们还没来得及吃晚饭。
19日21时,高格蓝湾附近检测点,来自二道区残联、二道区财政局、二道区公安局、赫行实验学校的志愿者,加上社区工作者近30人还在现场工作着。“我们是今天第二班岗,白天正常工作,下班后立刻过来,晚上5点工作到11点。”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大家没有怨言,都很积极,单位也都提前对我们进行了相应的培训,我们是有备而来,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厚厚的防护服,布满雾气的护目镜,挡不住工作的热情,现场各单位人员分工明确,登记,引领,提醒群众排队站位距离,分派物资……
此时,二道区妇联负责人来到了检测点。她说,“这场工作中女同志付出了很多,我们妇联也都全员下沉工作一线,我正在巡访女同志占大比重的核酸检测点,希望给她们送一些温暖,给一些鼓励,帮一些忙。”这是她当天走访的第6个检测点,此时墙上的时针已经走过了22时。
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坚守,温暖着每一位前来检测核酸的市民。“感觉很好,不紧张,他们都很耐心。”带着两个孩子一同来检测的市民穆女士说,“来检测前还是有一点担心,但进来以后听到他们细致的讲解和检测时的热情态度,再看到现场这么专业的防护措施,我们就很放松了,孩子也很配合。”
“以前觉得白衣天使很伟大,但离我们的工作很远。”某局机关一位科级干部在现场这样说,“但等到我们真的穿上这身防护服,责任感油然而生,我为我们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感到骄傲!”
在志愿者的队伍中,除了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还有一群志愿者,他们是主动到社区要求参加志愿服务的年轻人。
2001年出生的孙佳琪是一名在新疆某大学就读的大二学生,两个月前回到了位于二道区青河社区的家里。在青河社区检测点位的门卫室,她负责协助查登信息与分配物资。
“我是志愿加入的,学校要求大学生要有社会实践活动,正好我在家没事,看到社区缺人,就志愿加入,帮助大姐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腼腆的孙佳琪很低调,她认为这很正常,但她在工作时却不“低调”,看到活儿就要抢着干,几天下来,社区大姐姐们都很喜欢这位小妹妹。
我们无从统计这种来自社会的志愿者在全市有多少,但能够看到在这场没有跑道的竞赛中,每一个长春人为之奉献的精神内核。
社区工作者,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与百姓直接接触的人。在这场全民的战“疫”中,他们的工作量可想而之。翻看每一个社区的工作群,都能感受到“精准”服务的声音。
像所有社区一样,刚刚组建成立10个月的二道区青河社区也有一个工作群。在社区书记苗丽的手机里有这样一幕:19日当天最后一条工作信息的发布时间点是20日凌晨3点50分,20日早晨第一条工作信息是6点39分。几乎连轴转!
除了专业精神与辛苦敬业,还可以看到“长春精度”。
精确至楼宇。在整体检测工作的落实上,二道区以“三长联动”机制,发挥“三长”作用,以社区网格发动群众解问答疑、现场指导,抓好全过程人员管控,强化社区与小区、社区与楼栋、社区与单元的联络。为避免居民等待时间过长,错峰到采样点,二道区精确到楼宇,分期分批组织居民到现场,防止出现人员在采样点聚集等情况。
精确到了每一户。20日上午,青河社区一位工作人员给一户刘姓居民打电话,通知其隔离。居民初始并不理解,工作人员用温暖的话语劝解,该居民从最开始的“坚决拒绝”到最后的“服从分配”……这位工作人员的嗓子已经沙哑。
同样在这里,一组身披全套防护服的四人小分队从青河社区检测点位出发,他们的目标是附近一个小区。“所有不能到检测现场的卧床老人,还有小孩子,我们会上门提供检测。”带队负责人数着楼栋号与房间号,“上午我们在这个小区要走17户。”一行人在寒风大雪中打着电话,然后乘电梯敲开了居民家的门,居民都很配合,工作进展顺利。
相比与城区的社区,农村地区防疫能力和医疗条件相对不足,留守老年人和儿童较多,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二道区苇子村,农村基层工作者的工作量更是满负荷运转。二道区苇子村疫情防控人、妇联主席王晓丽说,“今天要走63户,上门提供核酸检测。”
笔者驱车跟随这组农村战队,从下车敲门,到了解情况,
再到登记取样,每户人家用时至少要5分钟,遇到有智障问题的老人,说服劝解的耗时要更长,有些甚至超过20分钟。
20日下午的风雪很大,防护服很兜风,下车每走一步都要额外付出一分力气。他们全天算下来最少要走5小时以上。尽管农村晚上休息早,但这个村的核酸检测点位在20日当天仍工作到22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