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昊
著有《大国诸城》致力于国家与城市战略
公众号
ID
:
Luotianhao99
罗天昊国与城
原文主体部分发于2011年《大经贸》杂志
2018年10月复发公众号“罗天昊国与城”
现根据时势、结合中央文件修订再发。
粤港澳,沧海笑。
今日,中央下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四大定位,即: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合作的示范区。一直筹谋和争议了三十余年的纸上宏图,终将变为现实,引起举国关注。
国家领袖称“这个地方搞好了不得了”。
北雄安,南大湾,成为中国战略双子座。
数十年的历程,使粤港澳承载了众多的希望与重责,罗天昊认为,在国家层面,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实现九大战略使命。
1
成为中国崛起的先锋
大国崛起,一马当先。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
11
个城市,它们是: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土地面积
5.6
万平方公里,官方公布的人口近
7000
万,是中国最繁荣富庶的区域。囊括了中国五大城市中的三个。六大“制造业王国”中的两个。
就实力而言,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三,仅在纽约大湾区、东京大湾区之后。
2017
年
GDP1.58
万亿美元(
10.0594
万亿人民币),几乎等于一个韩国的经济总量,可谓富可敌国。其中,深圳经济总量为
22438
亿,跃居中国第三大城市,超越广州和香港。
未来已来。
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当下排名第三,但是发展速度达到
7%
,远超其它两大湾区。按照当下各自发展速度,大约
5
年之内,就可以超过纽约大湾区,保守估计,十年之内,将超过东京大湾区,加冕全球第一大湾区。
与此同时,
2017
年,中国
GDP
达到
82.7
万亿人民币,占全球比重约
15%
,仅次于美国,是英法等六国的总和。
2017
年,特朗普推动美国减税,预计资本和产业将部分回流美国,美国的经济增速将达到
3.5%
左右,纵使如此,若中国经济增速保持
6.5%
以上速度,汇率大致不变的话,大约在十年左右,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
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粤港澳成为全球第一湾区,二者合一,与国家共振。
在此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当大国复兴的先锋。
2
振兴非珠三角,为共同富裕作出表率
卧榻之侧,不容酣睡。
粤港澳是中国最繁荣的地方,但是,繁华之地的边上,却是一块贫穷之地。
当下中国的最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
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贫富分化是中等收入陷阱之因。阶层分裂是国家动荡之因。共富是对中国的巨大挑战。
广东
雄踞中国第一经济大省长达
29
年之久。
实力强劲,整体富裕程度也领先全国,但是,
区域之间的差距,却成为广东最大的短板。
广东人均
GDP
高达
12009
美元。但是,广东各个区域差距巨大。
GDP
最高的深圳达
22438.39
亿,最低的云浮市
863
亿,深圳是云浮的
26
倍。
2017
年粤东西北的
GDP
占全省比例为
20.3%
,比上年不升反降。
在广东
21
个地级市中,有
12
个地级市的人均
GDP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类似中国与广大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区域贫富差距最大的广东若可实现相对均衡发展,必为全国树立榜样。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
10
万亿,人均
GDP
也遥遥领先全国,
粤东西北咫尺之隔,决不可坐视。可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尽早帮助粤东西北崛起。
深圳在汕尾建立飞地
,截解决了深圳土地短缺之困,也可实现共同富裕。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罗天昊认为,共同富裕,全面振兴,粤港澳大责难辞。
3
划分势力范围,实现协同发展
从
1983
年港珠澳大桥动议,到今天大湾区规划出笼,整整耗时
35
年,其中一个隐痛是:粤港澳三地都有强势城市,都争当龙头。粤港争雄,深广争雄,多重竞争。此外,还有两种制度,两个特区,三种关税,横琴前海两个自贸区。是全球最独特、最复杂的湾区。
大湾区要崛起为全球第一,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
也在于内竞争的有序
,为此,
重构大湾区列强之间的竞争关系,划分“势力范围”,并重新定位各个城市,
是大湾区的重大战略使命之一。
深港竞争,近年日盛。深圳的经济总量
2017
年已超越香港,高科技产业遥遥领先,且金融势头强劲。香港被产业空心化困扰多年。但是,香港是座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其开放的市场、完善的金融以及国际港口,均无可取代。是国际资源进入内地的桥头堡,也是内地利用国际资源的中转站。
广深与北京上海不一样,不仅要发展服务业业,也不能放弃制造业。深圳近年房价狂飙,非未来之福,华为已经迁走,不可后效。广州铁路和航空枢纽无可替代。同时还是中国南方的商业中心。
在制造业领域,东莞、佛山的竞争不可避免。佛山本土经济强劲,欲成国家制造业中心,东莞客卿经济强劲,欲成先进制造业中心,未来预计各自都会中和产业结构,内外兼修。
其它如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也均主要在制造业领域发力。西线的江门和肇庆,还是大湾区面向大西南的通道。
大湾区需要达成两个协同:区域协同,管理与制度协同。
区域协同关键:既全面崛起,又各安其位。
粤港澳大桥建成之后,
珠海等西线崛起已成必然。补齐大湾区短板。
改变东强西弱的格局。相对均衡。以为
港深广为主轴,东西两侧为两翼,全面崛起。
制度的融合是大湾区协同的重要战略使命。两大特别行政区,两大特区,三大国家试验区。如何合作,如何竞争,理顺关系至关重要。
香港和深圳、广州金融产业各有优势,三地可借鉴旧金山湾区的经验,
联合打造全球性金融中心,为技术创新和创业造血。
同时,粤港澳处于中国产业链的顶端,共同引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大责难辞。三大服务业中心和佛山东莞等多个制造业中心,将大湾区打造成
全球创新中心之一,全球综合产业中心之一,全球制造业高地之一,
粤港澳必雄峙天东。
在实体经济领域,粤港澳需要更多华为,比亚迪,美的。
在虚拟经济领域,粤港澳需要更多腾讯,需要自己的百度和阿里。
4
再造港澳,感召台湾
港澳回归,一国两制。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粤九城实力最强大,发展最快,但是目前经济水平和国际化深度,社会治理完善程度,不及港澳;香港经济总量第二,整体发达,但是增速减慢,社会信心近年不足。澳门经济总量小,但是经济繁荣,社会生机勃勃。
关键问题是,港澳回归之后,还香不香?
国家统一,大业未成。大国崛起,美梦残缺。
港澳回归之后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台湾的民心。
所以,
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之一,是要再造港澳,感召台湾。
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善治,民心振奋三合一。
尤其是香港,需要借助广阔腹地,尽早重朔竞争力,同时,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便利的金融体系,国际开放体系,为大湾区所用,实现共荣共生。
罗天昊认为,港澳繁荣,统一台湾更具道义。
5
带动大南方,打造泛珠战略腹地
泛珠三角,筹划多年。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
9+2
”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
2017
年
GDP
增速前四位贵州、西藏、云南、重庆均来自西南。贵州增速超过了
10%
,云南
9.5%
。
大湾区的西部,比如肇庆等地,是粤港湾大湾区与大西南的通道。水路可达出海口,航空共享,未来高铁时代,更是连为一体。
在国内,中国正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大转移。未来,大西南应该成为粤港澳的产业转移腹地。
西南诸省区获得大发展,粤港澳获得大后方。
当下,云南,广西,贵州等地,来自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占比最高。以贵州为例,在贵州引进的产业中,
来自大湾区的投资,竟然占比达到四分之一以上。
TCL
、万科、华为等大批巨头进驻贵州。
作为广东北进第一站,湖南承接的产业转移中,大湾区也是第一。福建与广东之间,亦互动频繁。
华中将超越京津冀成为第三,大西南将超越东北成为第五,
大湾区带动的区域,足以成就中国经济的大半壁江山。
6
形成产业落差,辐射东盟,落实“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宏伟蓝图。
其成功需要实现资金、技术、产业、人才,文化“五流归一”。核心是产业流。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流,主要涉及东南亚和非洲。
破局在东南亚。
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2017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为超过5000亿美元,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前五位中有四位是东盟国家。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体仍是顺差。通俗地讲,东盟与中国做生意,中国赚钱更多。
目前
中国与东盟之间部分产业同构,产业落差小,也就无法产生互补性。
都处于产业链低端,都要抢欧美出口市场,竞争性大于合作性。
产业错位至关重要。关键即在于中国率先完成产业升级。
如中国实现产业升级,既是亚洲大国,亦是产业强国,合二为一,成为亚洲无可争议的领袖。在经济上,东南亚可借助中国的技术,中国庞大的市场,可以容纳众多国家的制造业,
产业互补后,中国可将东南亚变为自己最大的战略腹地,并造福于东南亚。
辐射东盟,落实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当仁不让。
7
中国产业升级的先锋,国内产业曲线的U口
全球制造业四大梯队:第一梯队美国;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国家,包括英法德、日韩;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包括中国;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亚非、拉美等国。《中国制造
2025
》计划十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进入第二方阵。
罗天昊认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粤港澳大湾区是战略主体。
中国广阔的大陆正进行一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东部产业纷纷北上和西进。中部和中南部大陆腹地崛起。未来将形成一个U形曲线产业结构,
东部沿海地区将成为研发和高端产业核心区,成为U口。
以北京为代表的国家高精尖制造业,技术最顶尖,但是
总量小,只适合搞基础研究。深圳、
佛山、东莞、中山等,均为中国制造业重镇,未来应成为
中国大众制造业的高端制造业中心,
辐射广大内陆腹地。
服务业转型,大湾区也责任巨大。
大湾区有
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四个三产发达的城市
,港澳服务业比重,都超过了
80%
,论融资便利和自由,香港甚至超过北京,澳门则是唯一开放赌场的地方。广州和深圳,也是中国的大陆的四大城市之一,信息、传媒,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发达。
8
中国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四大创新中心
大湾区的另一个使命,是成为中国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创新中心。
经济创新中心首当其冲。
大湾区不仅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市场经济最完善的地区,在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之机,大湾区需成为新的经济模式的创新者。这也是国家对广东寄予的三大厚望之一。广东的投资占比相对全国最低,内生发展动力强,质量高。
大湾区已经培养出了美的、
TCL
,格兰仕、比亚迪等
本土传统巨头
,诞生了中国众多产业领域的王国,家电王国,家具王国,陶瓷王国,电子王国,计算机王国等。雄霸传统产业。
也培育出了华为,华大基因,大疆无人机等
技术强势产业。
2017
年,
深圳的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
67%
。国内第一。
整个大湾区,在产业升级方面亦领先全国。大湾区同时拥有腾讯、网易等
新兴产业
;以及招商银行,平安保险、顺丰快递等
金融和服务业巨头
。
粤港澳大湾区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高新产业
三大领域全面称雄。拥有全球最完整最丰富的产业链。
未来,深圳和香港、广州三大中心城市,以及东莞和佛山两大强势制造业城市,
一起打造中国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
加冕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也是大湾区的目标。
2012
年
~2016
年,粤港澳大湾区历年发明专利总量依次为
61764
件、
71037
件、
103610
件、
155074
件和
193712
件,增幅分别达
15.01%
、
45.85%
、
49.67%
和
24.92%
,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增幅达
213.6%
。
发明专利数量已超越旧金山湾区。
大湾区是
高科技公司、热门创业公司、顶级制造业企业和一流大学的聚集区
,未来应以
广深为龙头,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并且并借鉴香港金融的国际化体系,为湾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
社会和管理创新,大湾区当仁不让,
香港是广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领域的老师,而广东又是全国改革领域的先锋。在众多领域开全国风气之先。罗天昊认为,
中国改革创新的先锋,不在京津冀,也不在杭州湾,而在粤港澳。
文化创新,是大湾区的第四大目标。
香港电影一度风靡全球,并被亚洲广泛仿效。
香港为全球创意城市,深圳也加冕大陆第一个全球创意城市。借助充足的青年人口,高素质的人口构成,大湾区不是文化的沙漠,而是文化的新大陆。
9
成为中国改革的开路先锋
北有雄安,南有大湾。
两大战略被并称为“千年大计”,不仅指政治经济格局,更指
改革格局。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一百年努力的最后三十年,也面临着全球文明冲突最为剧烈,全球变革最为激烈的时代。走在最前面,不仅意味着光荣,更意味着责任,
大湾区必须成为中国改革时代的先锋和闯将。
全国四大特区中,有两大在大湾区,在全国改革棋局中的地位险要。改革开放以来,大湾区一直敢为天下先。三十余年积累,改革精神,深入骨髓。
开放包容的器局对于大湾区至关重要。
香港为中国著名移民城市,广东是中国第一移民大省,大湾区内的广东九城,净流入人口
2500
万左右,占常住人口比重在
30%
左右,其中,深圳和东莞在
70%
左右,是全国著名移民城市。佛山和中山也在
50%
左右。超过京沪。其它城市也全部都是人口净流入城市。
在中国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