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道之事
“杂行中之愿往生心”者,虽是白道,被贪瞋水火所损。以何得知?释云:“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诸行往生之愿生心之白道也。
次“专修正行之愿生心”者,名“愿力之道”也。以何得知?“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此之文是也。
这是解释善导大师“二河白道喻”里的“白道”。
“白道”,是指贪瞋水火二河当中有一白道,从东岸直到西岸。
“白道”有两种喻意,一种喻意是“杂行之愿往生心”,一种是“专修正行之愿往生心”。虽然都叫“白道”,都是愿生心,但是有杂行和正行的区别,也就是杂行和念佛的区别。
如果回向杂行求生西方,虽然是白道,但是会被贪瞋水火损害,被火河所烧,被水河所浸,这样就不能到西方。
怎么知道说的是杂行之白道呢?
因为善导大师解释说“回诸行业,直向西方”,显然是回诸行诸业,就是杂行之人回向杂行求往生,这是不行的。
第二个白道是专修念佛之白道,这是靠弥陀的愿力。
怎么知道是弥陀愿力呢?
引用了“二河白道喻”当中的解释,“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这不就是弥陀愿力吗?“舍命以后,得生彼国”。
“正行”者,乘愿力之道故,完全不被贪瞋水火损害,是以譬喻中云“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合喻中云“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专修正行人,不可恐贪瞋烦恼也,乘本愿力之白道,岂容被火焰水波所损哉!
既然是“愿力白道”,就不会被凡夫贪瞋水火损害。
所以,阿弥陀佛在西岸呼唤说:“你不用害怕,我能护汝,你一心正念直来,不要怕会堕于水火之难,贪瞋水火二河不会损害你。”这就是“弥陀愿意”,是阿弥陀佛本愿之意。
我们专修正行之人虽然也有贪瞋烦恼,但是不用害怕,阿弥陀佛的愿力白道怎么会被众生的贪瞋水火所烧呢?因为弥陀的愿力功德是真实的,众生的贪瞋烦恼都是虚妄的。
就像着了大火,在一面镜子里看到有火在烧,但是镜子里的火能把镜子烧着吗?那是不可能的。就像看电影的时候,电影里的火烧得很大,它能把放电影的幕布烧了吗?绝对不可能。因为火也好,波浪汹涌也好,都不会从银幕上下来,因为它是影子,是虚假的。
在弥陀如来的大圆镜智当中,六字名号照见众生的贪瞋水火再怎样汹涌,但是乘愿力之道直过无碍。
判定根机之事
净土宗弘于大原谈论时,法门比较,则互角难分胜劣;根机比较,则法然为胜。
言“圣道门虽深,不契今之机;净土门似浅,易契今之机”时,人皆信伏。
因为法然上人在日本弘扬净土宗,影响特别大,各宗各派的大德、善知识就想和他辩论法义,大家就约好在大原这个地方谈论一代佛法。来的都是各宗各门优秀的学匠、大德、善知识,总共聚了三百多位,法然上人就自己一个人去了:这就是有名的“大原谈义”。
如果只是法门的比较,净土门殊胜,圣道门也殊胜,禅宗、密宗、天台宗、华严宗都是佛讲的胜法,都是不可思议的,不管是般若、法华、涅槃、楞严,都是不得了的。
所以,如果仅仅比较法门,法门无高下。
但是,根机的比较,法然上人的观点占了上风,他胜了。
为什么?
他说,只要这么说,大家就相信了。怎么说?“圣道门虽深,不契今之机”,天台、华严、禅、密讲得非常好,深邃无比,但是当今的根机,有几个人能适应,修得了呢?“净土门似浅,易契今之机”,净土门看起来很浅,就是念念佛,但是人人能修,人人得利益,听得懂,做得到,但知能往生,决定能成佛。
所以,我们跟别人讨论法义,未必要从法上说个你高我低,因为那些讲不清楚,大家认为佛陀讲的法都是殊胜无比的,尤其是大乘实教、顿教、圆教,当然都很殊胜。
可是,法无高下,对机则妙,适应众生根机才是妙法。如果仅仅谈论法义,只是逞口舌之辩,不能得真实利益。
所以,我们和有缘人在一起讨论法义也好,讲修学的经验也好,都是从根机入手,这样会免掉很多烦恼口舌、是非争论。
我们说“对,佛陀讲的法很好,般若、涅槃确实非常好,但是我的根机不行,修不来,我就念佛了”,这句话一说,谁还有话可讲呢?
话讲回来,法然上人跟大家谈论的时候,他还能说“法然为胜”。今天你跟别人谈,就算站在根机的立场说“圣道门虽深,不契今之机”,也要对方能首肯,能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机。有的人连这些都认识不了,那就不是谈法的对象。
这都是法然上人给我们讲的秘诀,我们自修也好,劝他也好,首先都肯定,不管是圣道门还是净土门,都殊胜,都绝妙,都高超殊胜无比,但是否契合你我的根机?
或者别人让我们修哪个法门,说怎么殊胜、怎么好,我们也不要说那个法门不好,不要说他修了不相应,“你能修?”不要这么说,这样别人不高兴,也未必能接受;要说“你修的法门非常好,是佛讲的,但是我根机陋劣,没法修,我就专修念佛”,这样大家都没话说。
就像吃饭,他觉得这个菜特别好,推荐给你,你应该说“是很好吃,您多吃吧,我的牙不行,怕酸,太硬了,咬不动,肠胃消化不了,您多吃,我就喝点粥”。你不能说“不好吃,太辣了,这哪里好吃?”对方就会说“辣才好吃呢”,就要吵架了,应该说“您吃吧,您用”。
所以这第一条有启发,“判定根机”,也是从根机来判定法高妙不高妙。
定善义之中“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之事
前面“判定根机”,这里是比法,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跟念佛比,全没法相比。
那么,这句话要怎么理解、怎么表达才恰当呢?
诸行与念佛比较时,若言“念佛胜,余行劣”者,更加诤论不绝也;但言“念佛是本愿之行,诸善非本愿之行”时,则真言、法华等甚深微妙之行,亦全非比较也。
若知此旨,则可谈论“比较”之义。
说得非常善巧。
如果仅仅说“念佛殊胜,余行劣”,大家就要吵死了,“我们天台一心三观,这么微妙之行能说劣吗?”“我真言宗即身成佛,本尊之法,这能是劣吗?”
所以,不是从这个角度比较谁胜谁劣。如果单单这样说,“诤论不绝”,就形成了诤论。
那怎么说?
怎么理解余行跟念佛不能相比呢?站在这个角度,你这么理解,大家都服,说“念佛是本愿之行,诸善非本愿之行”。
阿弥陀佛因中发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是生因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生因愿选择的往生极乐净土的因行,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善导大师称之为“念佛往生愿”。
诸行都很好,都殊胜,但是很遗憾,法藏比丘当初没有把诸行选为往生净土的生因愿,虽然殊胜,但不是本愿所选之行。而念佛似乎很简单,很容易,但这是弥陀本愿所选之行,那怎么能比较呢?没法比。
念佛是本愿所选之行,乘佛愿力必定往生。诸行虽然很殊胜微妙,但不是本愿所选之行,是自力所修之行,不能乘上佛的本愿力,所以跟本愿没法比较。
懂得这个道理,才知道他谈的“比较”是从哪个角度谈的,才有正确的立场,才能跟别人谈,说诸行跟念佛不能比较。不然的话,只能产生口角、斗争。
一法摄万机之事
第十八愿云“十方众生”者,“十方之众生皆无遗漏,包含于我愿之内”也。法照禅师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此文之意者,虽我身贫穷不造功德,下智不知法门,破戒而犯罪障,便思回心多念佛也。
佛说法度众生,为什么说八万四千法门呢?
因为有八万四千种不同根机的众生,等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想想看,有时候我们开锁,身上挂着一大串钥匙,有二十把、三十把,都差不多,捅来捅去,不知道哪一把是正确的。如果是八万四千把钥匙,什么时候才能把正确的钥匙找到呢?能不能有一把钥匙叫作万能钥匙,只是这一把钥匙,所有的锁都能打开,那就好了。
这叫“一法摄万机”,每一个机等于是一把锁,这“一法”是唯一的法,就是六字名号。
六字名号这一法,所有众生,上到等觉菩萨,下到逆谤、阐提,没有打不开的心锁,没有打不开的心门,这叫“一法摄万机”,也叫“万法归一”。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都归到念佛法门。
所以,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包含就广泛了,普摄一切众生根机。这一法既然能摄万机,我当然也是万机之一,念佛当然对我有用;不仅对我有用,对谁都管用,只怕你不用这把钥匙开你的锁,那就没办法了。
下面引用法照禅师的这首偈子。“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这就是“一法”,是总的钥匙。因中立下了弘伟的誓愿、广大的誓愿,“只要有人闻我名号,念我名号,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一个不漏,通通来迎接,往生我的净土”,这不就是“一法摄万机”吗?
下面把万机作了分类说明,上、下,净、染,善、恶,有智、无智,都包含在内。
“不简贫穷将富贵”,并不分别,穷人没条件作功德、布施供养,就不救度;富贵人有条件布施供养,我才救度:没有这个区别。所以讲“不简贫穷将富贵”,这把钥匙是平等的,贫穷人可以打开心门,富贵人也可以用念佛的钥匙往生净土。
“不简下智与高才”,一般的法门就要选择,你是高才圣者,智慧明达,你才可以修,下劣下等无智之人怎么修得了呢?就有简别。但是净土法门,下智、高才都念这句名号,平等往生,因为是靠佛的愿力,不靠自己高级的才华。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是广学多闻、能净持戒律,还是所闻甚少、破戒犯罪,这些都没有差别。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只要回心念佛,哪怕是破瓦块,也变成黄金了。
前面讲的都是破瓦块、破砖头,多闻持戒也好,破戒罪根也好,贫穷富贵也好,下智高才也好,以佛黄金般的功德来衡量,都是砖头瓦块、建筑垃圾,没用的。
所以,这首偈子也是告诉我们弥陀本愿的作用。我们自然是“贫穷不造功德,下智不知法门”,又多有破戒毁犯,那怎么办?就要回心多念佛,回心多念佛就能瓦砾变成金。
“一法摄万机”,我当然不会遗漏在外,就是这个意思。▍摘自:《法然上人法语》讲记
编辑|法雨流芳
制图|法雨流芳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版权归属原作者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