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由雅克·杜瓦隆指导的传记片《罗丹》并未在戛纳掀起多大的反响,反而影片因为冗长的叙事和对于罗丹艺术生涯切片过于主观的选择,引起观众们的纷纷异议。在Screen场刊打分中,《罗丹》以0.8分成为本届戛纳垫底之作,中国评分团也毫不客气地甩出了1.1分的本届最低,“零碎”、“狗血”、“直男癌”的评价不绝于耳。
不过,对于法国雕塑大师的这部最新传记片,更有文化亲缘关系的法国人最有发言权。5月24日,《罗丹》与戛纳首映同步在法国院线上映,目前在打分网站Allocine上获得了3.7/5的媒体成绩,口碑属于中上水平。包括《电影手册》、《费加罗报》、《巴黎人报》在内的媒体都给出了四星的成绩,《世界报》、《人权报》影评人甚至给出了满分。
那么,这部众说纷纭的影片究竟是否值得一看?先来听听导演自己的阐释吧。
以下为《正片》在戛纳电影节开始前,对导演雅克·杜瓦隆进行的专访节选:
采访 | 杨·托邦(Yann Tobin)
翻译 | 吴天昊
编辑 | bastard
* 本文原载于《正片》2017年5月第675期
La sculpture, ce n’est pas les mains, c’est le regard
正片:《罗丹》这部影片似乎不同于您以往的电影……
杜瓦隆
:对我来说比较不同于以往创作的地方是在《罗丹》这部影片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搜索资料。在阅读整理了二十多本相关的书籍后,我对罗丹有了比以往更清晰的了解。就像为了写孩子们之间的对白一样,如果您不花大量时间和他们在一起相处,观察他们,倾听他们,您就很少能有机会用他们的语言去书写。在《热尔梅娜与本杰明》(Germaine et Benjamin)影片中我就是采取这种方法,最后由让.弗朗索瓦.戈耶(Jean-François Goyet)将它们拼贴在一起。
正片:是谁最先有了拍摄这部片的想法?
杜瓦隆
:在一次德法公共电视台(Association Relative à la Télévision Européenne简称ARTE)举办的罗丹主题晚会上,一些纪录片制片人找到我,他们告诉我说我的影片《我的抗争故事》(Mes Séances de Lutte)让他们想起了罗丹。由于那个时候我还没能想到办法来资助我自己的电影,所以我接受了他们让我拍纪录片的建议。很快,我写了一些用故事片的方法写了几段剧本,但是也因此远离了原本纪录片的初衷。我边阅读罗丹的相关书籍边写着我的剧本,我意识到最好还是放弃纪录片的这个想法,因为我所感兴趣并且报以极大热情的是与演员们一起合作。尽管我也拍过几部纪录片,但那不是我创作的动力。